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皇室家庭教育
308100000031

第31章 附录1历代皇子的老师

嬴政——吕不韦

吕不韦,战国末年秦相。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家累千金的阳翟大贾。吕不韦在赵都邯郸见入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即异人),认为“奇货可居”,遂予重金资助,并游说秦太子安国君宠姬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嫡嗣。后子楚与吕不韦逃归秦国。安国君继立为孝文王,子楚遂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10万户。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吕不韦给秦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统一大秦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盈——张良

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被封留侯,谥文成侯。《史记》载张良为阳翟人。张良先人是韩国人(其时,韩国国都为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其祖父张开地是韩厘侯、韩威侯、韩襄王时期的相国,其父张平是韩厘王、韩桓惠王时期的相国。张良从国破家亡,遍散家财,致力抗秦的大勇;到青年时代,巧遇黄石公,偶得兵书,学习兵法体现出的大慧,到后来跟随刘邦,转战南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体现出的大智,为成为帝王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刘弗陵——霍光

霍光,字子孟,约生于汉武帝元光年间,卒子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他跟随汉武帝近30年,是武帝时期的重要谋臣,汉武帝死后,他受命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20年。他一生匡扶汉室,对内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对外与匈奴和亲,广扬韩朝天威,托奇昭宣中兴的局面,为汉室的安定建立了功勋,成为西汉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政治人物。

李承乾——房玄龄

房玄龄(公元579~648年),唐代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封梁国公。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太宗征高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卒。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赵德芳——赵普

赵普(公元922~992年)字则平,先为幽州人,徙居河南洛阳。生于梁末帝龙德二年,卒于宋太宗淳化三年,年七十一岁。周显德初,(公元954年)永兴军节度刘词辟为从事。后事宋太祖为书记,能一天下世为己任。太宗时,拜太师,封魏国公、历相两朝,决事如流。普初寡学术,太祖劝以读书,自是不释卷,尝谓太宗曰:“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他是北宋政坛上赫赫有名的宰相,但不经常出现在前台,而是辅助君王在幕后策划,他所参与的重大方针政策,关于国运民命的政策,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政治。

朱标——刘伯温

刘伯温(公元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18策,备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公元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纲纪。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大封功臣,封为诚意伯,岁禄240石。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朱元璋比之为张良。刘基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

朱允炆——方孝孺

方孝孺(公元1357~1402年)明代散文家。字希直,又字希古。宁海(今属浙江)人。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福王时追谥文正。作为一代大儒,方孝孺在理学发展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他为汉中的教育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在哲学史、文化史上他都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坚贞的品格、宁死不屈的精神,是我们人格精神的宝贵财富。

朱翊钧——张居正

张居正,(公元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他亲自为幼年的皇帝编写《历代帝鉴图说》,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康熙——陈廷敬

陈廷敬(公元1638~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午亭,因为籍贯在泽州,故亦有“泽州”相册称的。他才华横溢,5岁入私塾,9岁能赋诗,19岁中举人,20岁中进士,一生升迁28次。他既是康熙的老师,又是当朝的宰相,既是康熙的近臣,又是朝廷的重臣。他参与国家军机政要达50余年之久,为清王朝的顺利发展,康熙盛事的逐步形成,尤其是对于康熙皇帝文治武功的全面实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辅佐作用,立下了显赫的功勋。

乾隆——朱轼

朱轼(公元1665~1737年),字若瞻,号可亭,江西高安市村前镇艮下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经学家、文学家。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年,卒于高宗乾隆元年,年72岁。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进士。由庶吉士改授湖北潜江知县,有惠政。陕西学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抚、左都御史。雍正时,充圣祖实录总裁。行取授刑部主事,督学陕西。累官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与怡贤亲王共治畿辅营田水利,蓄泄得宜,溉田60顷。朱轼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担任大臣,是三朝元老。皇子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初入学,雍正命朱轼为师,在懋勤殿设讲坛,行拜师礼。朱轼任都察院长官左都御史,雍正三年授文华殿大学士,这就是担任宰相的职责了。朱轼为救济灾民、安定社稷、保卫巩固边疆,都作出了贡献,成为一代名臣。

咸丰——杜受田

杜受田(公元1788~1852年),字芝农,清滨州旧城里人(今滨城镇南街杜家),其父杜谔为嘉庆时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其家世显赫,久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因杜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并有加授“太师太保”的高官,《中国文学大词典》、《书画大词典》、《中国名人大词典》对其家均有记载。清道光三年,杜受田会试第一,殿试二甲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后为山西学政。道光十五年特召进京,直上书房,教授太子读书。道光十八年,升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充上书房总师傅、实录馆总裁。咸丰后,加太子太傅兼吏部尚书,调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他作为皇帝的老师,造就了一代君主,作为人臣,他鞠躬尽瘁,他去世后咸丰帝厚葬了他。

光绪——翁同龢

翁同龢,字声甫,号叔平,又号瓶生、井眉居士,晚号松禅。公元1830年5月19日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咸封,宫海州学正。父心存,咸丰朝历宫至体仁阁大学士,后为同治帝师。母许氏通《诗》、《易》,长兄同书、三元同爵均官至巡抚。同和六岁入塾时,“四书”、“五经”朗朗成诵。21岁选为拔贡,23岁中举人,27岁以一甲一名进士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同治四年,翁同龢接替父业,入值弘德殿,为同治师傅,前后教读九年。同治病逝后,光绪继位,慈禧又命同和入住毓庆宫,为光绪师傅。他作为帝师时,引导皇帝关民生疾苦,培养皇帝联系实际的能力,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皇帝逐渐地濡染儒家的思想,把儒家“爱民”的思想灌输到皇帝的思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