书城文化老房子掠影
3076800000009

第9章 黄土高坡上的家(2)

窗户也许是整个窑洞中最讲究、最美观的部分,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

奇怪的是,许多陕北窑洞的窗户并不安装玻璃,而是用麻纸裱糊木质窗格,这仅仅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吗?

拱形的窗口由木格拼成各式各样精美的图案。黄土高原沟壑纵横,色彩单调,为了美化生活,窑洞的主人们用剪纸装饰窑洞。心灵手巧的女人们根据窗户的格局,把窗花布置得美观而又得体。举世闻名的剪纸艺术,正是陕北农家妇女为了美化自己的窑洞而创造出来的。

窑洞的窗户是洞内光线的主要来源,从外面看,张贴的窗花让窗子显得色彩明快,从窑里看,则会感觉明快舒坦,获得一种独特的光色协调的感官美。

窑洞里的窗花古拙、淳厚,线条简洁有力,样式新颖大方,大多富有深刻的寓意。走进榆林寻常人家的窑洞,人们会看到种类繁多的各式窗花。有窑顶花、炕围花、门花、神龛贴花……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些窗花不但将传统内容发扬光大,而且更富于时代气息。窗花的题材有人物活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造型丰富,民间艺术气息十足。窑洞里的窗花蕴含着浓郁的乡土味道和强烈的感情色彩,反映了古朴的民风。陕北人通过大胆丰富的想象,以一双双巧手剪出了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对艺术美的理解。

从土窑洞到石窑洞,陕北人居住窑洞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而窑洞建筑最辉煌的时期是在明末清初。那么,在陕北这片历尽沧桑的土地上是否还保留有古老的窑洞群呢?

黄土高坡上的奇葩

可以说,窑洞是陕北人民自创的奇迹。如今在陕北的榆林,有两处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清代窑洞建筑群,其窑洞的建筑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位于米脂城东南十多公里的桥河岔乡刘家峁,有一座姜氏庄园。这座庄园由村里首富姜耀祖聘请北京专家设计,召集县内能工巧匠兴建而成。姜氏庄园始建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绪十二年(1886年)竣工,历时整整13年。它依山就坡,占地四十多亩。整个庄园从山腰到山顶,由三个既相互连通又各自独立的院落组成,周围有高高的城墙。姜氏庄园被公认为北中国窑洞建筑史上一个难得一见的奇迹,它到底有什么特色呢?

据姜氏庄园馆长介绍,姜氏庄园是城堡式窑洞庄园。整个姜氏庄园由山脚至山顶,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下院。下院坐落在高达9.5米的寨门以上,是庄园的第一道关口,这就是所谓的“寨门一关,万夫莫开”。寨门前用块石垒砌成了非常高的寨墙。寨门高大陡峻,被设计成拱形,以牢固的工事沟通内外。抬头仰望寨门,可以看见书写有“大岳屏藩”的匾额,另附有“光绪丙戌孟冬之吉;姜耀祖建并书”的石刻,表明匾额是当年的庄主姜耀祖所写。寨门城墙的边角,有一口深达33米的水井,解决了寨内上百人的用水问题。这个院子最初是管家居住的地方,所以俗称“管家院”。院内窑分东北西三面九间,西南有夏天天热时起用的厨房。

第二层是中院。经下院大门外西侧涵洞可进入中院,它较之下院更加宽敞,也更加华丽。中院大门前有几根柱子,柱子上有彩绘图案,上面的山羊、骆驼等动物形象生动逼真。门头木雕图案为孔雀牡丹;另有石雕,采用了月亮门式照壁。门梁上悬挂着写有“武魁”字样的匾额,这是因为庄主的曾祖父曾经中过武举。院西南又耸立着高约8米、长约十余米的寨墙,将庄园围住,并留有通往后山的门洞。东厢房北侧又有暗道连通上下两院。如果遇到变故,各院人能够立即逃往山外避难。

第三层是上院,是整个建筑群中的主宅,是庄主的居所。一进院就可以看见雕花木门,上面的雕刻精美,有彩绘装饰,院门两侧种有牡丹。上院坐东北朝西南,正面一线五孔石窑高大宽敞,而正中三孔又相互连通。两侧分置对称的双院。东西两端分设拱形小门洞,向西通往厕所,东侧往下是书院。窑洞内盘有火炕,设有暖阁壁橱,窑面穿廊抱厦,窑顶砌了十字砖饰花墙,很是壮观。整个庄园背倚高山寨墙,上有炮台守护,颇有险关城堡的气势。

整个庄院后面设有一道寨城,中间是通往后山的寨门。姜氏庄园设计巧妙灵活,施工精细,布局紧凑精致,整个大寨浑然一体。对外严于防患,于内则互相通联,是黄土高坡上罕见的大型庄园建筑。

米脂境内的另一处窑洞典范,是杨家沟马氏家族建筑群落。

马氏庄园是明末清初建筑。它依山势而建,主体建筑分为两院。马氏祖先马嘉乐在明末清初之际开始发家,到19世纪中叶成为望族。清乾隆年间,马氏家族迁居杨家沟,经过几代人努力经营,到清末、民国时期已经发展成为陕北地区最大的地主之一。全族共55户,拥有土地十余万亩。家庭注重“耕读传家”,族中子弟均入学读书,其间人才辈出,有多人外出做官。

清同治年间,马家开始营造扶风寨。后来,又在清同治、光绪年间修建了马氏宗祠和讲堂。其窑洞建筑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而代表马氏家族建筑最高水平的“新院”,由其主人、留日学生马醒民自行设计,于1929年动工,1939年落成。新院建筑构思精巧,设计奇特,用料考究,工艺精致,石结构拱券门楼垛口林立,11孔窑沿平面凹凸交错,飞檐走壁式的雕梁精美绝伦。此外新院在采光、取暖、保温、纳凉、安全防范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这座院子既体现了西方建筑的典雅,又反映了窑洞建筑的雄浑,堪称中西建筑艺术合璧的典范。1947年11月,毛泽东转战陕北来到这里,在马家大院一住就是4个月,并在这里主持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央“十二月会议”。

如今,这个不同寻常的院落已经成为“杨家沟革命旧址办公室”,里面的寝具、办公桌、用品都静静地保持着当年的原貌,似乎在叙述着一个难以忘怀的故事。

窑洞,记载着黄土地上的传奇往事,也承载着陕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的建造也在不断改进。数千年来,窑洞的面貌在改变,功能在完善,而陕北人对窑洞的那份眷恋却始终没有改变。

行走视点

陕西省榆林市位于黄土高原、沙漠和草原的交汇处。这里的文化灿烂独特,黄土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汇聚交融,使榆林荟萃了众多自然人文景观。

榆林古城曾以“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而闻名天下。如今,当你走在榆林小镇的大街上,会发现街道两侧多是四合院,所以这里一直有“小北京”的美称。古迹“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雄浑壮美,气势恢弘;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雄风尚存,威武犹在;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观巍峨壮观,气势非凡;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书风遒劲,笔力如神;秦始皇长子扶苏墓、大将蒙恬墓和李自成行宫犹存金戈铁马、荡气回肠的历史记忆,引领你步入历史深处。

榆林民风淳朴,是民间艺术之乡:热情奔放的大秧歌,高亢激越的信天游,千姿百态的绥德石雕,以其浓郁的黄土风情和丰厚淳朴的生活底蕴,风靡全世界。

秧歌很早就在榆林生根。榆林秧歌形式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红火热闹,充分体现了陕北人民淳朴憨厚、开朗乐观的性格。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精华。一曲曲高歌,响彻云霄,尽压靡靡之音;一声声入耳,荡气回肠,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伤;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追求幸福生活、寄托美好情感的民间艺术。

榆林大地上,土多,沙多,石头也多,于是这里孕育出了石雕艺术。榆林的石雕之乡在绥德。从秦代开始,一直到明清时期,绥德古城内的石雕景观一直是绥德一绝。现在还能在这里看到秦代扶苏监军驻绥时的“太子府”遗址、“赏月台”遗址、扶苏祠等景观和“晋溪洞”、“龙洞清流”、“天下名州”等摩崖石刻。

到了榆林千万别忘了品尝一下榆林特色小吃“香哪”。“香哪”又称酒香饼,色泽洁白,酒香浓郁,热气腾腾,醉人肺腑,是榆林地区的传统美食。

来到陕北,一定不要错过榆林古城,这里蕴蓄着不一样的风情,会令你为之感叹,为之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