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口气读懂经济学
308700000028

第28章 企业竞争—竞争压力下的商业交锋(1)

完全竞争——社会进步的源泉

【经济学故事】

有一则有趣的笑话讲述了Microsoft、Lotus、Novell三家公司的销售经理为了得到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不择手段的故事:

一天,三家公司的销售经理相约比试枪法。

首先上场的是Microsoft销售经理,他一口气灌下两瓶嘉士伯,随手一扬,两个瓶子飞上天空,只听“乒!乒!”两声枪响,瓶子被打得粉碎,“NT遍地开花,Sales轻松写意”!

Lotus销售经理也不示弱,两瓶XO下肚,轩尼诗曲线玲珑的瓶子两枪搞定,“软件所向披靡,莲花开遍全球”!

压轴出场的Novell销售经理在郁闷地喝了两瓶二锅头后,疲惫不堪地抛起两个瓶子,颤颤巍巍地举起枪。两枪响过——Microsoft和Lotus的销售经理应声倒下。Novell销售经理终于吐了一口气。

【经济学课堂】

完全竞争是指一个市场完全靠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即由价格调节供求。完全竞争具备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所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不存在产品差别;买者和卖者都很多且规模相当,以至于没有一个买者或卖者可以影响市场价格。例如,小麦市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有成千上万出售小麦的农民和成千上万使用小麦和小麦产品的消费者。由于没有一个买者或卖者能影响小麦价格,所以,每个人都把价格作为既定的。

由此可见,完全竞争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市场上有大量同类企业,而且每个企业的规模都很小,它们的产量在市场上占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每一家企业无论增加或减少产量,对市场价格都毫无影响。市场价格完全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企业只能接受而无法施加任何影响。

第二,生产者所能提供的服务是无差别的。所有商品提供者的服务都是一样的,因而买哪个生产者的商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没有差别的。对于有特色的产品,总有消费者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从而通过产品差别来影响价格。但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产品是同质产品,因而没有任何影响价格的特色。

第三,在市场上,各种资源都能够自由流动。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有资格进入该市场。另外,退出这一市场、原则上也不存在任何障碍。只要这个行业有利润,其他企业或个人就会迅速进入,直至供给增加,利润消失;只要这个行业有亏损,原有的企业或个人就会迅速退出,直至供给减少,亏损消失。

第四,在这个市场上,买者和卖者对市场的情况都有充分的了解,不存在由于一方垄断信息而引起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产生的垄断。

我们知道,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其实很难成立。因而,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也必须在具备了严格前提条件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经济学茶座】

一般来说,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只有农业生产等极少数行业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因为在农业生产中,农户的数量多而且每个农户的生产规模一般都不大,同时,每个农户的农产品产量及其在整个农产品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都极小。因而,每个农户的生产和销售行为都无法影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他们只能接受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如果有的农户要提高其农产品的出售价格,但是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不会因此而提高,所以其最终结果只能是自己的产品卖不出去;如果农户要降低自己农产品的出售价格,而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也不会因此下降,虽然该农户的农产品较快地销售出去了,但是,他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这样,农户降低其农产品价格的行为就显得毫无实际意义了。

如果多逛逛农贸市场,你很快就会发现,许多人都会提个袋子或篮子去买鸡蛋,而且,卖鸡蛋的摊位也很多。如果我们“理想”一下,认为鸡蛋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而且每个摊点的鸡蛋都大同小异。只要不是碎的、坏的,一般没有人硬要比较不同摊位的鸡蛋有什么区别,否则,那就真成了“鸡蛋里挑骨头”了。所以,所有的鸡蛋可以被看做完全同质。

至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其他两个特征,我们可以看做买方和卖方都能自由选择进入还是退出(也就是鸡蛋买卖完全自由),至于鸡蛋市场的信息,并没有多少值得掌握,所以也可以看做人们全部了解相关信息。在鸡蛋市场里,各个摊位的价格基本都一样,而且是由供需决定的均衡价格。通过鸡蛋市场,我们可以更形象地理解完全竞争市场——实际上,大多数农产品市场基本上都近似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垄断——没有竞争对手就是一种幸福

【经济学故事】

网上流传着一则有关“垄断”的笑话:

某领导住进镇上的一家招待所,经过一天颠簸,他想去澡堂洗个热水澡。

来到澡堂门口,领导被一个服务生拦住:“先生,您要洗澡的话,请先交纳15元的初装费。我们将会为您安装一只喷头。”

领导交完钱,刚想进去,又被服务生拦住:“先生,对不起,为了便于管理,我们的每只喷头都有编号,请您先交纳10元的选号费,选好的号码只供您一人使用。”

领导有些生气,但还是交钱选了8号。服务生又说:“您选的是个吉利的号码,按规定还得交8元的特别附加费。”领导压了压火,说:“那我改成4号。这不是吉利号码,总用不着交什么特别附加费了吧?”

服务生说:“4号是普通号码,当然不用交特别附加费,但您得交5元的改号费。”

领导无奈地摇摇头,交了钱后理直气壮地问:“这下我可以进去洗澡了吧?”

服务生笑着说:“当然可以,您请!”领导无奈地踱着步往里走。服务生突然又补充道:“对不起,我还得告诉您,由于4号喷头仅供您一人使用,所以不管是否来洗澡,您每月都要交纳7.5元的月租费。此外,您每次洗澡要按每30分钟6元的价格收费。另外,每月交费的时间是20日之前,如果您逾期未交,还要交纳一定的滞纳金……”

“够了,够了,我不洗了!”领导气坏了,扭头就走。

“您真的不洗了吗?”服务生微笑道,“如果您不再使用4号喷头,那您还得交9.8元的销号费。只有这样,您以后才能不用向我们交纳任何费用。”

领导实在很生气,和服务生吵了起来。不一会儿,经理赶到并在了解到情况后,笑着对领导说:“先生,对不起,也许您还不知道,洗澡业在我们这里是垄断经营,还好您没有泡池子,不然还要收您的‘漫游’费呢。”

【经济学课堂】

垄断指的是经济现象中一种特殊的情况,即一家厂商控制了某种产品的市场。比如说,一个城市中只有一家自来水公司,而且它又能够阻止其他竞争对手进入它的范围,这就叫做完全垄断。

理论上说,纯粹的完全垄断市场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市场上只有一家企业;该企业的产品不存在相近的替代品;其他企业进入该市场存在着障碍。现实中真正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市场几乎是没有的,因为人们总能找到各种替代品。

然而,要打破垄断也绝非轻而易举。通常,完全垄断市场有三座护卫“碉堡”,其一是垄断企业具有规模经济优势,也就是在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垄断企业能打败其他企业,靠的就是规模大、产量高、总平均成本较低的优势。其二是垄断企业控制着某种资源。像美国可口可乐公司长期控制着制造该饮料的配料,南非的德比公司因控制了世界约85%的钻石供应而形成垄断。其三是垄断企业具有法律庇护。例如,许多国家政府对铁路、邮政、供电、供水等公共事业都实行完全垄断,对某些产品的商标、专利权等也会在一定时期内给予法律保护,从而使之形成垄断局面。

【经济学茶座】

既然整个行业独此一家,显然这个垄断企业可以成为价格的决定者,而不再为价格所左右。可以肯定的是,完全垄断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将大大高于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因此垄断企业可以获得超过正常利润的垄断利润,由于其他企业无法入该行业,所以这种垄断利润将长期存在。

美国司法部起诉微软捆绑销售IE浏览器软件的行为涉嫌违反美国《反托拉斯法》,要求微软将IE浏览器软件分离出来单独销售。哈佛大学教授高里·曼昆对分拆微软计划提出了质疑,并且在文章中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某人发明了第一双鞋,并为此申请了专利,成立了公司。鞋很快就卖疯了,他成了最富裕的人。但这时他变得贪婪了,把袜子和鞋捆绑销售,还声称这种捆绑销售对消费者有利。于是政府出面说话,认为他试图把其垄断地位从一个市场扩展到另一个市场。现在关键的问题出现了:政府应该怎么解决呢?政府可以把他的公司拆成两个公司:一个卖黑鞋,一个卖白鞋,让它们相互竞争,这样消费者会得到好处。但是政府最后却把它拆成这样两个公司:一个生产左鞋,一个生产右鞋。这种分拆使事情变得更糟,因为生产像左鞋和右鞋这样互为补充的产品的垄断公司,双方都会要求得到更多的垄断利润,生产右鞋的公司根本不用考虑左鞋的需求就提高价格,生产左鞋的公司也会紧跟而上,这样消费者买一双鞋就要花比原来还要高的价钱。政府的正确做法是取消鞋的发明专利,让更多的人自由地开鞋厂,从而消除垄断。

经济学家们对于垄断并不一定是全盘否定的,要看这个垄断是怎么形成的,要看限制它对技术创新有没有好处。像微软这样的靠技术创新形成的企业,分拆了它对鼓励创新没有好处,应像专利一样在一定时间内允许它拥有垄断地位。

一般来说,完全垄断对经济是不利的。因为它会使资源无法自由流通,导致资源浪费,而且消费者也由于商品定价过高而得不到实惠。不过,由政府垄断的某些公共事业,虽免不了因官僚主义的存在而效率低下,但它们并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所以对社会和消费者还是有好处的。

寡头——由少数企业控制产品市场

【经济学故事】

雷克公司是一个昙花一现的航空公司,但它的知名度却不低。1977年,一个冒失的英国人弗雷迪·雷克闯进航空运输市场,开办了一家名为雷克的航空公司。他经营的是从伦敦飞往纽约的航班,票价是135美元,远远低于当时的最低票价382美元。毫无疑问,雷克公司一成立便生意不断,1978年雷克荣获“大英帝国爵士”头衔。到1981年“弗雷迪爵士”的年营业额达到5亿美元,这简直让他的对手(包括一些世界知名的老牌公司)气急败坏。但是好景不长,雷克公司于1982年破产,从此消失。

雷克公司消失的原因很简单,包括泛美、环球、英航和其他公司在内的竞争对手采取联合行动,一致大幅度降低票价,甚至低于雷克。一旦雷克消失,他们的票价又马上回升到原来的水平。更严重的是,这些公司还达成协议,运用各自的影响力阻止各大金融机构向雷克公司贷款,使其难以筹措应急的资金,进一步加速雷克公司的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