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想出头,先学会低头
3132600000006

第6章 表面装糊涂,心中全有数:低头中的糊涂哲学(1)

装糊涂是低头做人的技巧

有时,表现得对一切都明白,精明过人,并不一定是好事。要知道,认真过了头,在外人看来就是犯傻。所以,有时装装糊涂,凡事不表现得那么聪明,反而对事情有利。

古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确如此。一个人如果过分表现出精明强干的一面,未必是件好事。在做人处世中,许多时候装得迟钝一点、傻一点、糊涂一点,往往比过于“聪明”更有利。

与人交往,最好的技巧就是该不明白时就要装糊涂,该弯腰低头的时候就不要非得扬起下巴。这也就是说,自己心里明白,却假装糊涂。因为,装糊涂是低头做人的技巧。

揣着明白装糊涂、弯腰低头的态度是一种做人之道,也是一种成功之道。如果一切皆明白于心,恐怕会心生烦乱,干扰工作。

所以,巧妙地装糊涂更是一种真聪明,显示出智慧,不但给各种繁杂的事情涂上润滑油,使得其顺利运转,也能在生活中充满笑声,显得轻松明快;相反,表现得过于强势和精明则会招人反感,甚至使事业陷入僵局。

比如,一次偶然的机会,你发现已婚的上司竟与某女同事大搞婚外情。其实,事情并不复杂,你只需装聋扮哑,也就是说一切装作不知,三缄其口就行了。恰巧,你约了朋友在某餐厅吃晚餐,当你踏入餐厅,却赫然见到他俩,你尽可扮作一派镇静,先环视一下四周,若你的朋友未到,事情就好办得多,就当做找不到人,离开那里,在门外等你的朋友。即使朋友已坐在餐桌前,你也可走上前,当做有急事找他,与他一起离开那地方,再做详细解释。

第二天返回办公室,对于昨天的“偶遇”一定要当做若无其事,只管埋头文件堆。就是有同事私谈有关两人之事,还是绝口不提为妙。有时候,知道的事情太多并不是件好事,尤其是上司的隐私千万不能透露出去,否则就要大祸临头了。如果能够假装糊涂,及时替上司掩饰其“污点”,则有可能被对方视为“恩人”,收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在人际关系中,你表现得对一切都明白,精明过人,有时并不是好事。明白过了头,在外人看来就是冒傻气。所以,有时装装糊涂,耍耍滑头,凡事不那么较真,反而会有利于做事,同时也能使场面圆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小罗奇福特领导的一个小组,在中途岛之战前成功地破译了日本人的密码,得到了日军海上作战部署的确切情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作战准备。谁知,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嗅觉灵敏的美国新闻记者得到了这一绝密情报,竟然作为独家新闻在芝加哥一家报纸上给捅了出来。这样一来,随时都可能引起日本人的警觉而更换密码和调整作战部署。

发生了如此严重的泄露国家战时情报的事件,作为美国战时总统的罗斯福却对此置若罔闻,既没有责成追查,也没有兴师问罪,更没有因此而调整军事部署,而是装得一概不知的糊涂样子。结果事情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根本没有引起日本情报部门的重视。因此在中途岛战役中,美军靠“糊涂”占到了大便宜。

从上面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装糊涂并不是真糊涂,这是一种外在的态度。我们在装糊涂的同时,应该把握好糊涂与认真的界限,以防弄巧成拙。

“傻”是保护自己的上策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们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时,总是会感受到危险。你的能力太强,就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要失去表现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势下,难免要对你加强防范,保持戒心,还有可能产生敌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试着装傻。此时的装傻是为了保护自己,避免让自己处于危险的人际关系之中。

既然人容易对优于自己的人产生嫉妒之情或者敌意,那么,装“傻”也可以获得他人的信任。因为他们不会觉得你的表现抢了他们的风头,因而会对你放松警惕,这样,机会才有可能在不经意间溜到你身边。

在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人叫威廉。他从小就聪慧过人,但是又文静又怕羞。在他小的时候,镇上的人都把他当做傻瓜,都喜欢嘲笑和捉弄他。因为每次别人同时把一枚5分的硬币和一枚1角的硬币扔在威廉面前,让他任意捡一个时,他总是捡那个5分的。大家都觉得威廉是个不折不扣的傻子。

威廉的父亲看自己的儿子这样受人嘲笑,十分伤心。他对威廉说:“儿子,难道你不知道1角要比5分值钱吗?”威廉的回答却让父亲惊讶:“当然知道,”威廉慢条斯理地说,“但是,如果我捡了那个1角的,只怕他们下次就再也没有兴趣扔钱给我了。”

威廉的聪明在于用装傻糊弄了别人,反倒留给自己更多的好处。

我们在工作中也是这样。工作中如果有表现的机会,可以先保留一定的实力,在工作能顺利完成的情况下多一点点表现,这样既能表现出你有能胜任工作的能力,也不会让同事因为你太能干而排挤你。在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之后,你才能找到发挥工作能力的机会,一次比一次进步,不断展现你的实力。而且这样表现,也不会显得突兀,不会造成一来就给人“颜色看”的压力。

有时,装傻也可以是为了别人而善意地装傻。就算你的工作能力太强,也总要给别人一些机会,总不能一个人包办了工作中的所有事情。有时候说一句“啊,这个事情我不是很行的,XXX他在这方面很在行的!”这样,自己装傻,把表现的机会让给同事,同事在心里会对你加以感谢的,等你遇到了困难,也一定会出手相助。在其他人眼里,把机会白白让给别人的你,就已经成为了一个与世无争的大好人,在办公室的钩心斗角之战中,会自然而然地忽略你。

李华是一名白领,平时待人处事十分得体,但他却有一个习惯,当他遇到其他同事之间产生矛盾来征求他的解决办法时,他的态度却是“一问三不知”的。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但却不明白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其实,李华的装傻是与社会文化相联系的。中国传统文化往往推崇“老实人”,认为这样的人可靠、不会对自己耍心眼,于是愿意和这样的人交往。李华装傻,也是通过表现得老实来赢得别人的信任,使别人对自己不设防,从而有利于工作和生活的顺利发展。

装傻的人总是非常会利用别人的资源。比如,李华在别人问他时一问三不知,却很可能反问对方:“那你是怎么看的?”这样,不但保护了自己,让自己免于利益争夺,还反过来发掘了别人的资源,也使别人有一种被尊重、被关注的感受。然后,李华可能还会对别人的答案大加赞赏。像这样的装傻,其实是非常聪明和含而不露的表现。

还有些人的装傻是为了攻击别人。比如他做了什么不符合公司利益的事,又不想让公司知道,于是别人一问就装傻说不知道。这种装傻其实就是狡猾了,也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另外一种人,当遇到利益分配时,他们看得很淡,也不争夺,别人问他们,他们就以一句玩笑来打圆场。这样的人往往是善良的,但也要注意,不要被别人忽视。

那么,装傻的各种人该怎样调试自己,以便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让工作生活更顺利?

第一,装傻的人既不要真傻,也不要真狡猾,关键在这个“装”字。只要内心是与人为善的,自然而然的装傻可以帮助人解决很多问题。

卡尔霍先生经常被妻子的唠叨弄得很烦。为了避免与妻子的争吵,只好能藏就藏,能躲就躲。有一次,卡尔霍请一位朋友上餐馆吃饭,酒足饭饱之后,卡尔霍趁着朋友没注意的时候,低下头伸手从鞋子里拿出一张钞票来,一抬头,没想到正看到朋友惊讶的眼光。其实朋友也都知道他这个“怕老婆”的毛病,只是心照不宣,微笑着看他怎么解释。

只见卡尔霍先生轻咳了一声,指着手里的钞票说:“这个东西过去一直有事没事地压迫着我,所以,我也要它尝尝被压迫的滋味好不好受。”

第二,装傻的人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装傻?”明白了这一点,再装傻时才会没有心理负担。

装傻的人心里一定要明白,这个“傻”是为了保护自己故意装出来的,不能真的对很多事情都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或者是模棱两可。凡事做到心里有数,但不一定凡事都要奋力去争个输赢。该清醒的时候清醒,该糊涂的时候糊涂,这才是真的有智慧。

花半开、酒微醉是最佳状态

生活中,我们总有这样的感悟:花半开时是最美的,因为开到最盛的时候也就开始凋零了;酒喝到微醺时感觉最好,再多意识就不清醒,很难享受酒带来的愉悦。所以说,花半开、酒微醺才是最佳状态。

做人做事也是一样。做事要做到恰到好处,做人也要做到恰如其分。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把握好分寸。分寸是人生中一门重要的学问,所以,我们不仅要把握好分寸,还要准确地运用好分寸。不该过度的绝不能过度,应该发生质变时要适时促成其质变,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可以说,人生的纷纷扰扰,很多都是由分寸的伸缩、调节所引起的。分寸,往往是生活长河上的一个分水岭,把握不好它,好与坏、爱与恨、喜剧与悲剧就可能发生相应的转化。分寸几乎隐藏于这一系列转化之中,鬼使神差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虽然我们并不容易把什么事情都做得很好,不过恰如其分地把握分寸却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得不注意的严肃问题。

在人际交往上,我们都见过关系特别好的朋友突然之间反目成仇,也见过热恋时恨不得黏在一块儿的人过了那段狂热的时期后便“劳燕分飞”。原因没有别的,往往就是交往失了度没了分寸的缘故。

弹乐器的人都知道,弦调得太紧会崩断,所以琴师要常常调试琴弦,把过紧的弦松一松。人和人相处也是如此,在一起久了就需要适当分开,因为适当的分寸是保持融洽关系的有效润滑剂。

做事情也一样,一定要做到恰如其分。有个寓言故事说:有一位国王,长得身高体壮,可惜有一只眼睛是瞎的,一条腿是瘸的。一天,这位国王叫来3个著名的画师给他画像。第一个画师把国王的双眼画得炯炯有神,两腿粗壮有力,十分英俊威武。国王一看十分生气:“这是个善于逢迎的家伙。”随即命人把画师推出斩首。

第二个画师吸取前一个画师的教训,把国王画得十分逼真,国王看过之后又一脸怒气地说:“这叫什么艺术!”又叫人把这位画师的头砍了。

第三个画师把国王画成正在单腿半跪打猎的样子:双手端着猎枪,一只胳膊肘依托在瘸腿上,一只好眼睛睁得大大的,另一只瞎眼睛紧紧闭着瞄准前方。

国王看后十分高兴,奖给这位画师一袋金子,还封他为“国内第一画师”。由此我们可以说,做事情如果不实事求是,会被人认为是缺少真诚。实事求是有好处,但也要讲究分寸,太直接地批评对方或暴露缺陷,往往不容易让人接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否掌握处世的分寸很重要。某厂宣传部的丁部长是一个求贤若渴的人,见到基层单位的小刘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文笔不错,就多方跑动,终于将小刘网罗到自己的麾下。几年后,由于小刘精明能干,被调到厂办公室工作,厂办主任也很器重他。

过了不久,小刘忽然觉得,丁部长似乎对自己有点儿看法,关系有渐渐疏远的感觉。私下一了解,才知道原来丁部长和厂办主任之间有矛盾。丁部长认为,小刘已是厂办主任的人了,有点忘恩负义。误解的形成很简单,一次下雨,中层干部开会,小刘拿着雨伞去接上级,只发现雨中的厂办主任,却没看见站在门口避雨的丁部长,这雨中送伞就送出误解来了。

盛怒之下,丁部长对个别人抱怨说,自己当初看错了人,没想到小刘是一个势利小人,见利忘义。小刘得知原委,才意识到自己被严重误解了。

“这可怎么办呢?”小刘有些为难了。经过反复思考,他采取了如下处理办法。

每当有人说起自己与丁部长的关系时,他总是实事求是地解释说两个人之间没有矛盾。这样做,可以一方面向丁部长表明自己的人品,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误解的继续扩大,便于缓和与丁部长的关系。

只要小刘和丁部长在工作中有接触,他总是先向丁部长问好,不管对方理与不理,脸上总是笑嘻嘻的。每逢工作上有宴请,一起招待客人时,小刘总是斟满酒杯,当着客人的面向丁部长敬酒,并坦然说明是由于丁部长的培养和提拔,自己才有了今天的进步。

小刘的感激与坦然,不仅是出于礼貌的介绍,更重要的还是一种心灵表白,表达了自己并非是忘恩负义的小人。就这样,丁部长终于和小刘尽释前嫌,和好如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否巧妙而又恰如其分地与人相处是非常重要的。看看我们周围的人,失败的多是因为分寸把握得失调,成功的则多是因为分寸得当。有的人只是喜欢接近自己的领导或者对自己有用的人,对这些人言听计从、唯唯诺诺,无论什么事都俯首帖耳,却较少答理那些看起来对自己没有用处的人或领导,甚至连正常的工作程序也不走,理应汇报的事情也置之不理,那么,领导一旦有人事上的变动,这些人就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反之,作为领导也要一碗水端平,有分寸地处理事情,不要有什么事总是找自己喜欢的部下去办。不得分寸要领的人,必然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久而久之,必然会给工作和自己的形象带来不好的影响。做事把握好分寸是一种大智慧,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琢磨和钻研。

对他人的错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是指的要做个冷漠的人,而是说要对内心的不满和怨愤情绪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做一个宽容的人。凡事要看到他人身上好的一面,而不能求全责备,过于苛刻。要知道,宽容是一种心态,将忌恨、仇恨抛开,将心情归零,人就会轻松。

这里有一则老师教育学生如何懂得宽容的故事,很值得一读:

一天,老师叫班上每个同学各带一个大袋子到学校,并叫大家到杂货店去买一袋马铃薯。第二天上课时,老师叫大家选出一个马铃薯,将自己不愿原谅的人的名字以及犯错的日期写在上面,再把马铃薯丢到袋子里,这是这一周的作业。第一天,同学们觉得还挺好玩的。快放学时,其中一个孩子的袋子里装了9个马铃薯,上面说的是一个孩子说他新理的头发很丑,另一个孩子打了一下他的头,还有一个孩子不肯让他抄作业。这个孩子把每件事都很认真地写在马铃薯上,欣然丢到袋子里,发誓绝不原谅他们。

下课时,老师又要求大家,这一周不论到哪儿都得带着这个袋子。于是,孩子们便扛着袋子到学校、回家,甚至和朋友外出时也不例外。

一周后,那袋马铃薯就变成了相当沉重的负担,有的孩子已经装了50多个马铃薯在里面。孩子们都累坏了,都迫不及待地希望这项作业快快结束。

又过了几天,老师问:“你们知道自己不肯原谅别人的结果了吗?这就好比马铃薯重压在自己肩上。你不肯原谅的人愈多,这个担子就愈重。对这个重担要怎么办呢?”

孩子们互相看看,不知道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