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士风流:竹林七贤
3076900000003

第3章 刚肠嫉恶的嵇康(1)

嵇康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嵇康(223—262年),字叔夜。本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先人因躲避仇家,迁至谯国铚县(今安徽淮北临涣镇),改姓嵇。关于为什么改姓嵇,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取其祖籍所在地会稽的“稽”字上半部分,加在“山”字之上,以此为姓,用以纪念祖籍之地,表示永不忘本的意思;另外一种说法说铚县有一座山,名叫嵇山,因为奚家迁移至此,安家在山的旁边,取山名作为自己的姓氏,所以姓嵇。

嵇康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由母亲和兄长把他抚养长大。他励志勤学、广有才名,在哲学、文学、书画、音律方面很有造诣。史书记载,成年后的嵇康高大魁梧、仪表堂堂,虽然不刻意装扮自己,却能通过超脱的气度流露出自然的美感。在魏晋那样一个注重外貌风度的时代,这样一位玉树临风、气度非凡的名士,自然备受推崇,声名远播。

嵇康20多岁的时候,娶了曹魏宗室的长乐亭公主(一说为曹操孙女,曹林之女;一说为曹操曾孙女,曹林的孙女)为妻。婚后的嵇康被朝廷封为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据记载,中散大夫只是个俸禄六百石、掌管议论的闲职。但嵇康是一个崇尚自由、不受束缚的人,他不愿与政治有过多的瓜葛,即使是个挂名的闲职,对他来说仍然是一种羁绊。同时,嵇康也十分清楚,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自己作为曹魏宗室的姻亲,即便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也还是很容易受到司马氏的猜忌。与其诚惶诚恐地在朝中做官,不如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居住下来,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于是他离开了朝廷,来到河内山阳,在这里一住就是二十年。

据考证,山阳就在今天河南省修武县百家岩附近,百家岩是天门山南坡下一个约高170米、宽500米的巨大峭壁,峭壁下一低矮的小山便是嵇山。峭壁与嵇山之间有一片约宽30米、长100米的平缓地,可供百家人居住,故名百家岩。竹林之游的古迹,也集中在这一带,如刘伶醒酒台、孙登长啸台、阮氏竹林、嵇康淬剑池等。对此处的自然与人文地理,《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明统一志》《河南通志》《大清一统志》《道光修武县志》等,均作了详细记载。

另外,修武县考古部门近几年在百家岩发现了嵇康锻铁的遗址和竹林七贤饮酒用过的酒坛。专家们在百家岩发现了暴露于地表的红烧土约五平方米,红烧土的四周有许多汉代瓦当、红陶菱形纹饰缸沿和陶片,并出土酒坛三个。根据该酒坛的质地、彩绘、纹饰、造型判断,该酒坛完全符合魏晋时期的制陶风格,由此确定为嵇康锻铁遗址和竹林七贤酒坛。

那么,嵇康为什么会选择在百家岩隐居呢?百家岩所在的云台山风景秀美,潺潺的山泉掩映于茂林修竹之间,而且云台山距都城洛阳仅有二百多里,毗邻贯通全国的古驿道,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为名士的游乐和学术交流提供了条件。这里既无物质之匮乏,又无文化之寂寞,也就成了嵇康隐居的首选之地,也是他暂时获得精神超越的理想乐土。

嵇康虽然隐居在云台山的百家岩,但还是声名远播。他风流倜傥、玉树临风、博古通今、长于清谈、琴艺超群,生性好酒,不拘礼法,倾慕神仙,注重养生。他把士人心目中“高士”的优点和行迹集于一身,以崇高的人格之美感召着身边的人。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人都先后来到这里与他结交,他们在竹林中纵酒长啸、畅谈玄理。以狂傲放荡的叛逆姿态,蔑视一切外在的律令成规和礼法时俗,超越一切虚伪的道德纲常,让生命回归自然,让精神享受自由,实现着庄子所阐述的“逍遥游”理想。

隐居在百家岩的嵇康除了和朋友们一起饮酒、谈玄,还常以打铁为乐。红红的火苗,乒乓的响声,使他感受到生活的充实和丰厚。周围的乡亲看他的手艺不错,常常请他帮忙打些镰刀、锄头一类的农具,对于人家送来的报酬,嵇康从来都推辞不受。时间长了,大家觉得过意不去,便不时地送些酒肉到他家里,以示感谢。每到这时,嵇康总是显得特别高兴,他把酒肉摆好,留下来人和他一起享用。席间说说笑笑,好不热闹。然而,对待那些不速之客,嵇康就完全是另一种态度了。

贵公子钟会是司马昭的宠臣,有才善辩,他久慕嵇康大名,想要拜会他。一日,嵇康正在向秀的辅助下打铁,钟会带着大批的官员随从,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地来到嵇康家拜访。嵇康本就不喜欢钟会这种趋炎附势的虚伪之人,见钟会大摇大摆地招摇过世,心中更是多了几分厌恶。他自顾自地抡起沉重的铁锤,吩咐向秀把风箱拉得呼呼作响。二人旁若无人地打起铁来。钟会在院子里站了许久,也没人招呼他,只好怏怏地打算离开。这时嵇康才爱理不理地对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受了冷遇,又在众人面前失了面子。气呼呼地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说完,一甩袖子带着人走了。有了这一次的教训,钟会也明白,对于他这样的人,嵇康在骨子里是瞧不起的。他写完《四本论》,很想让嵇康看一看,于是把书揣在怀里,来到嵇康家门前。他在门外徘徊了很久,始终没有勇气进去,只得把书从墙外扔进了院子。钟会后来在司马昭面前污蔑嵇康的言行,恐怕在此时就埋下了祸心,同时更是源于他心里那种无时不在的压迫感和恐惧感。有嵇康这颗星光耀于世间,他就永远抬不起头来。

如果说打铁让嵇康体会到生活的平实之美,那么弹琴便让他感受到艺术的高雅之韵。嵇康“琴艺超伦”,在当时负有盛名,他最喜欢弹的曲子便是《广陵散》。《广陵散》是一首古琴曲,嵇康得到这首曲子的过程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传说,有一次,嵇康到洛水之西游玩,住在华阳亭。当晚,皓月当空,四周十分幽静。他焚香祝祷毕,便取出随身带着的古琴弹奏起来。这时,一位穿戴古香古色的客人走到他身旁,嵇康请客人落了座,两人便谈论起音律来。见客人谈吐不凡,特别是对古琴的弹奏和琴曲的创作见解十分精辟,嵇康非常佩服。聊了一会儿,客人便弹奏了一曲。这是一首嵇康从未听到过的新曲。开始时,轻弹慢拨,弦音幽静,逐渐转为沉郁、悲愤;后来弹奏加快,力度渐强。随着手指在弦上的飞舞,琴声陡然激越雄壮,犹如勇士横戈跃马,又似豪侠挥矛击剑,真是妙极了。嵇康对客人高超的琴艺佩服得五体投地,客人便对嵇康讲起了这首琴曲的故事,他说:“战国时期,韩国有个叫聂政的人,他的父亲因为没有按期为韩王铸造宝剑,被韩王杀害了。聂政发誓要为父亲报仇。他离开韩国到泰山刻苦学琴,十年后,终于成为一个高明的琴师。聂政回到韩国,在离王宫不远的地方弹琴,美妙的琴声使走路的人停下脚步。聂政高超的琴艺传到韩王耳朵里,韩王马上召他进宫演奏。进宫之前,聂政在琴箱里藏了一把匕首。韩王听着聂政的演奏,完全被那不同凡响的音乐迷住了。就在这时,聂政从琴内抽出匕首,猛扑上去,一刀刺进了韩王的胸膛。接着,他又用匕首将自己的面容毁坏,免得让人认出他的样貌,连累家人。最后,聂政自刎而死。”

客人告诉嵇康,刚才他弹的曲子,名叫《广陵散》,表现的就是聂政刺韩王的故事。嵇康听了,恳切地请求客人教他。客人一段一段耐心地教给了嵇康,并再三叮嘱他千万不要再把《广陵散》传给其他人。说完,客人便飘然而去了。

嵇康得此爱曲,勤奋练习,把《广陵散》演绎得愈发尽善尽美。于是,听他弹奏《广陵散》,也就成为朋友们竹林聚会时难得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