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307700000069

第69章 苏轼:“提要抓纲”与“八面受敌”

名人简介

苏东坡(公元1037年~1101年),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少时博通经史,于宋仁宗嘉二年(公元1057年)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赞赏,名满京师。但在北宋激烈的变法运动及新旧党争的政治漩涡里,屡遭贬谪,先后贬至黄州、惠州、儋州,最后病死于常州,卒后追溢文忠。苏东坡共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以及卷帙浩繁的散文,是我国作品数量最多、质量最优的作家之一。他在书法、绘画、饮食、医药、禅学等方面也有极其丰硕的建树。

心法探源

在我国文学史上,苏轼是最灿烂的星斗之一。他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与他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是有很大关系的。苏轼读书肯动脑筋,讲究读书方法。他的读书方法,有两点很突出。一是“提要抓纲”,一是“八面受敌”。

宋代陈鹄的《西塘集耆旧续闻》记载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苏轼40多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时候,和司农朱载上结为知己。一天,朱载上来到苏轼住处探望,通禀进去许久,不见苏轼出迎。朱载上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很尴尬。好半天,苏轼方出来待客,抱歉地说:“刚做完‘日课’,失敬失敬。”朱载上一听苏轼还做‘日课’,很惊奇,忙问:“先生的‘日课’是什么呢?苏轼呢说:“抄《汉书》。”朱载上更为诧异,说“以先生的天才,开卷一览,就可终生不忘,还用得着手抄吗?”苏轼回答:“不、不,我读《汉书》,到现在已经亲手抄过三遍了。开始是读一段事抄三字为题;第二遍抄两字,现在只抄一字。”朱载上十分敬佩,回家对儿子说:“苏轼尚且如此用功,平常人更应当勤奋读书啊!”另外,据《宋史·苏轼转》载:“生十年……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可见苏轼从小读史就不是泛泛而读,而是把着重放在总结历史兴亡成败的经验教训上,并且能掌握住其要点。

这也就是他平时所采用的“提要抓纲”的方法。他归纳出的三字、二字、一字的“题”,就是“要”,就是“纲”。掌握住要点,抓住了纳,不但能统领全篇,便于记忆,而且说明他对所读的东西已经消化了,理解了,成为他自己的东西了。

苏轼读书的另一个方法即所谓的“八面受敌”法。据元人陈秀明中载:“东坡与王郎书云;少年为学,每一书作数次读。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不能兼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事迹文物之类,又别一次求。他皆放此。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语。”苏东坡讲的“每一书作数次读”、每次“且只作此意求之”,就是把一部书按内容分成若干项目,一个一个有重点地深入学习、研究,集中精力打“歼灭战”;然后在分项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达到融会贯通。这样即使“八面受敌”皆能应付。“受敌”指经得住考验,抵挡住各种疑难的袭击。这的确是苏东坡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

因此,对自己要学习、研究的基础书、重点书和难度大需精读的书,可用这种“八面受敌”法。如果一次次地泛读,走马观花地涉猎,往往深入不进去,只是在一个平面上徘徊。而一书作数次读,每次有个重点,少而精,钻进去,每一次都会有新收获,有新突破,久而久之就能“八面受敌”——具备了充分的条件和能力,解决与本书有关的各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