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雨夜中的凤凰
3123700000003

第3章 寻找李自成

不久之前,湖北文联在九宫山组织了一个关于文学创作的讲习班,邀请湖北省各产业文联推荐旗下成员参加,我有幸也忝列其中,并在九宫山上住了五天。

这是我第一次上九宫山,上山前心中十分激动,不仅仅是因为同行的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文友,也不完全是为了山上那美丽的风光,它最吸引我的,是那段关于李闯王的传说,李闯王就是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是英雄也好,是枭雄也罢,李自成所率领的农民军毕竟推翻了近三百年历史的明朝,建立了大顺王朝,虽然时间不长便土崩瓦解,最后连李自成本人也神秘消失。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其可歌可泣的英雄命运却令无数后人为之深深惋惜。

据史料记载,当年李自成神秘消失之处就是在这湖北通山县的九宫山上。但他究竟是如何消失的,就连《明史·李自成传》也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乘坐文联的大客车登上了九宫山,开始了心中的“寻找李自成”之旅。上山的道路蜿蜒而又曲折,加上细雨迷蒙,更添了几分诗意与神秘之感,正如同车的一位文友回来后在一句诗中所云:“千旋万转会苍穹”。不知道“李自成”是否就在那苍穹之上等待着我们?汽车努力地向上攀登着,雨水淅淅沥沥地从挡风玻璃上刮下来,仿佛气喘吁吁的汽车在流汗一般。到了我们学习和住宿的地方已是晚上六点了。为此,我还即兴题了一首小诗:“烟雨迷山路,清泉洗古石。时禽啼翠夜,客至九宫时。”连续上了几天的课后,终于可以去游览九宫山,看看闯王陵了,学员都非常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可是活动组织者忽然传来消息,说由于连夜下雨,去闯王陵的那一段路基有坍塌之嫌,为了大家的安全,改去山下的隐水洞游览,这不禁使一心想“寻找李自成”的我大失所望。但失望归失望,隐水洞还是要去的,说不定有什么意外的发现呢?我抱着这样的“侥幸”安慰着自己。

在去隐水洞的路上,我看见了许多的寺院道观,当年英雄末路的李自成会不会在其中的一所道观或寺院中伴着青灯古佛,了此残生呢?关于李自成的死亡,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种说法,有说李自成在率领手下骑兵视察九宫山地形时被当地乡勇程九伯误以为是抢夺粮食的土匪聚众打死(《通山县志》);有说李自成兵败之后,自认无力回天,上吊而死(清军统帅阿济格向朝廷的奏报)。但我以为这两种说法皆不足信。首先,李自成所带骑兵虽少,但必是跟随他出生入死多年的忠勇之士,加上李自成本人据史载当时只有39岁,正当壮年,且勇猛善战,绝非几个乡勇所能制服;其次,李自成农民起家,久经沙场,果敢坚强,上吊自杀更无可能。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的一种说法是李自成率二十骑到九宫山,他让将士留在山下,自己上山拜谒元帝庙。当地村民“疑以为劫盗”,在李自成跪拜元帝像时,被村民在身后用荷锸击伤头部,李自成当即昏倒“不能起”。这时村民一拥而上,“碎其首”而亡。村民搜其钱物时,发现“金印”,方知道杀错了人,“大骇,从山后逃去”(清初吴伟业《绥寇纪略》)。但这些也都只是前人的说法,能不能有新的发现呢?我陷入了沉思,不知不觉间,隐水洞到了,导游的一句话将我从历史的思绪中唤了回来:“隐水洞很大,传说李自成曾经在里面隐藏了十万精兵。”十万精兵?这怎么可能?大概导游是想唤醒我们的瞌睡吧。

进洞之后,才发现里面是与世隔绝的又一个世界,洞里居然有湖,还有来往摆渡的观光游船,洞的确很大,乘船行了好一段时间后,又改乘小火车继续前进。类似的天然溶洞我虽也去过不少,但在里面坐火车还是第一次,而且该洞之大之长也令我始料未及,之前我曾经去过庐山的龙宫洞,一直以为那是我去过的最壮观的古溶洞了,没想到和此洞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坐在隐水洞里的观光船上,望着四周古老而神奇的岩溶地貌,我忽然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那就是李自成当年并没有死,所谓史料记载中李自成被程九伯或其他乡勇以不同方式在各种地点打死的说法,都是李自成在自知大势已去后一手导演的“秀”,目的是蒙蔽清廷,好让他安安心心地过下半辈子。而闯王自己则在这九宫山上和他生死与共到最后的将士们一起解甲归田,从此打渔的打渔,耕田的耕田,隐姓埋名,遇到官兵来搜查时,便躲到这隐水洞中,继续过他们“梁山好汉”般的日子,直到一个个寿终正寝,或因疾病而告别了人间。当然,这几近于异想天开了。“到岸了嗬!”船夫的一声吆喝,将我“喊”下了游船,我认真地看了看船夫的样子,黝黑的皮肤、健壮的体格,大概也就是40岁左右,虽在这光线昏暗的古洞之中,但仍能感觉到他那双坚毅的目光炯炯有神,像极了当年神秘消失时的李自成。可能是我的错觉吧,又或许他真是大顺朝的后人?于是我想到如果当年李自成不是农民的宿命,而是有着现代的民主思想,别说大顺朝,也许我们今天也就不会是这个样子。看来历史未必不可以改变,只是在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