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一生应具备的12种黄金心态
309600000016

第16章 平和心态:开拓成功的道路(1)

解读平和心态

正确对待得失,才能得到平和

生活中并没有绝对的得与失,所谓的得与失很大程度取决于你的价值取向。

苦苦地去做根本就不可能办到的事,去苛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只会给自己带来苦恼。

我们必须在纷繁琐碎中学会选择与放弃,“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只要努力过,得不到也没有什么可惜,学会该放就放,平和对待得失结果。

平和是智者面对生活的明智选择,只有懂得时时以平和心态正确对待得失的人才会事事如鱼得水。

放弃了才能重新开始,才有新的机会获得成功。这样的放弃其实是为了得到,是在放弃中开始新一轮的进取,绝不是低层次的三心二意。拿得起,也要放得下;反过来,放得下,才能拿得起。荒漠中的行者知道什么情况下必须扔掉过重的行囊,以减轻负担、保存体力,努力走出困境而求生。该扔的就得扔,连生存都不能保证的坚持是没有意义的。

人生如牌局。如果知道自己摸到的是一手臭牌,就不要再希望这一盘是赢家;在陷进泥潭时,要知道及时爬起来,远远地离开那里;再幽默一点说,在被狗咬了一口时,不要去下决心也咬狗一口;被蚊子咬了后,不要到蚊子法庭去讨回公道。懂得选择与放弃,正确对待得失的人,才是智者。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些草籽吧,好难看啊。”徒弟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大包草籽,叫弟子去播种。

秋风突起,草籽飘舞,“不好,许多草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没关系,吹去者多半中空,撒下也不会发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草籽,几只小鸟即来啄食,小和尚又急。

“没关系,草籽本就多准备了,吃不完,”师父继续翻着经书,“随遇。”

半夜一阵大雨,弟子冲进禅房:“这下完了,草籽被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正在打坐,眼皮都没有抬,“随缘。”

半个多月过去了,光秃秃的禅院长出青苗,一些未播种之院角也泛出绿意,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

师父站在禅房前,点点头:“随喜。”

一份平常心,看似随意,其实却是看透了外物得失利弊之后的豁然开朗。为什么我们无法拥有平和,却反复振荡于浮躁、得意、狂喜、傲慢、迷茫、不安、沮丧、焦虑、恐惧甚至绝望之间?恐怕是因为当我们对于得失过于执著,被外界奴役了自己的心,参不透人生的真谛。

可能我们还不能完全做到像禅师那样超然智慧的境界,但我们也要在学会放弃中,争取活得洒脱一些。

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我们就要学会放弃。在人生的旅途中,需要我们放弃的东西很多。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会有山山水水,风风雨雨,有所得也必然有所失。得失之间,该如何取舍?

有些人因为放不下到手的职务、待遇,整天东奔西跑,荒废了正当的工作;有些人因为放不下诱人的钱财,费尽心思,结果常常作茧自缚;有些人因为放不下对权力的占有欲,热衷于溜须拍马、行贿受贿,不惜丢掉人格的尊严,一旦事情败露,后悔莫及。

生命如舟,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得失计较,要想使之在抵达彼岸时不在中途搁浅或沉没,就必须减轻载重,只取需要的东西,把那些应该放下的欲望之果坚决地去掉。

人生并不完美,总有缺憾。但若正确对待得失,便会得到心的平静与安然。不会放弃,就会变得极端贪婪,结果什么东西都得不到。放弃自己得不到的,让它成为你人生的一段往事。抛开过去的牵绊,你可以更好地活在现在,珍惜你所拥有的,更好地面对明天的人生。学会放弃,可以使你轻装前进,攀登人生更高的山峰。

再往深处想一想,生命是那么的脆弱,战争、疾病、车祸、事故、伤害,每天都有那么多向往阳光和空气的人在无辜地接受死亡,那是一种不得已,而我们能够平安地生活在自己的家园里,享受着家人带来的温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懂得惜福,并放弃欲望的横流呢?

生命原本是简单的,很多东西我们要学会放弃,不要抱着得不到就是最好的偏执心理。能够放弃就是一种跨越,当你能够放弃一切,做到简单从容地活着的时候,你就不会再有焦躁、不安、忧虑等负面情绪的困扰。

平和对待往事,把过去的一切放在身后,也就是卸下身心上的包袱,放弃了已经到手的一切,这样才会更好地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不要让过去的事情,得到或得不到,拥有和失去的事物,挤占在脑海里不忍抛弃,结果使身心负载过重,浪费了精力,影响了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失去的不必叹惋,它们在让你失去的同时也给予你很多,这些都是你人生的宝贵财富。你应把它们潜移默化地融化到你的血液里,让它变成一种本能,成为一种习惯,这样更有利于你走向成功。

人生是一个不断放弃,又不断创造的过程。拥有一份正确对待得失的平和之心,这是一种智慧的人生态度。

平和是一种宠辱不惊的境界

面对人生,需要一种宠辱不惊的平和,任云卷云舒去留无意。它能够使你视金钱如粪土,视功名为过眼烟云。拜伦说:“真正有血性的人,绝不乞求别人的重视,也不怕被人忽视。”爱因斯坦用钞票当书签,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牌给女儿当玩具。莫笑他们的“荒唐”之举,这正是他们淡泊名利的平常心的表现,是他们崇高精神的折射。他们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也震撼了我们的灵魂。

日本有个白隐禅师,由于他对宠辱的超然,而得到了人们的尊重。

有一对夫妇,在住处的附近开了一家食品店,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儿。无意间,夫妇俩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地大起来。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怒异常!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她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白隐”两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但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只若无其事地答道:“就是这样吗?”孩子生下来后,就被送给白隐。此时,他的名誉虽已扫地,但他并不以为然,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他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他总是处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般。

事隔一年后,这位没有结婚的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在鱼市工作的一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里,向他道歉,请他原谅,并将孩子带回。

白隐仍然是淡然如水,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仿佛不曾发生过什么事,所有的责难与难堪,对他来说,就如微风一般,风过无痕。

是非公道自在人心。人是为自己而活,不要让外物的得失而乱了自己的心。白隐守住了自己心中的那份平和,外界的非议对他来说,也就无足轻重了。

平和贵在平常,对待外物得失的超然只是其外在表现,真正平和的是一颗心。内心修炼至宠辱不惊的境界,不仅会正确对待得失,更会在人生大痛苦、大挫折前波澜不惊,生死不畏,于无声处听惊雷。因为胸括万殊,生活永无大喜大悲。利不能诱,邪不可干,心能昭日月。上不负天,下无愧人,桓颓其奈我何?旦夕祸福,知天达命,不违自然。从最平常的事物中,发现至真至美。绝不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小人常常得志,不以为奇;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得意能几时?无端欺我,是他有病,我无恙也。知苦不苦,识甜愈甜,是中有真意也。

宠辱不惊,超脱了眼前的荣辱得失,心清如水,是人生一大智慧。从失意处觅希望,从万全处见危机。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常思人之美,不以一眚掩大德;常思己之过,医好心病心生乐。得意不自持,失意不自失,不因为荣辱兴衰而扰乱一池清心;他人之恩,自是铭心;他人之过,却是云烟,不要为他人的作为而打翻心中的天平。一颗平常心,是荣是辱,俱不过风吹烟散,守得天开见月明。

宠辱俱平常,人生境界实不平常。事事平常,事事也不平常。

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下,都能做到宠辱不惊,那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就如孔子所赞美的,不是个圣人,也是个贤人。

当自己春风得意之时,便会感觉生活处处充满阳光;而一旦遇到困难,或身处逆境时,就觉得生活阴暗,甚至感到世界的末日即将来临。这样实不明智,我们每个人拥有90%的长处,而只有10%的不足。问题是,你如何发现和对待这90%与10%的关系。当你将自己的10%与他人相比时,你不禁会感叹:原来我如此富有!

这90%在于内心,而10%在于外界,不要因小失大,让这10%侵占了90%。

宠辱不惊是一道精神防线。成功了要时时记住,世上的任何一样成功或荣誉,都依赖周围的其他因素,绝非你一个人的功劳。失败了不要一蹶不振,只要奋斗了,拼搏了,就可以无愧地对自己说:“天空不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泰戈尔语)这样就会赢得一个广阔的心灵空间,得而不喜,失而不忧,从而把自己的人生提升到一种宠辱不惊的境界。

“知足常足,知止常止”

“人心不足蛇吞象”,这是人的欲望永远不知满足的丑态。要想真正享受人生的乐趣,基本信条就是“知足常足,知止常止”。洪应明说的“谢事当谢于正盛之时,人肯当下休,便当下了,若要寻个歇处,则婚嫁虽完,事亦不少,僧道虽好,心亦不了。”可谓真知灼见。在对待名利、荣辱等问题上,人还是知足一点好。知足了,你就不会遭受耻辱。

放纵欲望,让它主宰你的人生,即使欲望得到满足了,也不是满足,而是一种自我放逐,因为欲望会带来更多更大的欲望,就像细菌一样繁殖。如果我们为欲望所左右,为欲望的不能满足而受煎熬,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滋味?

《道德经·三十三章》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它与“知足常足,终生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人无论拥有多少财富,权势无论有多高,如果不知满足,就永远生活在争权夺利之中,那种奔波忙碌的情形和穷人并无区别。

但我们很多时候不懂适可而止,知足知止,常常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对生前身后的功名也期待颇多。对于前生,我们会埋怨父母没有把我们生养在大福大贵之家,对于后世,总是抱怨儿孙不能个个如龙似凤,但我们更多的不满足还是来自于自身。

欲望的驱使,幻想的冲动,不切合实际的索取,让我们失去平和,不能知足。如果把不知足归结为人类后天的变异,这有失公允。其实,不知足是一种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知足则是一种理性思维后的达观与超脱。

曾读过一个贪心人的故事,说是一个大臣向皇帝请求要块封地。皇帝很慷慨,你从这儿向西走,做一个标记,只要你能在太阳落山之前走回来,从这儿到那个标记之间的地都是你的了。太阳落山了,地主没有走回来,因为走得太远,他累死在路上。

贪婪是条不归路,是因为贪。

贪不只限于金钱,对于事物的过于执著,皆可谓贪。贪于钱,是最浅显直白的贪。但更多的贪,隐于内心,执著事业,是一份上进心,但过于执著,便是野心;执著于爱情,是一份爱恋心,过于执著,则便成占有欲;执著于兴趣,是一份好奇心,过于执著,就成了偏执心。

这些贪,都源于不知足,不能对欲望做到伸缩自如,而被欲望所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