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307700000068

第68章 黄庭坚:注意书籍的修改之处

名人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出生于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其最重要的成就是诗。诗论标榜杜甫,但是强调读书查据,以故为新,“无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他又能词,兼擅行、草书。书法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痊鹳铭》,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自成风格,为“宋四家”之一。遗作有《山谷集》、自选诗集《严华疏》、《松风阁诗》、《幽兰赋》、《廉颇蔺相如列传》等。

心法探源

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从幼年起即纵览六艺,阅读典籍和小说杂书;博学多闻。他读书有个特点,即特别注意各家写作方法的不同之处,尤其注意作家对自己作品的修改之处。黄庭坚注意书本的修改之处,是有其道理的。一本书稿的修改过程,是作者思想变化、发展、深化的过程,一本书出版后,隔几年再出修订本,其中必有原因。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对此亦应留心。

当然,黄庭坚的诗歌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不仅仅是注意修改之外的结果,更主要的是基于他在诗歌发展过程中的创新。宋诗到黄庭坚时,已有许多新的发展。但实际上在前辈和同代的著名诗人中,像欧阳修的或是平淡流贯或是极端散文化的风格,黄庭坚是不喜欢的;苏轼的诗以才气为胜、不主一格,又非一般人所能模仿。而且以前各家,没有人在诗歌的形式和语言技巧方面提出一套可供效行的方法。黄庭坚一直苦心研诗,对杜甫尤为推崇。通过汲取杜诗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一些长处,并在自己的立场上总结前人的得失,逐渐形成了他的诗歌风格。而且,他还提出了一整套的“诗法”,使得许多诗人翕然相从。

首先,黄庭坚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他认为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又说“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尔”,并认为王观复的诗“未能从容”的主要原因是“读书未破万卷”。多读书的目的,是积累古人的“佳句善字”,以备检用。对此他提出了著名的“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论。

这大致有两方面的涵意:一是指借用前人诗文中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点化,化陈为新,使之在自己的诗中起到精妙的修辞作用;二是指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对于上述理论的理解,必须和黄庭坚所强调的在语言上去陈反俗的理论结合起来看。就是说,他虽然重视运用书本材料,却强烈反对袭用前人的陈辞滥调。所以,过去诗歌中习见的语汇、意象,在黄庭坚诗里反而是少见的。他用典,喜欢从一些冷僻的书籍中引用;如果是人们熟悉的,他则尽量用得出人意料。譬如《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二句,把出于李延年《李夫人歌》的“倾国倾城”这样无人不晓的成语,用得极有新鲜感。

以上所涉及的,主要是语汇或语言材料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黄庭坚对诗的句法和结构,也有很深的讲究。在句法方面,黄庭坚喜欢多用拗句,这是从杜甫那里学来的,但杜甫还只是偶一为之,黄庭坚则用得很普遍,形成他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