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国宝密码
310700000041

第41章 《苕溪诗帖》—“臣书刷字墨淋漓”

成书年代:宋代,公元1088年

距今年代:900多年

考古地位:是米芾行书的主要代表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苕溪诗帖》的流传奇事

1945年,东北,长春。

战争刚刚结束,这个城市里开始显示出生机,很多小贩在沿街兜售,他们手里拿的竟然很多都是从伪满故宫中流散而出的文物,这是战乱的后遗症。“盛世文物,乱世黄金”,一位在张学良北京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独具慧眼,凭着自己的鉴赏能力,他从小贩手中买下了一批古旧字画准备带回老家哈尔滨收藏。

没有想到的是,当他满怀兴奋地想要把这些字画带走的时候,却在辽宁营口附近的铁路遇害猝死,而凶手竟是他的朋友骆大昭,目的当然也是那些古字画。悲愤之余,这名工作人员的妻子告发了骆大昭的罪行,骆大昭被判刑枪决。而后,那批字画发还给了工作人员的妻子。转眼十几年过去了,但是那名工作人员的妻子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将悲痛忘却,每逢打开这批文物,她仍旧睹物思人,悲从中来,她日渐感到这批文物放在家里极不安全,不知哪天又会招致祸端。所以,让她的儿子带宝赴京,为文物找一个稳妥的去处。

于是,1964年的一个清晨,北京琉璃厂的荣宝斋就走进了一位操东北口音的青年,说要卖掉一些东西。待他打开随身携带的包裹,取出其中的东西,荣宝斋见多识广的店员仍然大吃一惊,摆在面前的三十余件字画,虽说不上件件珍宝,但仅李公麟的《三马图》题跋、北宋范仲淹的《师鲁二札》已属罕见,再翻将下去,更有多处残缺的米芾《苕溪诗帖》杂陈其间,可谓瑰宝荟萃。机灵的店员马上安抚青年先稍作休息,并问价聊天,先稳住来人,另一方面加紧向上级汇报情况,极力留住这批珍宝,使其不再流落民间。

谈话中,店员了解到青年对这批文物开价1500元,这当然远远低于文物的实际价值。但店员还是说,要价有点高,1500元不是一个小数目。另外,还要经过专家鉴定真伪。如果是真的,肯定不会让他吃亏。这就给献宝青年吃了一个“定心丸”,于是双方约好下午三点再商谈价格。

下午三点,青年准时来到荣宝斋,时任荣宝斋的经理侯恺先生说:“你卖这些字画我们看过了,准备收,就是价格的问题,1400元你看卖不卖?”对于这个价格,青年答应得非常爽快,拿到钱后就马上离开了。经理侯恺知道这批文物的回收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多少钱也不为过,故报请国务院有关领导,希望奖励献宝青年。但由于青年惧怕留真地址惹上麻烦,地址欠详,奖励只能不了了之。京华文博部门、书画家及国务院领导知悉青年献宝的细节后均激动不已。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先生说:“国家文物如果存藏于民间,其保护措施及安全系数均没有足够的保障,这批文物的回流,尤其是《苕溪诗帖》的失而复得,是劫后余生的万幸!”

据《国宝沉浮录》一书所载,《苕溪诗帖》在南宋时期曾入绍兴内府,宋高宗赵构敕米芾后人米友仁为之鉴定并书跋。元朝时为鲜于枢所得。明朝李东阳为此帖作前题后跋。清乾隆将此帖编入《石渠宝笈初编》,作为枕中之秘。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后,利用北洋政府所予“清室优待条件”,将包括《苕溪诗帖》在内故宫所藏千余件法书名画携出变卖,所以才有《苕溪诗帖》散佚长春街头之事。

《苕溪诗帖》赏析

《苕溪诗帖》是北宋杰出书法家米芾的代表作之一,字里行间洋溢着桀骜不驯的凌云之气,这正是米芾诗文旖旎情真、不拘一格、狂放孤高个性的写照。大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尝摘其诗句书扇上”,宋人蔡肇为米芾写的墓志铭则称他“刻意文辞,不剽袭前人语,经奇蹈险,要必己出,以崖绝魁垒为工”。这些都只是说米芾的释文造诣,其实他的书法艺术更负盛誉。

对于米芾的书法,历来也有诸多评价。《宋史·米芾传》里称:“特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苏轼评价为:“海岳(米芾)平生篆、隶、真、草、行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繇)、王(羲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黄庭坚则说:“余尝评米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气势,亦穷于此。”元代虞集也在《道园学古录》中赞道:“米南宫书神气飞扬,筋骨雄毅。”清王文治诗赞曰:“天姿凌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成家。”等等,不一而足。

米芾书法的特点与宋人书法的“尚意”之风是分不开的。所谓“尚意”,即崇尚意趣和尊重个性。米芾就曾说自己的书艺是“刷字”——落笔较重、取势较涩、振迅天真、因势生形。启功先生曾为米芾《蜀素帖》作诗曰:“臣书刷字墨淋漓,舒卷烟云势最奇。”其实《苕溪诗帖》尤可担当此誉。该帖于公元1088年(元祐戊辰三年)8月8日书于澄心堂素笺,时值米芾应湖州太守林希之邀,即将起程,因而将近作录于一卷以“呈诸友”。

《苕溪诗帖》用笔爽利,洒脱不拘,多取侧锋,灵巧多变,行笔波折虽多而速度不减,故线条劲挺有力,既赏心悦目,又耐人寻味。米芾用笔多变,曾自诩“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即用正、侧、藏、露不同颖锋入纸,使整幅作品长短、轻重、仰偃、间距、起笔、收笔不主故常,各具姿态。《苕溪帖》中的字即起笔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予人八面生姿、沉着痛快之感。每字结体修长,下半部微向右倾,如玉树临风,摇曳生情。左右、上下结构的字,强化开合向背,或左擒而右纵,或上敛而下放。章法上除起首交代“戏作”缘起及书者名款占两行、卷末记录书写年月占一行外,所作六首诗顺势承应,各成一“章”,得“缜密”之妙;各“章”之间留有空白,有“疏朗”之美。又有小行书“夹注”其间,虽非有意为之,但已尽显错落参差之美。通篇观来,大小、疏密、欹正……随势生形,一气呵成,纯任天机。 

米芾《苕溪诗帖》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与《蜀素帖》并称米书“双璧”,影响巨大。米芾子米友仁、南宋吴琚、金代王庭筠等人之书均以毕肖米书著称。米芾的书作也历来被皇宝内府所重,深受翰墨骚人所喜爱。其另一作品《研山铭》就以三千万元的天价被故宫收回,定为国家一级国宝。现在已有《苕溪诗帖》等大批作品印刷出版,后人得以直面先贤墨迹,撷取艺术菁华,实为幸事。

附:米芾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人称“米南宫”、“米颠”。元章能诗文、工画,山水人物自成一家,世称“米家云山”;书法,工楷、行、草、篆、隶诸体,以行书成就最高;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传世名迹有《苕溪诗帖》、《蜀素帖》、《虹县诗卷》、《吴江舟中诗卷》及《珊瑚帖》等。其中,《苕溪诗》是其行书的重要代表作品,书写风格富于变化,挥洒自如,法度整然而又时出新意,潇丽、超逸的意趣流露于笔端,形成了米芾独特的风格。《蜀素帖》是传世米帖中,唯一书写在丝织物上的行书作品。此帖是笔法轻健,结构潇丽,有晋王献之的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