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成语与歇后语
3129900000008

第8章 歇后语的结构类型和修辞特点

(一)歇后语的结构类型

歇后语是一种现成的、固定的句子,由前后两部分组成,二者是存在必然联系的。关于歇后语的分类,一直都没有固定的说法。有的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在此将歇后语分为喻意和谐音两大类。

1.喻意歇后语,是利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它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

喻意歇后语可分为三种:

(1)喻事类。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前一部分“大海里捞针”,是说到大海中去捞一根针,后一部分“无处寻”是解释这种行为是很困难的。这个歇后语用来比喻某件事情很难做到。这类的例子还有: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耗子拉木锹——大头在后边、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老牛追兔子——有劲使不上。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2)喻物类。如“太岁头上的土——动不得”,前一部分中的“太岁”是传说中的神仙,而神仙头上的土当然“动不得”。此类歇后语还有:秋后的蚂蚁——蹦达不了几天、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草上的露水——留不住、兔子尾巴——长不了。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3)故事类。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前一部分中的“八仙”是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相传这八仙过海时不用船,各有一套法术,自然是“各显神通”了,这个歇后语用来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类似的歇后语还有:楚霸王举鼎——力大无穷;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白娘子救许仙——尽心尽力;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只要知道有关的故事情节,一般也能了然。

2.谐音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是一种言在此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有趣味。

例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后一部分“照舅”是前一部分“外甥打灯笼”的表面意思,而“照旧”才是实际所要表示的意思,是说某种情况跟原来一样。因为“舅”和“旧”是同音,表面说的是“舅”,实际是指“旧”,这就是谐音双关,是音同谐音。又如“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前一部分“和尚打伞”,表面上的意义是“没有头发也看不见天(无发无天)”,实际上是利用“发”与“法”字音相近,构成双关,指的是“无法无天”,即不遵守法纪的约束,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这是音近谐音。这样的歇后语还有: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胆(掸)子、腊月里的萝卜——动(冻)了心、下雨出太阳——假情(晴)、二两棉花四张弓——细谈(弹)。

这种谐音双关的歇后语诙谐活泼,意味深远。

(二)歇后语的修辞特点

歇后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是语言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作为语言载体的实用价值,而且是作为艺术化了的语言的修辞价值。

歇后语的修辞,使语言形象生动、幽默诙谐、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而这种效果是跟歇后语富于表现力的修辞方式相一致的。在歇后语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有:

1.“拟人”是歇后语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为了增强形象性和生动性,许多歇后语把物予以人格化,把无生物或一般动物当做人来描述,使它们有人一样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动作。如:“夜明珠喘气——活宝”中“夜明珠”是稀世之宝,它自然不会“喘气”,而这条歇后语却赋予“夜明珠”以人的动作“喘气”,当然是“活宝”了。又如“泥菩萨洗澡——越洗越脏”,泥菩萨是用泥做的,把泥菩萨拟人化来说,它洗澡肯定是越洗越脏。“猫哭耗子——假慈悲”,猫吃老鼠是本能,此歇后语却巧妙地用拟人的手法说成“猫哭耗子”,当然是“假慈悲”。这类用拟人手法构成的歇后语由于抓住被拟物各自的特点,因而真切自然,感染力强。

2.“夸张”也是歇后语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歇后语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强调后一部分的本义所在,故意言过其实,对事物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如:“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冬瓜大的茄子——嫩不了”等,这些歇后语有意识地突出、夸大事物的状况,渲染事物的本质,将抽象的道理生动化,“千里”“高射炮”“冬瓜大的茄子”等等,运用夸张手法,给人以形象生动之感,能引起人强烈的共鸣,使读者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3.“双关”是构成歇后语的重要修辞手法。歇后语含蓄风趣,诙谐幽默,往往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地使后一部分的说明、解释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巧妙地构成双关。歇后语的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借义双关两类。

用谐音双关构成的歇后语,这一类在前面的歇后语的结构类型部分已有所涉及。例如: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中,前一部分“上鞋不用锥子”,表面上的意义是“针的质量好”,实际上是利用“针”和“真”字音相同,构成谐音双关。

用借义双关的手法构成的歇后语,例如:“一根筷子吃莲藕——专挑眼儿”,后一部分“专挑眼儿”是对“一根筷子吃莲藕”加以解说,也就是专挑莲藕的眼儿,而实际上的意思是指专门挑毛病。“水兵的汗衫——满是道道”,后一部分“满是道道”表面上是指“满是横的蓝线条”,实际上是指“办法多”。“柳树上开花——没结果”中“没结果”表面上是指“没有结出果实”,实际上是指“没了结、没成效”。类似的歇后语还有:墙上挂竹帘——没门儿(没门路)、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失去权力)、快刀切豆腐——两面光(两边讨好)、水仙不开花——装蒜(装腔作势)。

这些都是利用词语的不同含义构成双关,含蓄幽默,耐人寻味。

4.“比喻”也是构成歇后语的基本修辞手法。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相当于修辞中的“比喻”。比喻在辞格上分为三个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此类修辞手法在句中使用时体现得较为明显。

明喻:怪不得人说你们“子曰诗云”的人难讲话,这样看来,你好像老鼠尾巴上害疹子——出脓也不多!

借喻:“兔子叫门——送肉来了……”张毛愣说着拔出腰间的手榴弹,揭去了盖。

暗喻:祝永康掏香烟,双手递给万寿年一支……万寿年接过香烟,道:“这成了饭店臭虫——在家吃客。”

这三种类型中,以暗喻最为常见。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为了达到礼貌目的或出于维持人际关系的需要,常常会借助暗喻性的语言,以避免某些令人不愉快的说法。

歇后语大大增强了语言的修饰效果,有力地提高了语句表达的形象性、隐晦性,给人以耳目一新、想象丰富的感觉,这样便可达到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