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人类最重要的99个考古发现
311100000011

第11章 罗塞塔石碑—开启古埃及的钥匙

英文名:Rosetta Stone

所属地: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

年代:公元前196年

发现时间:1799年

罗塞塔石碑,又译罗塞达碑,是一块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的黑色玄武岩石碑。原本是一块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诏书的石碑,但是由于这块石碑同时刻有同一段文字的三种不同语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里程碑。

1799年7月15日,当时随拿破仑占领埃及的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尼罗河三角洲上一个称为罗塞塔的港口城镇郊外,指挥圣朱利安要塞的地基扩大挖掘工程时,意外挖到一颗黑色的大石头。他意识到这颗石头的重要性,立即向指挥官报告,后者决定将这颗大石头送去给拿破仑在开罗设立的埃及研究所里,请科学家们研究分析。同年8月,该石头运抵开罗。由于石碑是在罗塞塔郊外出土的,因此把它命名为罗塞塔石碑。在英法两国的战争中,石碑辗转到英国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馆中。

罗塞塔石碑是由一群生活于埃及托勒密王朝时代的祭司制作的,作为当时的国王、年仅13岁的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纪念。石碑内容主要是叙述托勒密五世自父亲托勒密四世处袭得的王位之正统性,与托勒密五世所贡献的许多善行,例如减税、在神庙中竖立雕像等对神庙与祭司们大力支持的举动。在法老时代,这种诏书都是由法老颁授,相当于圣旨,但到了托勒密时代,唯一还知道埃及象形文撰写方式的祭司们已经成为诏书的颁写者了。

罗塞塔石碑由上至下共刻有同一段诏书的三种语言版本,分别是埃及象形文、埃及草书与古希腊文。公元4世纪结束后不久,尼罗河文明势微,人们不再使用埃及象形文,其读法、写法也彻底失传。此后,不少考古与历史学家费劲心思,在这些神秘文字面前还是无能为力。

罗塞塔石碑独特的三语对照写法,却意外成为解码的关键,因为三种语言中的古希腊文近代人可以阅读,利用这关键来比对分析碑上其他两种语言的内容,就可以了解这些失传语言的真实含义。

在许多尝试解读罗塞塔石碑的学者中,19世纪初期的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是第一个证明碑文中曾多次提及“托勒密”这一人名的发音者,而最主要的开锁人还是法国学者商博良。商博良十一岁开始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十二岁时遇到自埃及归来的物理学家傅立叶,看到他带回来的埃及象形文字,遂立志破译象形文字。此后,他努力学习东方语言,十七岁来到巴黎,见识了罗塞塔石碑,又学习了波斯文与科普特文。科普特文是公元2世纪时开始流行的埃及文,使用希腊字母,是唯一与古埃及语关系密切的语文。商博良在托马斯的研究基础上继续前进。他理解到,一直被认为是用形表意的埃及象形文,原来也是具有表音作用的。1822年,他宣布破译埃及象形文字。

今日被存放在大英博物馆埃及厅中展示的罗塞塔石碑,是个高约1144厘米、宽723厘米、厚279厘米,略呈长方形但实际上缺了许多边角的平面石碑,重约762公斤。大理石的黑色表面上刻有涂上白漆的文字,石碑的两侧刻有后人加上的文字,其中左侧为“1801年时由英军在埃及获得”,右侧则为“国王乔治三世捐赠”。虽然这块石碑曾在1998年时由大英博物馆的古物维护专家以现代化的手法清理并还原其原貌,但上述的刻字由于也是近代人类文明事迹的见证之一,因此被保留了下来。除此之外,石碑底部左侧也有一个小角落蓄意被保留而没有清理,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对照,让人们知道清理前与清理后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