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人类最重要的99个考古发现
311100000046

第46章 龙门石窟—古典艺术的宝库

英文名:Longmen Grottos

所属地:中国

年代:公元494-907年

“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唐人白居易曾如此评价洛阳龙门。这里古称“伊阙”,风景秀丽,青山环绕,依水缓流。

龙门石窟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北魏年间,石窟始凿,前后建造持续7400多年,是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最具规模的代表性造型艺术,建造技艺达到了中国石刻艺术的顶峰。它保留有大量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现存有2300多个窟龛和10万余尊雕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另有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600多品。其中古阳洞、宾阳中洞和奉先寺在众多石窟中独树一帜。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公元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先后征人力80万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

古阳洞主要为佛龛造像,这些佛龛造像多有题记,记录了当时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缘由。谈题记就得谈书法,中国书法史上赫赫有名的“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龙门二十品”的称号始自清代,即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品中的杰作,它秉承汉晋隶书遗风,字体端庄大方、刚健质朴,在隶书格调之外,独辟楷书因素,堪称魏碑体的代表作。

开凿时间最长则属宾阳中洞,前后24载才建成。洞内供有11尊大佛像,洞窟正壁刻主像释迦牟尼,左右两边有弟子、菩萨侍立。受西域艺术影响,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画。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洞口两壁上原有一幅浮雕“帝后礼佛图”,构图精密,造型别致,因后被盗凿,现置于美国纽约博物馆。洞口则有唐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碑铭。

宾阳洞南边的万佛洞中南北石壁上刻满了1500多尊小佛像,佛像小巧精美,多仅一寸或几厘米高。正壁有一尊菩萨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束腰处有四力士,肩托仰莲,后壁刻有莲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萨或供养人,壁顶上浮雕伎乐人,惟妙惟肖。洞口南壁上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丰满,静中传神。

北魏开凿的还有药方洞,刻有140个药方,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医药精华。当时的人们通常采用这种方法将医学成就传之后世。

唐朝国运昌隆,威仪远播,各项成就皆有巨大发展。当时的龙门石窟开凿进入了全面的鼎盛期,开凿石窟数占总数的60%以上,其中数武则天时期开凿最多。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长宽各30余米。洞中佛像明显带有大唐风韵,身形丰腴,两耳下垂,体态圆满,面神安详,整体造型大气磅礴。石窟正中以卢舍那像的艺术群雕最为著名。卢舍那佛像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为龙门石窟中佛像之最。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头部稍低,姿态可人,形似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仪表堂堂,衣纹流畅。卢舍那佛像两边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托塔天王魁梧刚劲。这些雕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体。

艺术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就是一门无形的语言,龙门石窟以其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诉说了雕塑艺术创作的潜在韵律。石窟规模宏大,造像雕刻精湛,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在它之前的石窟艺术均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痕迹,而龙门石窟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风范,与魏晋格调相融合。石窟的造像艺术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展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