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皇室家庭教育
308100000012

第12章 德育:历代皇室子女的品性教育(3)

1.父母要为孩子做好榜样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想培养孩子的公平意识,最重要的就是父母需要在生活中做出榜样。例如父母在商量某件事情的时候,应主动邀请孩子参与,虽然孩子的年龄还小,但他毕竟是家庭中的一员,他本身就有权利参与到这个家庭的有关决策中。即使他的决定或意见很不成熟,还特别幼稚,家长决定不予采纳,也应该向孩子说明情况,绝对不能粗暴地对待孩子。如果家长对于他们的想法或看法总是认为特别幼稚而弃之不顾,那是很难培养出孩子的公平意识的。恰恰相反,还会培养出孩子的等级意识,认为自己在家里的地位是最低的,是没有发言权的,所有的事情只要父母给自己拿主意就可以了,自己没有必要过多操心。

2.不要惩罚、压制或约束孩子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习惯用很传统的惩罚和压制的方式去约束孩子,真正良好的教育方式是摒弃惩罚和压制的。退一步讲,家长即使是惩罚孩子,也应该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之上,孩子做错了事情你可以去惩罚,如果没有做错事你还去惩罚,那不是过于武断了吗?更何况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也有自己的辨别能力,如果连你自己都无法做到公平,那么在你要求孩子做到公平时,孩子又怎么会相信你的话呢!

3.切忌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公平意识的时候,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墨守成规,而应该根据孩子自己的表现和年龄的增长,不断自我调整,使孩子的公平意识逐渐加强。

4.理解孩子的“公平”诉求

据有关学者观察,在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说“不公平”,只是为了抒发他们自己的情绪或表达另一项需求,这时家长必须学会辨识。比如,在他提出不想写作业的时候,家长可以趁势问问他想做什么,告诉他在做完这件事情之后再去写作业,这样一来,孩子在情绪上就会更容易接受一些,因为你已经给了他一个台阶下,他也会心甘情愿接受你的意见的。

伟大的品格不是在居高临下和颐指气使中实现,而是体现在待人接物的平等亲和之中,我们要吸收皇室教育中的平等理念,培养孩子平等待人的习惯。

从细微之处爱人——明太祖朱元璋教子胸怀仁爱之心

朱元璋极为注意从细微处对儿子们进行良好品德的熏陶。在跟一位大臣谈到自己的家教经验时,他说:“朕于诸子,常切谕之:一举动戒其轻;一言笑斥其妄;一饮食教之节;一服用教之俭。恐其不知民之饥寒也,尝使之少忍饥寒;恐其不知民之勤劳也,尝使少服劳事……”

一个封建帝王,能这样教育子弟,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一年冬天,朱元璋到郊区举行农业的祭祀仪式,命令左右带太子到农家做客,让太子详细观看饮食所用的器皿、所穿着的衣服,体察民间的疾苦。归途上,太祖看到路旁的荆棘,就对太子说:“古人曾经用这个作为刑法的工具,不但能够打击触犯法律的罪犯的气焰,而且仅仅伤人不会导致人死亡,古人的仁厚朱标你应该牢牢记住。”他儿子修养自己的仁爱之心。

太子朱标天性仁慈,为人友爱,秦王、周王曾经多次犯错,太子都为他们辩解,让他们得以返回封国。后来有人举报晋王暴虐百姓,太子流着眼泪在明太祖面前求情,太祖问道:“他要是真的虐待百姓,你要怎么处置?”太子回答:“用仁爱感化他。圣人云,仁孝为上,重礼教轻刑法。一个君主,用仁爱之心去驭天下。”朱元璋对此回答甚为满意。

明仁宗朱高炽(公元1378-1425年),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公元1395年被立为燕王世子。他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朱元璋的喜爱。

朱高炽被封为燕王世子那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朱元璋派秦、晋、周、燕四王的世子,分头到各宫去检阅皇家卫士。过了一会儿,秦、晋、周三家世子都回来复命了,只有朱高炽迟迟不归。朱元璋很生气,认为他这个孙子办事能力不行。又过了一会儿,朱高炽才回来。朱元璋气冲冲地问:“你到哪儿去了?”“孙儿遵旨到东华门检阅卫士去啦。”“拖拖拉拉,怎么现在才回来?”“今天早晨太冷啦,孙儿去时卫士们正在吃早饭,如果马上检阅,等检阅过后他们的饭就要凉了,所以,孙儿是等他们吃完饭以后才检阅的。回来晚了,请爷爷原谅。”朱元璋听了转怒为喜,捋着胡子说:“好!孺子知道体恤下情啦。”

朱高炽文笔挺好,朱元璋有时就让他来帮助处理奏章。朱高炽在初选奏章的过程中,选得最多的是那些关乎人民生活的奏章疏文。有一次,连续三天,朱元璋看到的大多是这种奏章,有些奇怪,便踱到朱高炽的桌案边。朱高炽赶忙站起来。朱元璋问:“你怎么选的净是奏报灾情的疏文呢?”朱高炽答道:“孙儿觉得,民以食为天。现在有的地方闹灾,民不聊生,乃是最急迫的事情,所以,才请爷爷先处理。”“好!”朱元璋夸赞说,“这孩子虽然长在深宫,却知道关心民间疾苦,好!”

朱元璋的仁爱教育就是一种爱心教育。美国著名教育家哈·斯宾森指出:“爱心是美德的基础,也是美德最直接的表现。”培养起孩子的爱心就为孩子的美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爱心的培养不仅是中国传统皇室教育的重点,也为现代教育学家所重视。现代孩子普遍缺乏爱心的现实,也突出了爱心教育的重要性。有许多家长一提起孩子来就很伤心。他们总觉得自己很委屈,为什么自己对孩子那么无私无怨地奉献,而孩子却不领情?拿破仑·希尔说:“当一种习惯由于反复地练习而变得容易的时候,你就会喜欢去做。你一旦喜欢去做,就愿意时常去做。”所以,父母要积极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习惯,鼓励、尊重孩子去关爱他人。—个怀有善念的人,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关爱,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爱心给人机会,使人伟大,而父母想要培养一个伟大的孩子,就要首先从培养孩子的爱心做起。要培养孩子的爱心,父母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孩子换位思考

当兄弟姐妹之间、孩子与朋友之间,甚至家长与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要求孩子停下来想一想,如果冲突双方互相转换角色,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2.告诉孩子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如果孩子没和家长打招呼而在外面玩了好长时间,这时家长一定非常着急。孩子回家后,父母可以这样问他:“如果你是我,为我设身处地想一下——你不知道我去了哪里,天这么晚了,你会不会着急?”

3.做个有同情心的父母

孩子会从父母的关心与呵护中形成一种免于恐惧与危险的依附,这种安全感使得他认为世界是个安全的地方。如此一来,孩子便有机会从父母的同情中,懂得同情别人。

4.帮助孩子体会别人的感觉

帮助孩子体会别人的感觉,就是要求他能够想象别人在某种情况下产生的感觉。假如孩子收到长辈寄来的生日礼物后回复了一张感谢信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让他想一下,当长辈收到这封感谢信时会有什么感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品格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孩子爱心的培育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孩子,培养他们的仁爱之心。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李世民教太子爱民如子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在他当政期间,常常体恤臣下,爱民如子。唐太宗对臣子李世勣更是关怀备至。

唐太宗李世勣回朝任兵部尚书时,积劳成疾,重病缠身。太宗亲自探望,督促太医认真治疗,还过问李世勣所服药物。太医向李世民禀报说:“此病乃多年风寒淤积所致,我有一验方,其他药物都有,只缺‘须灰’一味。”太宗迫不及待地问:“须灰是何药,能找到吗?”太医解释说:“须灰就是胡须所烧成之灰”。太宗一听,马上说道:“这药我有。”立即命人取来剪刀,将自己的胡须剪下,烧成灰后,又亲自将须灰调入药中,让世绩服下。李世勣服药后,病情迅速好转,很快便痊愈了。世绩被太宗剪须一事感动得“顿首见血,泣以恳谢”。唐太宗亲手将李世勣扶起,温和地说:“朕赖卿以安社稷,卿安则社稷安矣,朕煎须以治卿病,乃是为社稷计,不为卿一人之私也,何谢之有?”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一次,唐太宗邀请李世勣入宫赴宴,世绩开怀畅饮,喝得大醉,在酒席上酣睡不醒。太宗担心他受凉,脱下自己的长袍,轻轻盖在李世勣身上。在场之人,无不为太宗爱护臣子的仁慈之心而感动万分。

贞观十九年五月,唐太宗率军出征高丽,在攻打白岩城时,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不幸被飞箭射中,血流如注,伤势严重。太宗亲自为李思摩取出箭,并用嘴将其伤口的污血吸吹干净,包好伤口,派人护送回营。众将士见此情景士气大振。即使是普通士兵负伤生病,他也一视同仁,给予关怀。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随军进发,太宗亲到病床前慰问,并将士兵移交当地官府代为治疗。战争结束后,太宗令人将所有阵亡将士的遗骨收集起来,妥善安葬,亲自致祭,痛哭失声,表示哀悼和思念之情。将士们返乡后,将此情景告诉阵亡者的父母,使这些父母大为感动,并发自内心地说道:“我们失去了儿子,悲痛万分,但皇帝亲自为他们哭祭,他们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死无遗憾了。”

由于太宗体恤臣下、爱民如子,臣民当然竭忠尽力,奋死图报。君臣一心,成就大唐伟业。

唐太宗李世民不但自己体恤臣下,爱民如子,而且经常以此来教育孩子。有一次,李世民与魏征讨论治国之道。李世民问: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魏征回答说:失去民心。李世民又问:人民和皇帝应当是什么关系?魏征说:皇帝就像一只漂亮的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风前进;但是,水能载舟,同时也能将船打翻。太上皇(李渊)举义旗推翻隋朝统治就说明了这一点。从那以后,唐太宗常教育子女:作为君王,要时刻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太子骑马的时候,他就趁机说:“这马和人一样,应当有劳有逸,不能让他过度劳累。你要是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会永远有马骑。”

唐太宗教育孩子可谓用心良苦、苦口婆心。而经过唐太宗的言传身教,他的儿子高宗也成了一个仁爱的君王。

得天下者必须以爱民为先,做人亦是如此,成就大事者也应当先从关爱他人开始。现代社会,很多孩子在家长的百般宠爱下,觉得自己生下来就是“小皇帝”、“小公主”,高别人一等,别人都应该关心自己,自己却不知道向身边的人表达自己的关爱。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要获得别人的关心帮助,首先要学会关爱他人。一个懂得关照他人的人,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关照,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也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学会关爱他人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青少年学会关爱他人,才能够获得他人更多的关爱。学会关爱他人是青少年的必修课。要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美德,父母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孩子的所见所闻

别让孩子受到残酷的、令人堕落的、降低敏感的形象的侵蚀。这些形象会腐蚀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

2.父母要做关爱他人的榜样

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当你对别人表示关心并采取行动时,孩子也会记住你的行为,并会逐渐模仿。

3.鼓励孩子走进社会,参加社会活动

在学校和家庭里,为孩子提供体会不同视角的观点和机会,比如参观老人院、孤儿院等场所。孩子体会不同视角的机会增多,就会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表示同情,并付出自己的关爱。

4.为孩子创造做好事的机会

可以让孩子给医院儿童病房送玩具,或者为长辈读报纸,等等。孩子小时候经历的关爱别人的事情越多,关爱他人成为终生习惯的可能性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