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307700000030

第30章 王力:厚今薄古,古为今用

名人简介

王力(1900~1986),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诗人和翻译家。广西博白人。1931年获得法国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西南联大、中山大学等校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并曾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诗律学》、《中国语言学史》等。

心法探源

王力先生的读书观,概括起来有三点:

一、读书要有选择

王力先生认为:“好书才读,不好的书和没用处的书就不读。”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然而,好书和有用书的标准是什么呢?这要根据每个人所学的专业、从事的工作来定。一般地说,对专业有关的、对工作有关的,能学以致用,产生经济或思想建设效益的就是好书和有用之书,对这些书,必须认真读、每天读、反复读,这就叫去粗取精。至于那些休闲书,只要是内容健康的,作为生活中的“调味品”,也可浏览,但那不是什么读书的问题,另当别论。

二、读书要由博返约,在博的基础上达到精

王力先生认为:“我们研究一门学问(或者说读哪一个专业,做哪一种业务工作——笔者注),不能说限定在哪一门学问里的书我才读,别的书就不念。”因为只读某一门学问的书,知识面就太窄了,碰到别的问题你就不懂了。他举了一个例子:“搞汉语史的,除了汉语史的专著要读,还有(与之相关的)很多别的书也要认真读,首先是历史,其次是文学。”没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专业的“金字塔”是筑不起来的。“博”就好比塔基,“精”就好比塔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读书要厚今薄古,古为今用

王力先生认为:“古书是古人知识和经验的记载和总结。”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今人在继承古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之需要,对旧知加以修正,不断充实,不断创新,增加了新知。因此,今人的著作中无不包含对旧知精华的肯定,我们读书就不必再钻进纸堆里去重复古人的经验,而要把精力和时间放到利用已知去探索和创建新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根据这样的读书观,王力先生提出了4点读书方法:

1要读书的序例(即“序文”和“凡例”)

人们拿到一本,一本散溢着油墨清香的新书,往往迫不及待地跳过目录,直接读起正文来。王力教授却不是这样,他拿到一本书后总是一丝不苟地先读序言和凡例。有些书的序言装在书末。他就把序言提到前面来读。王力教授为何如此看重读序呢?在一次与北大研究生的谈话中,他举了个简单的例子:譬如研读我国第一部用近代理论研究古汉语规律的著作《马氏文通》,如果不读序,用传统汉字学的眼光看正文,就很费力,甚至不知所云。反之,如果我们先读序,则序里的一句话“会集众字以成文,其道终不变”就会使我们明白,许多单词集合起来组成文章,语法有其稳定性。序里还说:“字之部分类别,与夫字与字本配成句之义。”意思就是研究语法,首先要分清词类,然后再看这些词跟其他词怎么搭配成句子。了解了这些,读正文时就会得到指导,感到方便。因此,王力教授特地强调说:“序例常常讲到写书的纲领、目的,替别人作序的,还讲书的优点。凡例是作者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这些我们切勿忽略。”他要求研究生们重视阅读序文和凡例,这样往往能首先在总体上把握全书的特点和大致内容。然后,再去具体阅读各个章节。

2要摘抄内容并记读书笔记

王力教授认为,应该在重要内容旁边圈点(必须是自己的书),然后抄在笔记本上,再加以评论,这样做,能养成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

3在书上作眉批(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可写在读书卡片上)

王力教授指出:“看一本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可以说你是没有好好看。”眉批的内容很多:可以评好,也可以评不好;评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评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也可以发表个人见解:同意什么,反对什么;为什么同意或反对。还可以借题发挥,由此及彼,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4写读书报告(即书评)或读后感

把摘录的内容、眉批的文字同自己的总的感受、收获结合起来,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全面系统地对整本书内容、观点、构思、文字作一总评式的回顾。这种方法既有利于加深对所读之书的全面理解,又有助于学用结合,知能转化,更能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