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在当心理学在社会上还是个冷门学科时,聪明的她已经敏锐地意识到,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将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而且,她还独辟蹊径,将心理学和自己熟悉的汉字书法联系在一起,创造出一套心理学书法的理论。
教人练习书法,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给人做心理咨询,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一位拄着双拐的残疾人,却将心理学和我国传统的汉字书写融为一体,办起了“书写与心理培训学校”,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就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了。
足不出户,活得比常人更精彩。她说:“俗话说,虱子多了不咬人,所以,困难多了也不压人。遇到困难,唯一的选择就是面对。”
这就是一种独辟蹊径,在夹缝中也要好好求生存的典型。我们每个人也应该这样,珍惜自己的拥有,学会克服不利环境的限制,在困境中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欲速则不达,功到自然成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语出有因:子夏一度在莒父做地方首长,他来向孔子问政,孔子告诉他,为政的原则就是要有远大的眼光。百年大计,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想很快就能拿成果来表现,也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花费太多心力,要顾全到整体大局。
也就是说,一味主观地求急图快,违背了客观规律,后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一个人只有摆脱了速成心理,一步步地积极努力,步步为营,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
有一个小孩,很喜欢研究生物,很想知道蛹是如何破茧成蝶的。有一次,他在草丛中看见一只蛹,便取了回家,每天观察。几天以后,蛹出现了一条裂痕,里面的蝴蝶开始挣扎,想抓破蛹壳飞出。艰辛的过程达数小时之久,蝴蝶在蛹里辛苦地挣扎。小孩看着有些不忍,想要帮帮它,便拿起剪刀将蛹剪开,蝴蝶破蛹而出。但他没想到,蝴蝶挣脱蛹以后,因为翅膀不够有力,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痛苦地死去。
破茧成蝶的过程原本就非常痛苦、艰辛,但只有通过这一经历,才能换来日后的翩翩起舞。外力的帮助反而让爱变成了害,违背了自然的过程,最终让蝴蝶悲惨地死去。
将自然界中这一微小的现象放大至人生,意义深远。
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会导致最终的失败。因此,做人做事都应放远眼光,注重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自然会水到渠成,达成自己的目标。要知道,许多事业都必须有一个痛苦挣扎、奋斗的过程,而这也是将你锻炼得坚强,使你成长、使你有力的过程。
急于求成、恨不能一日千里,往往事与愿违。然而,大多数人尽管知道这个道理,却总是与之相悖。历史上的很多名人都是在犯过此类错误之后才懂得成功的真谛。
宋朝的朱熹是个绝顶聪明之人,他十五六岁时就开始研究禅学,然而到了中年之时才感觉到,速成不是创作良方,经过一番苦功方有所成。他以16字箴言对“欲速则不达”作了一番精彩的诠释:“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
“欲速则不达。”这是一句让人耳熟能详的警语,明白其中蕴涵的道理的人很多,但事到临头不犯糊涂的人很少。像苏轼这样的才子、智者,也未能免俗。
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苏轼带着书童去一个城市赴任。远远地已能看到城市的轮廓了,但因人地两疏,不知到底还要走多久。夕阳西下时,正好在一个岔路口,遇到了一个老者,于是施礼相问。老者抬头看了看天色,又打量了一下书童背上的那一大摞书后,捋了捋胡须说,行得慢两个时辰能到,走得快三个时辰可达。苏轼一听,心中大惑:快走晚到,慢行早到,这是哪家的道理?看看天色不早,也顾不得多想,两人迈开大步朝前赶。紧走慢跑,城市的轮廓也越来越清晰。正当两人兴奋不已时,只听得哗啦一声,书童背上的书散了一地。主仆二人忙了一气,也无法把断了的绳子接合起来,不得已,只好你背一捆,我抱一摞,缓缓地前行——一瞬间,苏轼明白了老者话语的玄妙。
人们也许会认为老者是一个有道行的高人,因为他能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结局。其实,事情未必有这么玄,只不过是他老人家的人生阅历比别人丰富一点而已。经验出智慧。一个长期从事农事活动的人自然知道,挑水不能快跑,拔苗不能助长。同理,一个背负重物的人走得越快,绳索就断得越快——这是基于常识的一种简单判断。出生于书香世家的苏东坡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被“欲速则不达”闪了腰。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位一心想早日成名的少年拜一位剑术高人为师。他迫不及待地问师傅多久才能学成。师傅答道:“10年。”少年又问,如果他全力以赴,夜以继日要多久,师傅回答:“那就要30年。”少年还不死心,问如果拼死修炼要多久,师傅回答:“70年。”
少年可谓是不惜一切想尽快成功,可为什么在师傅的眼中,他越是努力,就离自己的目标越远呢?其实,这是因为它的心完全被渴望成名成功的思想所占领,没有平和的心态。努力本身并没有错,可是期盼迅速成功,一夜成名的心态反而会使人欲速则不达。
贝多芬写《合唱交响曲》用了39年的时间,最终将无数次的灵感串联成了旷世佳作。如果他也急不可待地希望完成作品,一个小时做完曲子,我们还能听见他发自内心的《欢乐颂》吗?
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受了多年的凌辱,尝了多年的苦胆。他从来没有草率地为报一箭之仇而出兵吴国,而是用平和、坚定的心对内不断提升自己,对外等待最佳时机。
可见,坚定而又平和的心态才是成功的前奏。一针一线都是细心缝制的帆,才能迅速而安全地将我们送到成功的彼岸。用焦急与功利心打造出的船,只能将我们埋葬在失败的大海中。
不逞一时之勇,低头等待时机
“冲动是魔鬼”,这话说得很是深刻。由于人的血性所致,常常在诸多事情上咽不下一口气,逞一时一事之勇,以致在事后后悔不迭:“我这是何苦呢?”其实,不逞一时之勇,才能等到真正能够带来成功的机会。这样的例证自古有之。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有目的地结识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隋炀帝对自己起疑心了,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低头隐忍,等待时机。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主动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的隋炀帝给除掉了,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智者善屈尊,愚人强伸头。商人总是隐藏其宝物,君子品德高尚,而外貌却显得呆愚。必要时要藏其锋芒,收其锐气,不要不分场合地展示自己的才能,让人一览无遗。要明白,你的长处短处被别人看透,就容易被人操纵。相反,采取低姿态能得到信任。所以说,屈尊、低头是一种权衡,更是一种智慧。
孔子与门生对话的时候,非常喜欢赞美颜回的德行。一向自认为自己是最勇敢的子路,听了孔子的话以后就问:“如果老师带领军队出去打仗,会带谁一起去呢?”子路这句话是暗示老师:颜回体弱多病,是根本没有用处的,要带就一定要带我这个最有勇气的人去。孔子马上回答说:“只知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这种逞匹夫之勇的人,我绝不可能与他一起去。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一定要经过周密的计划和缜密的思考以后,才可以付诸实行。”子路听了以后,虽然感到心里不好受,但是也找不出任何反驳的理由。
不可以逞一时之勇,不能像一只固执的蜻蜓想从玻璃上钻过去一样。要想达到目标,一定要运用你的智慧和耐心。你可以暂时地屈就你不喜欢的职业,你也可以暂时应付一下你所讨厌的人或者轻视的人,你能暂时走进一个黑洞里,只要你别忘记从它的另一头钻出来。只要你时刻都明白这一切都仅仅是手段,但不是你的最终目的,你就用不着难过与灰心,也用不着关心自己周围的人是如何批评或者嘲笑自己的。
松下先生也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在他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因为竞争非常激烈,其他公司便不断地压低价格以求抛售货品。那时,松下先生还非常年轻,心里想:“事到如今,只有和他们拼了,这样才不会输给同行业。”结果,为了这件事他跑去与加藤大观师傅磋商。大观师傅说:“如果公司只有你一个人,你大可以这么做。但是你有那么多的属下,他们又都有家眷。身为公司的负责人,竟然要逞一时之强,这样不就连累了你的属下吗?”
松下听后,觉得这话非常有道理。经过再三思考,他决定放弃和别的公司竞相抛售货品的想法。果然,不久后,顾客都反过来信任他,所以他才能获得现在的成功。我们说,领导者是需要有勇气的,但绝不是逞一时的匹夫之勇,而是一定要考虑该怎样行事方能妥当。如果确立了正确的方针后,就算有人前来阻挡,也要勇敢地向前进。也就是说,领导者需要的是在关键时刻的大勇,而不是为赌气而争的一时之勇。
在生活当中,不要去逞一时之勇。有时候,看起来前方就是绝路,但人生的希望就在拐角处。既然人生是一个圆,你又为何要执著于一时呢?逞一时之勇的人永远也不会成为英雄的,只有懂得变通之道,才可以无往不利,走出流畅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