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礼仪实用百科(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3105000000009

第9章 礼节民间风俗(4)

铺房迎亲前一日,女家派人至男家,与其共同铺设房间、卧具。

回门两新人在婚后3天或7天或9天回娘家,行拜门礼。

义绝夫妻间情义断绝。按照礼法,夫可休妻,妻不可休夫,但在“义绝”前提下,妻子可以离开丈夫。

七出古代丈夫遗弃妻子的七种理由:不顺父母;无子;淫癖;嫉妒;恶疾;多口舌;盗窃。

三不去有三种情况丈夫不能遗弃妻子:妻曾经为公婆守孝三年;娶时男方贫贱,后来富贵;女方娘家已无人。

合八字古时订婚,男女互换“八字帖”后,查其出生年月日时,看是否相克相生。

相亲议婚礼仪。旧时流行于汉族。包办婚姻下的青年男女,在亲友带领下,约定某地见面,视其相貌丑俊,以议婚约。

门包旧时浙杭一带对彩礼的俗称。有大、小门包之分。女家备办嫁妆,男家供其所需,谓“大门包”;女家在婚嫁中犒赏仆人之费用,由男家供给,谓之“小门包”。

开金口又称“相叫礼”。新郎、新娘拜堂的翌日行相见礼后,新娘退入内室行相叫礼。从公婆到尊长、平辈、小辈,皆由搀扶者一一指导,教习新娘呼之。

抢红蛋侗族婚俗。当抖开洞房里的花被时,男女老幼争抢放在花被子里的糯米裹着的红蛋。据说,抢到红蛋者,不孕妇女可生育,老人能长寿,儿童则活泼健壮。

背新娘旧时流行于台湾的婚俗。结婚之日,新郎到女家背起新娘,在双方亲友的环护下,跑回男家,并绕庆贺婚礼的广场两周,再与众乡亲见面。最后新郎背着新娘跑回洞房。整个婚礼以跑步开始,又以跑步结束。

哭嫁旧时鄂西土家族婚嫁形式。其他地区也常见。通常在新娘出嫁前半月乃至一月哭嫁,唱哭嫁歌。其内容大多有哭爹娘、哭哥嫂等。

哭嫁形式有多种,有一人独哭,也有姐妹、哥嫂、父母、亲友同哭等,多是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离别之情。

调新郎又称“答歌”,旧时流行于畲族婚俗。男女结婚无礼帖,不事肩舆,不计聘金,陪嫁妆奁除一般的礼物外,多是农具、斗笠、蓑衣等。婚礼简朴而有情趣,以“答歌”形式完婚。新郎到岳丈家迎亲,席上不陈一物,要由新郎指名而歌,如要筷子,则唱《筷歌》;要酒,则唱《酒歌》。新郎唱之,司厨和之,其物也应声而出。吃完之后,新郎又须唱多首歌,把席上的东西一件一件的唱回去。席毕,才与新娘交拜成婚。

同姓不婚凡同姓不问远近亲疏,或相隔几代,均不能结婚。

丧葬礼俗

告丧古代中原文化认为,父母死后,子女要迅速通知有关亲属和乡里邻居。唐宋以后,流行以放鞭炮的方法向乡邻报丧致哀。

奔丧古代汉族认为,接到父母丧讯后,儿女应首先以哭来回报使者,然后详问父母死因,问毕又哭,哭毕即应上路奔丧。奔丧路上,应该吃素。早上见星而行,晚上见星始止,不避昼夜。临到家乡时,应“望乡而哭”,若是奔国君丧,则“望都而哭”

。因病残、临产、坐月子等原因不能奔丧的子女,则应寄物以吊。

追悼仪式入葬死者之前举行。古代汉族的追悼仪式,多由族长、巫师、道士等主持,一般都要介绍死者一生的功绩,希望死者灵魂能保佑子孙后代发达兴旺。

二次捡骨葬我国南方、东北和沿海地区古今都很流行的一种葬俗,大致有三类:先土葬后捡骨;火葬后再捡骨;同葬后再捡骨。

崖葬包括悬棺葬、崖墓、崖洞(穴)葬等,涉及到汉族和南方许多民族。如悬棺葬的主要特征是葬在崖上,利用天然洞、绝壁上的天然平台;或在崖上开凿横龛直洞;或在峭壁上凿孔钉桩以放置棺木。

火葬我国最古老并对现今社会影响最大的丧葬习俗之一。

居丧守孝古代汉族在埋葬死亡亲属后,还有居丧守孝之俗。居丧期间,不能唱歌跳舞,不能娶妻纳妾,不行房事;上层贵族出入不能走正门,上下不能走中阶;孝子应在父母墓旁搭棚而居。在棚内要求做到“言而不语”、“对而不答”、“不与人座”

;前三日不饮食,前七天内只能吃粥,七天后才能吃蔬菜水果,过“二七”14天后才能吃肉。一般认为,居丧三年之内都不宜饮酒。三年期满,要举行一次隆重祭祀,然后方能起灵除孝。

扫墓有的也称“挂青”、“上坟”、“挂纸”。实际上是古代祭祀制度的遗存。汉族、仫佬族、侗族、瑶族等都流行在每年的清明上坟祭祖。

现在汉族还普遍保留着此俗。扫墓时,较富有的人家,往往抬着一席丰盛的酒菜到墓地,恭敬地陈列在祖墓前,一面焚化纸锭,一面叩头行礼,然后或在墓地吃掉酒菜,或抬回家再吃;稍次的人家,则只端一两碗酒菜到墓地,也焚化纸锭;再次的人家,则只焚化纸锭,或掘几把泥土,捧堆在坟顶上,再随便折几支嫩绿新枝,插在坟上。

官场礼俗

头顶乌纱明代文武官员着常服时常戴一种以黑色麻纱做的“乌纱帽”,所以当官叫做“头顶乌纱”。

花翎、蓝翎清代官员尖顶帽上插有羽毛,这种装饰分“花翎”和“蓝翎”

。花翎是孔雀翎,起初只赏给满、蒙王公贵族和五品以上近卫军官有战功者。蓝翎是褐马鸡的羽毛,原只赏给五品以下有军功的军官。

君臣之礼、三跪九叩朝廷大典时臣下晋见皇帝时的正式礼节,也是小臣、外臣见皇帝时必行之礼。臣见皇帝时跪拜三次,每跪下后,顿首三次。

清代跪拜礼清代大臣晋见皇帝行跪拜礼后,不再站起来,只能跪着回答皇帝的问话,这是中国历代官僚在皇帝面前最卑微的举动。清代规定:满官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汉官则自称“臣”,非满族而自称“奴才”,就是失礼。

皇帝会见群臣,也须守一定的规矩,不同的场合对服装要求不同,礼仪也繁简有别。

群官之礼官场中,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长。汉代百官见宰相,都行跪拜礼,宰相不必答礼,目受而已。朝堂上,宰相有专席。酒宴上,宰相劝酒群官不能不喝,官员给宰相进酒,宰相可以谢绝。

唐代的宰相上朝,有专用的道路,参加朝廷大典时,高级官员用全副仪仗,提前打着火把至宫城外等候,火炬成列,称为“火城”。宰相的火城未到,清道声先到,其他官员要闻声扑灭自己的火城,不敢与宰相争辉。宰相病休或家中有丧事,有关部门先行在宰相家外搭棚,供百官慰问宰相时在此排班等候。官员拜会宰相,由宰相属官引进,望阶而拜,宰相如不想对此官特别优待,只需端坐受礼。降阶而迎,就是宰相很看重客人的表示。

明、清两代没有丞相职务,但明的首辅和清的军机大臣实际上都贵同宰相。

宰相以下的官员根据各自的品级、职务和加官确定相见时的礼仪。在同级之间,公会时相揖为礼,私会相见,就按其私交程度相机处理。但如果进士出身的官员已升至与录取自己为举人、进士的考官同级,私会时以执弟子礼为多。

宫廷朝会之礼上古时,君臣相见一律站立,讨论政事时则同坐,文武大臣向君王施礼、拜叩,君王有时也以礼相还。秦汉以后,皇帝威严日渐膨胀,“朕”、“万岁”等为皇帝专有。但汉时,皇帝还给下官赐座。到宋朝,皇帝为了立天威,乘宰相起立递呈公文之机,密令内侍将相座移去,从此宰相立而论事。到了清朝,大小官员晋见天子,则变成跪见。

宗法礼俗

庙坛在人与自然方面,古人认为“天”至高无上,主宰一切。日月星辰、山川土地、风雷雨电、牲畜五谷、人间横祸等各有神灵管辖,故有各种庙坛。

紫禁城之右建有关于农业生产的祭坛,每年二、八月第一个辛日行祭。

基于对祖先的崇拜,于紫禁城之左建有太庙。每年四、七、十月的初一,清明节,岁末,皇帝生辰和忌辰行祭。

祀黄土有地坛,于每年夏至日出时行祭。

祀太阳有日坛,于每年春分日寅时行祭。

祀月亮及星宿、五星而有月坛,于每年秋分日亥时行祭。

祀先农有先农坛,于每年三月上文日行祭。

在众多的祭祀礼仪中,最重要的是祭天。天坛是封建帝王祈谷、祈雨和祭天的场所。按制度,祈谷(祈祷丰年)的具体日期是每年正月上辛,祈雨依例在初夏(农历六月立夏之后的几天内),举行“雩礼”,若久旱不雨则再举行“大雩礼”;祭天则在冬至。

鼎炊食器,用于煮或盛鱼肉。一般三足,有二耳。根据周礼,天子配享九鼎。

尊铜器铭文常将尊、彝二字联用,尊是礼器的共名,专名时则为酒器,而非礼器。其形似觚而中部较粗,口径亦大,也有少量方尊。

觚饮酒器。觚形细高如插花瓶,如角而孤立。

爵饮酒器。因啜酒时发出雀雀之声,所以仿雀而制。

钟我国古代的一种礼乐器。古钟以圆钟、扁钟较多。钟圆则声长,故帝王视朝,官吏出署,必击圆钟以集众助威;钟扁则声短,适于做乐器演奏,在湖北省发现的古编钟,是我国独有的古乐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