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307700000052

第52章 孙中山:不可一日无书

名人简介

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他出生于广东香山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1894年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国是。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心法探源

孙中山先生一生喜欢读书,他经常说:“余一生爱好,除革命外,惟有读书而巳。余一日不读书,即不能生活。”

孙中山少年时代读的是私塾,私塾是不教地理的,孙中山从未见过地图,不了解天下有多大,直到13岁时在他大哥孙眉那里才看到一张地图。从此,他把了解中国和世界大事与钻研地图联系起来,以后他在广州和香港读书时,更是埋头钻研地理,学画地图,甚至在帐顶上也挂着地图,以便睡觉前观览。辛亥革命后的一天,他和友人谈起发展交通运输事业的开港问题,他从箱中取出一幅长七八尺,宽五六尺的长江流域图,侃侃而谈长江某处水势深浅,某处可建大港。友人惊异于中山先生丰富的地理知识,对他为关怀国家命运而钻研地理的热忱深表敬佩。

1896年,孙中山先生在伦敦蒙难脱险后,每天都到英国博物馆、图书馆认真读书,晚上读得累了就伏在书桌上稍稍休息一会,醒来继续攻读。他养成了勤学的习惯,即使在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时,也仍然带着书籍,战事一停,他又“从容不迫,取所携之书读起来”了。革命与读书,是孙中山先生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

孙中山先生不管走到哪里,藏于竹箧而时刻不离身的,并非手枪子弹,而是书籍。二次革命失败后,他到日本,随身带了六只皮箱,日本刑警以为孙中山这次一定带来了很多钱。过了一段时间,中山先生打开皮箱晒东西时,大家一看,全部都是书,莫不惊愕起来,刑警也只得向上级报告说“孙中山的六只皮箱里装的不是银元、美钞,而是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