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国宝密码
310700000012

第12章 永陵—修筑在地表之上的陵墓

发现地点:四川省成都市中心西区

发现及发掘时间:1940年发现,1942年发掘

距今年代:1100年

代表性国宝:玉大带、王建石像

考古地位:在中国陵寝考古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永陵的背后故事

永陵是唐末五代时期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永陵发掘时,正是抗日战争最为激烈的阶段。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批珍贵文物的存放和保护就成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四川省的考古专家们冒着生命危险把国宝进行了转移。永陵出土的文物中王建石像是最重的,达数百公斤,非常不容易装运。他们就想办法雇用了一群青壮年民工,在他们不知情的时候,把王建石像用红布蒙上,装在大箱子里,用滑竿抬到几十里以外,秘密地藏在犀浦镇的一个兵工厂内,那里有国民党的军队驻守。之后,永陵出土的玉大带文物也被陆续转移到这里,另外还有一些银器被埋在了不同的地方。直到新中国成立,王建石像才被送回永陵墓室,玉大带等文物则被送回了四川省博物馆。

之后,是20多年的平静期。然后,“文革”席卷全国。在红卫兵的眼中,这些国宝竟然成了他们要破除的“四旧”,又面临灭顶之灾。这个时候,四川大学的一名工作人员刘复章担负起了保护国宝的重任。1942年,刘复章曾参加过由川大历史系教授冯汉骥主持的永陵发掘,并从中学到了一些考古知识。他心里非常明白永陵的重要性。所以从1949年起,他就带领全家住到了永陵旁边。后来成立了王建墓文管所,全所上下只有他一个人,墓地旁边的清洁都是他带领家人来做。“文革”时期,为防止红卫兵破坏永陵,他干脆带着全家在永陵地宫打起了地铺,由于潮湿,他们的衣服、被子每天都是湿的,这一住就是两年多。有些农民在永陵附近挖出了文物,交到他手里,他会立刻上交。有时候还自己花钱从农民手里买回文物,然后上交给国家。现在,虽然刘复章老人已是90多岁的高龄,但是身体好的时候,他还会去永陵参观。

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些人勇敢地站出来,所以我们的国宝才能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并随着历史的推进,散发出越来越炫目的光彩。

永陵中的文化遗存

永陵的墓主王建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他英勇善战,在唐末军阀混战中,逐步占据了大片地区,并于公元907年称帝,建蜀国,定都成都。11年后,王建病逝,安葬永陵。

永陵的建筑形式颇具特色,积土为陵,陵冢呈圆形,改变了以往我国帝王陵“以方为贵”,陵冢多作覆斗式的传统,创后世圆形陵冢之先河。永陵直径约80米,高约15米。陵冢底缘有9层堡坎:地下4层,地上5层,每层间以锁口相联结,这样就可以防止冢土流失。这种陵墓堡坎的做法也多为后世所借鉴。

永陵是目前所知唯一一座墓室修筑在地表之上的陵墓。永陵的墓室建筑砖石结构,即先在平地起券14道,上铺石板,再上为青砖护拱,以上再层层夯土形成圆形陵冢。这种构筑方法可能是考虑到墓室的防水问题。墓室两侧达6米厚的直墙和北面3米厚的金刚墙以及顶部14道厚重的护拱,都由巨型青砖砌筑,形成了坚固的陵墓保护体系,可谓固若金汤。墓室的平面布局分前、中、后三室,三室之间以木门为隔,前室为羡道,中室设棺床,上置棺椁,后室石床上安放王建石像及谥宝、谥册、哀册等葬仪法器。墓室的内部布置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使整个内部空间显得高大宽敞。永陵的这种结构,相当符合建筑力学的原理,堪称中国古代建筑中陵墓建筑的典范之作。

永陵中出土的文物也不乏杰作,其中就有国宝级文物——石刻王建像。这是我国唯一保存至今的古代皇帝真容雕像。石像为红砂石圆雕,通高86厘米,身着锦袍,头戴幞头,腰束玉带,足蹬皮靴。雕刻手法写实逼真,雕造技艺精湛传神,与历史文献记载的王建形象相当一致。据说,王建为自己刻石像是由于他信奉道教,他相信这样的石像放入墓中,会让活人延年益寿。同样出土的石刻还有浮雕的“二十四乐舞伎”。其中乐伎22人,舞伎2人,乐器23件,可分为弹拨、吹奏、打击三大类。既包括汉民族的传统乐器,也有少数民族的乐器,甚至还有来自外国的乐器。这是我国同时代的各类文物中面最大、表现的乐器种类最多的石刻乐器。它以写实的手法、细致入微的刻画,将本土音乐与外来音乐相互融合,展现了那个时期宫廷乐舞的盛大规模及壮阔场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出土文物中具有传奇色彩的是玉大带。据说,在王建去世前三年的一个深夜,他的后宫突然起火,大火烧毁了无数珍宝,唯有一块宝玉仍然完好如初。后来,这块宝玉就被王建看做神物,并将它雕成玉带,带在身上。王建死后,玉大带也作为随葬品被带进永陵。出土时,玉大带被装在一只银钵中,可能是盗墓者忘了拿走。它的雕刻面积达到50平方厘米,是目前所知唐、五代十国时期唯一完整的成套玉带。其玉质温润晶莹,上面刻有记述此玉来源的大段文字,补充了文献上有关史料的不足。 

在永陵中还出土了一块印有王建谥号的谥宝。谥号是皇帝死后的封号,谥宝是刻有帝王谥号的印玺,将谥号镌刻在帝王生前所用印玺的仿造物上,作为殉葬,表示墓主在阴间亦如在人世一般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永陵谥宝的高、宽均在10厘米左右,具有奇特的 “兔头龙身”造型,打破了传统生肖中龙兔犯忌的避讳,显得尤为难得。据考证,这种奇特的造型是因为王建本人属兔,他出身寒门,经过几十年的征战才在60岁时登基做皇帝,那年也是兔年。所以,他把将玉玺做成了兔头龙身,借以感怀自己的身世,可谓意蕴深刻。 

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的还有哀册,这是永陵皇家文物中的又一至宝。哀册由51简珉玉串联而成,每简各长33厘米、宽35厘米、厚约2厘米。册上镌刻了700字左右的“悼词”,文字所包含的王建的逝日、葬期、前蜀的年号、永陵的陵号以及继位人等内容,都与史书所载相符,是确定墓主身份的直接证据。哀册的书体端庄峻整,流畅舒展,还具有很高的书法造诣。

附:永陵发掘后的历史沿革

1961年,永陵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8年,成立了王建墓文物管理所。

1900年,王建墓文管所晋级为博物馆,后又改名为永陵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