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307700000049

第49章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

名人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他中过秀才,早年学习英、日文,研究哲学、文学受到德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和文艺思想的影响,其成果在我国近代文化学术事业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其生平著作甚多,身后遗著收为全集者有《王静安先生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等。《人间词话》一书乃是王国维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他治史严谨,考证精湛,信而有征,不囿成见,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多能发前人所未发,对史学界有开一代学风的影响。他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1927年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给中国知识界留下了深深的颤栗和遗憾,也留下了难解之谜。

心法探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在《文学小言》一文中,王国维又把这三境界说成“三种之阶级”。并说:“未有不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王国维所引词句第一为晏殊《蝶恋花》,第二为柳永《蝶恋花》,第三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上述三段词,本是三位宋词名家的名句,原本歌咏男女情爱之事。而王国维却首次将它们连续引用,一气呵成,道出了读书人的执着追求,点明了大学问家登堂入室的三种境界,深为读书界所推祟。

这三种境界,正是王国维读书治学的艰辛写照与经验总结。

一、望尽天涯路:博览群书

王国维早年研究哲学,曾讲授过心理学、伦理学等课程;后由哲学转攻文学,27岁时发表《红楼梦评论》;36岁后又由文学转向史学。从哲学、美学、文学到历史、考古、音韵学、文字学,他广泛涉猎,其研究范围是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的。

二、憔悴不悔:锲而不舍

王国维治学严谨求实,既继承“乾嘉学派”的朴实之风,又贯穿西方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几十年伏案埋首,甘坐冷板凳,殚精竭力于国学研究。时人视他为“迂”、“呆”,但他无悔无怨,执着与迷恋,造成了他在学术上的“无我之境”,开拓了学术研究的新天地。

三、蓦然回首:硕果累累

王国维做学问,往往从细微的小题目着手,但能独具慧眼,以小攻大,以小见大。他后期与罗振玉合作,专心致志于古代史料,研究出土的古器物、甲骨、青铜器、汉简,揭示古文字、简牍的秘密,成为早期“敦煌学”专家,郭沫若赞誉其卜辞研究“是新史学的开山”。1921年编著的《观堂集林》,是王国维字术成熟期的精华。

梁启超曾高度评价王国维:“先生贡献于学术界之伟绩,其章章在人耳目。”王国维在学术上成就卓著,得力于他一生勤奋读书治学。一是根基深厚,少年时代饱读经史,对群经、诸子、西汉之书籍,全部烂熟于胸,奠定他在学问上的基础。二是追求新学,精通数种外国语言,又掌握社会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等科学新知识、遇事能迎刃而解。三是具有高超的鉴别能力与考证功夫,精通目录学、版本学及训诂、考据之学,对于真伪能洞见隐微,于丛杂芜残的故纸堆中推陈出新,驭繁就简。四是具有非凡的分析、考订、综合、类比的思维能力,以锐利的笔锋,攻克一个个学术堡垒。正因为具备上述优势,所以梁启超称他故以之治任何专门之业,无所不可;而每有所致力,未尝不深造而致其极也。”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在论述挚友王国维治学方法时概括了三条: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王国维融古今中外文化于一体,“皆足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

这正是王国维学术上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