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织绣
3140200000002

第2章 中国织绣概述

(一)织绣简介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中国是蚕丝的故乡,也是丝织刺绣的发源地。桑麻的种植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晚期,到了商代,丝织工艺开始有了广泛的发展。及至汉唐时期,桑麻的种植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几乎每家每户都会种植,甚至能纺能织也能绣。一般人的衣物多是葛麻织品,高级的丝织品除供贵族享用外,还销往朝鲜、印度、波斯、罗马。

织绣是我国传统的民族工艺之一,它是用丝、绒、棉等各种彩色线,在绸缎、布帛等材料上,用一根细小的钢针上下进行穿刺,从而构成各种优美的图案、花纹或文字。中国织绣工艺的品种花样繁多,主要有刺绣、织锦、缂丝、抽纱、花边、绒绣、机绣、绣衣、绣鞋、珠绣、地毯、手工编结等。

我国织绣的历史源远流长,根据考古发现,在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六千年的仰韶文化、距今五千年的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新石器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织布的原始工具,也发现了麻的织物残片。这说明,早在那个时候,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了原始的织造生产。战国楚墓中曾出土过两件绣品,用辫子股针法(即锁绣)绣成,针脚整齐,线条流畅,图案丰富多彩,显示当时的织绣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而在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绣品更是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古代织绣工艺无与伦比的精湛技艺。从这些绣品的图案多为云纹、凤鸟、神兽,以及汉镜纹饰中常见的带状花纹、几何图案等。其技法也以锁绣为主,将图案填满,构图紧密,针法整齐,线条极为流畅。东晋到北朝的丝织物多出土于甘肃敦煌以及新疆和田、巴楚、吐鲁番等地,所见残片绣品无论图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细密的锁绣全部绣出,成为满地施绣的特色。

在唐代,织绣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封建中央设有织染署专门管理生产,分工很细。民间的织绣生产几乎遍及全国,而且产量很大。唐代织绣工艺努力追求华丽的色彩效果。丝织的品种很多,而以织锦最著名,一般称为“唐锦”。它是用纬线起花,用二层或三层经线夹纬的织法,形成一种经畦纹组织。因此,区别于唐代以前汉魏六朝运用经线起花的传统织法,称汉锦为“经锦”,称唐锦为“纬锦”。纬锦的优点是能织出复杂的装饰花纹和华丽的色彩效果。加以唐锦在传统的图案花纹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的装饰纹样,所以它具有清新、华美、富丽的艺术风格,唐锦的装饰花纹有:联珠纹、团窠纹、对称纹、散花等。唐朝的刺绣技法仍沿袭汉代锁绣,但针法已开始转变运用平绣为主,并采用多种不同针法,多种色线。所用绣底质料亦不限于锦帛和平绢。刺绣所用图案,与绘画有密切关系,唐代绘画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鸟也渐兴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楼阁,花卉禽鸟,也成为刺绣图样,构图活泼,设色明亮。使用微细平绣之绣法,以各种色线和针法之运用,替代颜料描写的绘画形成一门特殊的艺术,这也是唐绣独特的风格。至于运用金银线盘绕图案的轮廓,加强实物之立体感,更可视为唐代刺绣的一项创新。

宋代的织绣工艺在唐代的传统生产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宋代织锦的特点是采用小朵花,规矩纹,有变化多样的八达晕、龟背纹、锁子纹、万字流水等,组织规则严整,色调沉静典雅。宋锦除作为服饰、赏赐及贸易外,还作为装裱书画的特用材料,为书画家所乐用。宋代织锦的这种时代特色,使其与唐锦相区别,被称为宋锦。在宋代,刺绣除了作为实用品外,尤致力于绣画。自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嗜爱书法并及于绘画,书画乃当时最高的艺术表现,至宋更及于丝绣,书画风格直接影响到刺绣之风格。刺绣时为使作品达到书画之传神意境,构图必须简单化,纹样的取舍留白非常重要,这与唐代无论有无图案皆满地施绣截然不同。

元代的织绣工艺中,丝织、毛织、棉织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在丝织中,织金最有特色。因元代统治者喜欢用金,所以织金成为生活所需的一种时尚。金锦的花纹有团龙、团凤、宝相花、龟背纹、回纹等。在元代,毛织得到了特殊发展,这是由于要适应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需要,毛织品的用途广泛,多作地毯、床褥、马鞍、鞋帽之用。棉织是在元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工艺。至于棉织,我国古代本没有棉花,后由国外传入,长期在边疆地区种植。到了元代,棉花在我国广大地区得到推广,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成为我国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棉织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明清两代绣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在民间出现了很多地方绣,有顾绣和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的苏绣、蜀绣、湘绣、粤绣等。

(二)织绣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织绣纹样,从出现那天起,就闪烁出绚丽耀眼的艺术光芒,经过世代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更显示出迷人的风采,它和传统的陶瓷纹样、铜器纹样、玉雕纹样、建筑纹样等既一脉相承,又自出机杼,别开生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丝绸文化和织绣文化连续的统一,都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中国古老的丝绸业为中华民族文化织绣了光辉的篇章,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生产丝绸的国家,我们的祖先不但发明了丝绸,并将其使用在服饰上、文化礼仪上、艺术上,而且闪耀出夺目的光辉,中国古代的劳动者用秀美的织绣技术,借助丝绸把中国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这使丝绸不但在国内备受欢迎,更是充当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使者”,把古老的华夏文明带向了海外。

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 几千年前,当丝绸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欧洲,它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从那时起,丝绸几乎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目前已知的最早丝织物,出土于距今约4700年良渚文化的遗址。

原始社会的织造工艺,是从编制渔猎网罟、筐箩开始的。《易·系辞》中就有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的记载。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先民已熟练地掌握了编织技术,在这个时期的墓葬及遗址中,曾出土了大量陶器,上面即保留着不少清晰的织物印痕。大约在春秋战国前夕,人们掌握了多种提花技术,并藉此织造出几何花纹织物。

汉代以后,提花技术不断进步,提花装置也不断完善。唐代的提花技术更为精湛,丝织物花纹硕大丰满,色彩富丽。常见的绫锦花样有盘龙、对凤、拱麟、狮子、天马、孔雀、仙鹤、芝草、双胜以及吉祥文字等,史籍中有不少记载,实物也有大量发现。宋元以后,有关织造工艺的文献记载更为丰富。明清时期丝织物传世颇多,完整的织机也有传存,在南京、苏州及杭州等地,至今还保留着提花的传统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