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不满是以具体的行动体现出来的。如,有两个能干的人,是经常使上司头疼的职员,最后被调整到同一个单位,这两位一有空就互相倾诉不满。当所有的不满都获得宣泄之后,由于情绪的紧张不复存在,他们就变得能够用客观的眼光观察自己了。此后,他们便想开了,都专心于各自的工作。使不满泄尽的好处,能够让人放松自己,正如这个例子那样。不满的起因往往是琐事。如能认识到这一点,许多不满的真正原因都能找到并加以解决。
再如,有一个职员,他的职位、权利和其他同事没有多大差别,可是他却满肚子牢骚。他的上司经一番调查后发觉,原来这位老兄的办公桌子比其他同事小。这么细小的事,竟也影响到他的情绪,并引发了不满。当然他本人不承认“原因在此”,这是可以想象的。一般人常见的烦恼,越说的离现实远,其实越有它很“具体”很“真实”的原因。
有人认为,倾听别人的不满有助于缓解气氛。
这种使之发泄不满的深层说服术,不但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也可以运用到许多商业活动中。现在,许多营销组织设有顾客抱怨处理小组。它有双重作用:一是有迅速反馈消费者意见的作用;二是消费者对不良商品、缺损商品如有不满,就给其提供了一个发泄不满的机构。消费者有了尽情发泄不满的机会,反而会对那个营销组织的印象变好,因为不满发泄之后,人人都觉得心情舒畅。
6.居功自傲遭排挤,谦虚谨慎能保身
不要以为自己立了功,就有了讨好上司、固宠求荣的法宝和资本。事实上,立了功,其实是很危险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居功自傲,最终招来杀身之祸的将领不在少数,他们并未战死在拼杀的疆场,而是断魂于自己人的刀下,说来令人惋惜也让人深思。
邓艾以奇兵灭西蜀后,不觉有些自大起来。司马昭对他本来就有防范之心,现在看他逐渐目空一切,怕久而久之生变,于是发诏书调他回京当太尉,明升暗降,削夺了他的兵权。
可以这样说,邓艾虽有杀伐征战的谋略,却少了点知人、自知的智慧,他既不清楚自己处境的危险,也不明白自己何以招来麻烦。他只想到自己对魏国承担的使命尚未完成,还有东吴尚待去剿灭,因而上书司马昭说:“我军新灭西蜀,以此胜势进攻东吴,东吴人人震恐,所到之处必如秋风扫落叶。为了休养兵力,一举灭吴,我想领几万兵马作好准备。”而且,他还喋喋不休地阐述自己灭吴的计划,全然不知这将引起什么后果。
司马昭看其上书心更存疑,他命人前去晓谕邓艾:“临事应该上报,不该独断专行封赐蜀主刘禅。”邓艾争辩说:“我奉命出征,一切都听从朝廷指挥。我封赐刘禅,是因此举可以感化东吴,为灭吴作准备。如果等朝廷命令来,往返路远,迁延时日,于国家的安定不利。《春秋》中说,士大夫出使边地,只要可以安社稷、利国家,凡事皆可自己做主。邓艾虽说比不上古人,却还不至于干出有损国家的事。”
邓艾强硬不驯的言辞更加使司马昭疑惧之心大增,而那些嫉妒邓艾之功的人纷纷上书诬蔑邓艾心存叛逆之意。司马昭最后决定除掉邓艾,他派遣人马监禁押送邓艾前往京师,在路途中将其杀害。
一世聪明的邓艾由于一时虑事不周,招人疑惧而遭杀身之祸,就是由于其居功自傲的性情。
邓艾一片苦心,却由于自己不善内省、不明真相,糊里糊涂地被杀死,的确让人痛惜。那么,历史给予我们的思考与启迪又是什么呢?是否远离权力之争就没危险了呢?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是在日常生活里,在企业群体中,居功自傲也并非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无法排除自己不是正处在一个妒贤嫉能的人际圈子里。如果是这样,“居功”已属不妙,更何况“自傲”呢?
“伴君如伴虎”,是古人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懂得如何与领导相处,明哲保身,充满智慧的结晶。一些人自以为有功便忘了上峰,特别容易招惹上司嫉恨。把功劳让给上司,才是明智的选择,是稳妥的自保。在官场上如此,在职场上亦是如此。
小江很有才气,编辑的杂志很有一套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很受欢迎,有一次还得到创新奖。一开始他还很高兴,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却失去了笑容。他告诉一位朋友说,他的上司最近常给自己脸色看。
这位朋友问清楚他的情况后,指出了他犯的错误。原因是这样的:小江得了创新奖,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除了新闻部门颁发的奖金之外,另外给了他一个红包,并且当众表扬他的工作成绩,夸他是块主编的料。但是他并没有当场感谢上司和同事们的协助,更没有把奖金拿出一部分请客,他的上司刘主编从此处处为难他。遗憾的是,小江不相信朋友的分析,结果三个月后就因为待不下去而辞职了。
这份杂志之所以能得奖,自然是小江贡献最大,但是他也不能独享了这份荣誉。这让上司怎么想?自然觉得他目中无人,恃才傲物。其次,小江的才华也让他产生不安全感,害怕失去权力,为了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小江自然就没有好日子过了。
换个角度来看,自傲对自己确实无益,除了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外,还会使自己丧失许多理性的东西。另外,由于其“功成名就”,居功自傲者身边,容易出现一些“抬轿子”的人,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出自对成功者的佩服尊敬,但也不排除有那种别有用心之人。所谓上房抽梯,爬得高摔得重,正在于此。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取得的“功”,不仅仅是一个性格修养问题,而且是一个事关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在特定的条件、情况下,它甚至是一个有关生死抉择的重大问题。常言道:“该夹着尾巴做人,就夹着尾巴做人。”在许多时候是不无道理的。
7.处理难缠的问题,不妨做个聪明的“傻子”
聪明的人知道怎样给别人留面子,在一些时刻懂得“装傻”,懂得如何不揭穿他人的谎言,免得使人下不了台。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做太傻,殊不知,这样的“傻子”才是最聪明的人。
为了不伤人面子,你可以在谈话中,给对方铺台阶;可以假定双方在一开始时没有掌握全部事实。例如,你可以这样说:“当然,我完全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你那时可能还不知道有这回事。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会这样做的。”或者,说些“最初,我也是这样想的,但后来当我了解到全部情况,我就知道自己错了”之类的话。
一位顾客来到一家百货公司,要求退回一件外衣。她已经把衣服带回家并且穿过了,只是她丈夫不喜欢。而她保证说“绝没穿过”,要求退换。
售货员张政检查了外衣,发现有明显干洗过的痕迹。但是,直截了当地向顾客说明这一点,顾客是绝不会轻易承认的,因为她已经说过“绝没穿过”,而且精心掩盖了穿过的痕迹。这样,双方可能会发生争执。于是,机敏的张政说:“我很想知道是否你们家的某位成员把这件衣服错送到干洗店去。我记得不久前我也发生过一件同样的事情,我把一件刚买的衣服和其他衣服一起堆放在沙发上,结果我丈夫没注意,把新衣服和一大堆脏衣服一股脑儿塞进了洗衣机。我怀疑你是否也会遇到这种事情,因为这件衣服的确看得出被洗过的明显痕迹。不信的话,你可以跟其他衣服比一比。”
顾客看了看证据知道无可辩驳,而张政又为她的错误准备好了借口,给她一个台阶,于是顺水推舟,乖乖地收起衣服走了。售货员张政的话说到顾客心里去了,使她不好意思再坚持。一场可能的争吵就这样避免了。
有一位老师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下课了,叶可心向老师反映,昨天她爸爸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的一支黑色派克钢笔不见了。老师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的表情,发现坐在叶可心旁边的学生神情惊慌,面色苍白。可想而知,钢笔十有八九就是她拿的。当面指出吧,苦于没有充分证据;搜身吧,又不近情理。这位掌握一定攻心技巧的老师想了想说:“别着急,肯定是哪位同学拿错了,黑色的钢笔实在太多了,互相拿来拿去是经常发生的事。只要等会儿她看清楚了,一定会还给你的。”果然,下课以后,那位拿了钢笔的同学趁旁人不注意的时候,赶紧把钢笔塞到叶可心同学的笔盒里去了。
人们通常会为谎言寻找各种借口。你若是一个精于人际之术的“傻子”,就会知道,想戳穿对方的谎言,不仅必须使他相信你,而且必须懂得如何把他从自我矛盾中解救出来,说得他心服口服。
8.以退让开始,以胜利告终
以退让开始,以胜利告终,是人情关系学中不可多得的一条锦囊妙计。就以跳高为例,退得远,助跑长,才可能跳得高。为人处世中暂时的忍让与后退,就可以看做是以一时的“退”,来求得更长远的利益。而以退为进的关键就是要不露声色地迎合对方需要,即以对方的利益为重,又为自己的利益开道。
以退为进一直是争取胜利最好的办法。你先表现出以他人利益为重,实际上也是为自己的利益开辟了道路。在做有风险的事情时,冷静沉着地让一步,尤能取得绝佳效果。
求人帮忙,要求可先提得很高,结果适得其中,对方会因为没帮上你大忙而内疚,进而较易答应你较小的要求;或者循序渐进,从让他做小事开始过渡到帮大事。因为他已对你有好感和依赖,养成了对你说“是”的习惯。
美国第一届总统华盛顿在任时,身边的副总统是德雷斯顿。这是个闲差,可是德雷斯顿却把它变成具有实权的职位。他常常在演说时讲一些他做副总统闹出的笑话,这样做的结果非但没有降低自己,反而赢得了敬佩和拥护。
先高后低,可造成你大步退让的假象;由小到大,让对方无法察觉你“先得寸后进尺”的真正意图。日常交际,多非对立,要切记“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古训,切勿火上浇油,酿成“烧了大屋”的悲剧。让人一步不为低,如果你占理又能相让,众人不但会承认你是对的,更会称道你的宽宏大量,令你达到众望所归的完美地步。
成功的第一步便是让自己的利益和意图不露丝毫,让对方因为你能投其所好而情愿做你要他做的事。
尊重并突出别人的观点和利益,这是我们欲求他人合作的最有力的法宝。人们常常不会正确使用这一法宝,是因为他们常常忘记了,如果我们过分强调自己的需要,那别人对此即便本来是有兴趣的,也会改变态度。
要感动别人,就得从他们的需要入手。你必须明白,要一个人做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使他自己情愿。同时,还必须记得,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各人有各人的癖好偏爱。只要你认真探索对方的真正意向,特别是与你的计划有关的,你就可以依照他的偏好调整而达到最好的效果。你首先应当将自己的计划变得也适应别人的需要,然后别人才有可能帮你实现计划。比如说服别人最基本的要点之一,就是巧妙地诱导对方的心理或感情,以使他人妥协。如果说服的一方过分强调自己的优点,企图使自己占上风,对方反而会加强防范心。所以,应该注意先点破自己的缺点或错误,暂时使对方产生优越感。
有些助人者,以为帮助了别人,有恩于你,心理上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优越感,说不定还要对求助者数落一番。当你认为自己可能会被人指责时,不妨先数落自己一番,当对方发觉你已承认错误时,便不好意思再指责你了。
美国著名政治家帕金斯30岁那年就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有人怀疑他那么年轻能否能胜任大学校长的职位,他知道后只说了一句:“一个30岁的人所知道的是那么少,需要依赖他的助手兼代理校长的地方是那么多。”就这短短一句话,使那些原来怀疑他的人一下子就放心了。人们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往往喜欢尽量表现出自己比别人强,或者努力地证明自己是有特殊才干的人。然而一个真正有能力的领袖是不会自吹自擂的,所谓“自谦则人必服,自夸则人必疑”,就是这个道理。
9.低头弯腰保护自己
风一吹便低俯的草,其实是饱经风霜、通过无数次考验的坚韧的草。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低头弯腰保护了自己,强硬者只能夭折。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碰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需要暂时退却。这时候,你必须面对现实。要知道,敢于碰硬,不失为一种壮举。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硬要拿着鸡蛋去与石头碰,只能是无谓的牺牲。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另一种方法来迎接生活,这就是适时低头。
年轻人最易犯的毛病就是心高气盛、恃才傲物,总以为自己是鸿鹄,别人都是燕雀,眼光总是高高向上,根本不把周围的一切放在眼里。直到有一天,被眼前的门框撞了头,才发现门框比自己想象的要矮得多。
要想进入一扇门,必须让自己的头比门框更矮;要想登上成功的顶峰,就必须低下头弯起腰做好攀登的准备。
曾有人问大学问家苏格拉底:“据说你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到底是多少?”
苏格拉底微笑着答道:“三尺!”“胡说,我们每个人都不止这么高,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只有三尺,那人还不把天给戳出许多窟窿?”苏格拉底仍微笑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能够长久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
民间有句非常贴切的谚语:“低头是稻穗,昂头是稗子。”越成熟,越饱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只有那些穗子里空空如也的稗子,才会显得招摇,始终把头抬得老高。
要想抬头,必须懂得先要低头。如果不懂得低头,就会撞得头破血流,甚至为此而失去性命。
记得《史记》中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