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一生要注意的50个细节
309400000035

第35章 每天反省五分钟

那个名叫“失败”的妈妈,其实不一定生得出名叫“成功”的孩子——除非她能先找到那位名为“反省”的爸爸。——张晓风

有一个青年,有一天在街角的小店借用电话,他用一条手帕,盖着电话筒,然后说:“是王公馆吗?我是打电话来应征做园丁工作的,我有很丰富的经验,相信一定可以胜任。”电话的接线生说:“先生,恐怕你弄错了,我家主人对现在聘用的园丁非常满意,主人说园丁是一位尽责、热心和勤奋的人,所以我们这儿并没有园丁的空缺。”

青年听罢便有礼貌地说:“对不起,可能是我弄错了。”跟着便挂了电话。小店的老板听了青年人的话,便说:“青年人,你想找园丁工作吗?我的亲戚正要请人,你有兴趣吗?”青年人说:“多谢你的好意,其实我就是王公馆的园丁,我刚才打的电话,是用以自我检查,确定自己的表现是否合乎主人的标准。”

在生活中,不断作自我反省,才可以令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自省是拯救我们的第一步

自省就是反省自己,这是只有人类才能办到的事。

一般地说,自省心强的人都非常了解自己的优劣,因为他时时都在仔细检视自己。这种检视也叫做“自我观照”,其实质也就是跳出自己的身体之外,从外面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为最佳的选择。这样做就可以真切地了解自己了,但审视自己时必须是坦率无私的。

能够时时审视自己的人,一般地讲过错都非常少,因为他们会时时考虑:我到底有多少力量?我能干多少事?我该干什么?我的缺点在哪里?为什么失败了或成功了?等等。这样做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以后的行动打下基础。

可是,在这个日渐浮躁的时代,我们面临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富裕,另一方面是精神世界的贫穷——自省意识的缺失便是明证。每当我们惹了麻烦,做了错事,伤害了他人时,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主动承认错误而是如何逃避责任;每当我们遇到考试失利,求职碰壁,婚姻不幸,壮志难酬等困境时,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自身努力的不足、实力的欠缺、能力的差距,我们早已习惯在悲伤、沮丧、愤懑的同时,将自身的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却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沉的自省。于是,我们对心灵的防护能力和对神经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差,陷于困境的我们往往要在痛苦的深渊里艰难地挣扎,却难以及时觅到逃离苦难的出口和冲击成功的出路。一旦陷于更深的失败或遭受更大的打击,我们惟有自怨自艾,强吞下失利的苦果,从此一蹶不振。

而有些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将自省意识等同于严苛的自责,他们对自己的失利求全责备,这只能助长自卑的心理,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加深内心的苦痛。

自省既不等同于自怨自艾,也不是求全责备,它是精神层面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自省的前提是承认过失,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自省不是外在的强加,而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

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东山再起,靠的就是一股强烈的自省意识的支撑。现代社会的人都感到竞争激烈,苦恼多多,为什么不像越王那样多点儿自省意识?自省是拯救我们的第一步,迈开这一步后我们的人生之路一定会宽敞平坦得多。

如何培养自省意识

培养自省意识,首先得抛弃那种“只知责人,不知责己”的劣根性。当面对问题时,人们总是说:

“这不是我的错。”

“我不是故意的。”

“没有人不让我这样做。”

“这不是我干的。”

“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

这些辞令是什么意思呢?

“这不是我的错。”是一种全盘否认。否认是人们在逃避责任时的常用手段。当人们乞求宽恕时,这种精心编造的借口经常会脱口而出。

“我不是故意的。”则是一种请求宽恕的说法。通过表白自己并无恶意而推卸部分责任。

“没有人不让我这样做。”表明此人想借装傻蒙混过关。

“这不是我干的。”是最直接的否认。

“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是凭借扩大责任范围推卸自身责任。

找借口逃避责任的人往往都能侥幸逃脱。他们因此而自鸣得意,却从来不反省自己在错误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为了免受谴责,有些人甚至会选择欺骗手段,尤其是当他们是明知故犯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罪与罚两面性理论”的中心内容,而这个论断又揭示了这一理论的另一方面。当你明知故犯一个错误时,除了编造一个敷衍他人的借口之外,有时你会给自己找出另外一个理由。桑德拉没有按时完成小组工作计划中自己那一部分任务,她给自己的理由是她需要时间进入状态。而当同事们问起她延误的原因时,她却对他们说自己生病了。

其次,培养自省意识,就得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我们每天早晨起床后,一直到晚上上床睡觉前,不知道要照多少次镜子;这个照镜子,就是一种自我检查,只不过是一种对外表的自我检查。相比之下,对本身内在的思想做自我检查,要比对外表的自我检查重要得多。可是,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你每天能做多少次这样的自我检查呢?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某一天我们没有照镜子,那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呢?也许,脸上的污点没有洗掉;也许,衣服的领子出了毛病……总之,问题都没有发现,就出了门。可是,我们如果不对内在的思想做自我检查,那么,我们就可能是出言不逊也不知道,举止不雅也不知道,心术不正也不知道……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我们不妨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就是每当夜里刚躺到床上的时候,想一想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每当出了问题的时候,首先从自己这个角度做一下检查,看看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还要经常地对自己做深层次、远距离的自我反省。

最后,培养自省意识,就得有自知之明。就像最有可能设计好一个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一样,最有可能完全了解一个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但是,正确地认识自己,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然,怎么会有“人贵有自知之明”,“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之类的古训呢?自知之明,不仅被当作一种高尚的品德,而且被当作一种高深的智慧。因此,你即便能做到严于律己,即便能养成自省的习惯,也不等于能把自己看得清楚。就以对自己的评价来说,如果把自己估计得过高了,就会自大,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把自己估计得过低了,就会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只有估准了,才算是有自知之明。很多人经常是处于一种既自大又自卑的矛盾状态——一方面,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在应该表现自己的时候畏缩不前。对自己的评价都如此之难,如果要反省自己的某一个观念、某一种理论,就更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