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往事
3077600000004

第4章 君王之梦(1)

在胶东半岛的寻常田间接连出土了多座春秋时期的贵族墓葬,不同寻常的七鼎九钟,代表的到底是尊贵的王权,还是延续数代的篡权野心?墓中出土文物或精致或粗糙,或世间少有或稀松平常。春秋陈氏或崛起或灭亡,三千年前中原大地上田氏的故事正尘封在钟鼎之间。

导读:

胶东半岛一个偏僻的乡村,惊现象征王权的七鼎九钟,印证一段两千年前的历史,展现一个被深埋的君王梦。

君王之梦

这里是胶东半岛南部的烟台市海阳嘴子前村一处看上去普普通通的耕地。1978年的一天,这里的土地变得不再平凡,当地农民在这里耕地时无意间挖掘出了一座古代墓葬,经考古专家断定,这竟然是一座春秋时期的贵族墓葬。

七鼎九钟的秘密

春秋古墓的发现只是故事的开始,接下来,在其附近连续发现了多座同时期墓葬,并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在4号墓葬中出土的三件青铜器已经被国家列为国宝级文物。在这个墓葬中,还发现了象征王权的七个青铜鼎和九个编钟,专家猜测,这极有可能是一座君王级的墓葬。

远在三千年前的周王朝统治时期,中原地区的文明已经相对发达,但是今天的胶东半岛地区却仍然处于蛮荒状态。周王朝曾经派姜子牙在临淄建立齐国,阻挡生活在胶东半岛东部的蛮夷部落莱族人的侵犯。那个时候,这里被称为东夷,意思就是东方的蛮夷之地。那么,为什么这里会出现君王级墓葬,墓主人为什么选择在这样一个远离政治中心的蛮夷之地下葬?一连串的问题从墓葬群涌向了考古专家,吸引他们一步步走进海阳嘴子前古墓群,探寻这处神秘的古代墓葬。

古墓群位于海阳嘴子前村的北面,据当地村民讲,这里曾经是一座黄土小山,在耕地的时候,由于常常发现一些古代的箭头和车马器,便被认为是一处古代屯兵之地,所以得名养军场。20世纪70年代,为了整修大寨田,村民将黄土大部分挖走。

嘴子前古墓群地标

如今,这里只剩下少部分黄土堆,但仍然能够隐约看出当年黄土山丘的规模之大。

当地人讲,这些黄土明显有人工堆砌的痕迹,而且和周围的土质有着明显的区别,由此专家推断,黄土丘极有可能是当年古墓群的一部分。

果然,在取走黄土的地方,考古专家在1978到1985年间共发现了三座墓葬。墓葬里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包括二十多件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中有鼎和编钟等,它们制作精美绝伦,外形庄重典雅,经过考古断代和文物考证,证实这几座墓葬的主人应该是当时的高级贵族。

原山东省烟台市博物馆副馆长林仙庭曾经主持发掘过胶东地区的多处墓葬,对这一地区的考古研究,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据他介绍,当时有些考古工作者就这批贵族墓葬为何选址在偏远的东夷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设想:选址在东夷很可能与胶东半岛的地理位置有关。因为这里在古代是一条交通要道,很多流亡的贵族、朝臣就是通过胶东半岛向东北方向如朝鲜、日本等地迁移的,他们中有很多人就埋葬在了这里。

难道说,这些墓地真的是贵族在逃亡过程中留下的吗?历史没有留下确切的记载,考古专家也只能通过零星的考古发现来猜测。正当专家们为胶东地区出现高级贵族墓葬感到疑惑的时候,接下来1994年的发现更让他们感到万分惊奇。

1994年,村民们像往常一样在田间进行着劳作,突然,一位村民在田间的小路旁发现了一块已经暴露出来的方柱形墓椁木,村民意识到这里有可能是另一座未被发现的墓葬,于是马上通知了上级部门。事不宜迟,考古队马上对这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挖掘。

现任烟台海阳市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的高京平是当时的考古队员,他介绍说,嘴子前古墓群就在佐定山前,嘴子前村的后面,也就是4号墓葬。这一墓葬属于双椁,椁长四米多,宽三米,棺椁方向稍微偏向东南。出土的器物多数集中在椁前方向。4号墓葬挖掘工作开始的第二天,考古队员就发现了编钟。高京平当时激动得说话声音都变了,林仙庭馆长闻讯赶过来一看,也兴奋得直拍高京平。原来这座墓的规格很高,里面发现了编钟,这下子大家都来了劲头。

考古队员开始按照墓葬自身的层次从上往下挖掘里面的编钟,虽然这时编钟还没有完全从土中露出来,但有经验的高京平已经知道,七个编钟是并成一排、比较整齐地埋在那里,但是令高京平感到不解的是:编钟的架子好像比这七个编钟的总长长了一点。不过当时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长出来的那部分钟架下面只有土而没有编钟。

挖掘工作进行到后期,队员在钟架底下工作的时候,意外发现靠近钟架水平位置稍高的地方,竟然还有两个小编钟!这就意味着,编钟分布在不同的层位上,两个小编钟位置比较高,七个大编钟位置比较低。考古队员原来认为的七只编钟增加到了九只。

编钟在古代用途非常广泛,祭祀、宴会、征战活动都离不开它,甚至吃饭的时候也要鸣钟而食。九件一组的编钟出现于春秋初期,在当时的礼乐制度下,编钟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等级。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钟鸣鼎食之家”,就是高官显贵、富贵荣华的代名词。

经专家鉴定,这次出土的九个编钟被校正过音律,这在以前的考古发现中非常少见,墓主人的身份看来不同一般。

而在古墓的发掘中,更令考古专家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在墓葬的头箱里竟然出现了七个青铜鼎。

周朝的礼制里有明文规定,天子下葬要用九鼎的陪葬规格,而诸侯国君只配用七鼎的规格。也就是说,七鼎是诸侯国君才能使用的陪葬品。

史书上记载,春秋晚期的齐灵公时期,已经彻底平定了胶东半岛大大小小的东夷部落,完成了东至大海的统一,这一地区,当时应该属于齐国的版图。

难道墓的主人是齐国的国君?一般来讲,齐国国君大都葬在都城临淄,那么齐国八百年历史中,有哪位国君葬于此地呢?我们也许可以从随葬器物中找到解开秘密的钥匙。

陈氏—田氏代齐

按照编钟的一般形式,每只编钟应该按形体的大小依次递变,一个比一个小,而且花纹都是一样的。可是在4号墓葬出土的这组编钟中,前面七只是按大小依次递变,形制一样,都是甬钟。而后面两只最后出土的小编钟和前面的七只无法构成系列,是两只锍钟。这说明,这个4号墓葬里的主人极有可能是位宰相,“宰相七钟”,就是说宰相的陪葬品中最多只能有七只编钟。而为了追求天子墓葬的更高等级,这位宰相除了陪葬了国家给他配给的七只编钟之外,自己又偷偷地做了另外两只一同陪葬。只不过,宰相私自做的这两只锍钟无法做成国家统一的形制。

至于那七个鼎,它们的配置情况也不一样。其中有六个是不带盖的鼎,在形制上非常相似,花纹基本相同,这应该是一种标准的列鼎制度。但是第七个鼎却是一个带平盖的鼎,属于一种春秋晚期常见的鼎,没有什么特色,只是上面还有一个斑形捉手,花纹也比较漂亮。考古队员认为从七个鼎可以推断出,墓主,也就是宰相竭力想凑齐“七鼎之数”。墓主自认为在死后大概无法从朝廷上得到“七鼎”的认定,于是就自作主张,私自又在六鼎之上多配一个,表示自己的级别其实已经到达了“七鼎”的贵族身份。

看来,墓的主人并非国君,而是自己违反礼制规定偷偷提高了陪葬规格,那么墓的主人为什么如此胆大妄为,他出于什么样的动机?这一个个谜团背后,考古专家面对的是更大的谜团。

在4号大墓的挖掘过程中,除了七鼎九钟外,考古队员还发现了两件带铭文的大型青铜器。青铜器上的铭文往往是对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记载,通过对这两段铭文进行考证,得出的结论竟然大大出乎了考古专家的预料。

其中有一件青铜器叫盂,在口沿上刻着七个篆字:“圣所献妫下寝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