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织绣
3140200000003

第3章 中国古代织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国为巩固统一,相继建立了各项制度,也包括衣冠服制度,这时的织绣也得到了很好的统一和发展,各地区和各民族的优秀技术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和发展。西汉取代秦朝之后,对秦朝的各项制度多有所承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汉初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地主阶级统治地位也已巩固,追求奢靡生活的欲望日益发展状况、艺术特色以及一些历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织绣的发展状况,艺术特色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精品。

(一)秦汉时期的织绣

秦汉织绣在品种和质量上比战国时代都有很大进步。在汉代,中国的丝绸生产已形成了官营手工业、城镇私营手工作坊和乡村家庭副业三种形式并存的生产结构。皇帝奖赏臣民也多用丝绸绵绣,内外贸易则将丝绸作为货币使用,国家税收财政更依赖于丝绸的征收,此时国家实行一种均输的政策,在部分地区实行以丝绸实物代替租税,使丝绸成为家庭经济财源。受此刺激,养蚕织丝得到大规模发展,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成了中国蚕桑丝织生产的主要形式,丝绸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汉代织绣因此而大放光彩,在中国丝绸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强烈,加上与邻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交流的增强,使得以丝绸为契机的织绣也得到了更广泛和更深入的发展。汉朝曾派遣以丝绸为主的贸易商队两次出使西域,丝绸大量输出,使西方各国,特别是罗马上层社会对此趋之若鹜,刮起了一股中国丝绸风,这使得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从此确立了自己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古代织绣现在是深受群众喜欢的收藏品之一,也是我们研究古代文化艺术的转折期。

从出土实物上看,汉代刺绣已有多种针法。绣花图案不同于织花图案,绣品上的图案花纹形象是用线在织物表层来充分表现的,线的走向完全依据针法。汉代织物上的花纹图案,内容多为祥禽瑞兽、吉祥图形和几何图案,组织复杂,花纹奇丽。在织造技术上,主要有彩绘和印花两种形式。西汉时期刺绣工艺和生产都相当发达,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甘肃武威、新疆民丰、河北怀安及古五鹿等地,出土了不少汉代丝绸刺绣残片,从实物上分析,当时的绣法已有平针、平针铺绒、辫绣、钉线绣、锁绣等针法。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丝织物最能代表汉代的织绣工艺水平。墓中出土了百余件丝质衣被、鞋袜、手套、整幅丝帛及杂用织物,其中绣品就有40件。这些丝织物色彩斑斓,纹饰图案十分丰富,而且加工技法多样。单凭肉眼就能识别的颜色有近20种,如朱红、深红、绛紫、青、墨绿、黄、棕、黑、白、灰、褐等;纹饰除传统的菱形图案外,还有各种云纹、卷草纹、变形动物纹及点、线等几何纹;花纹的加工技法有织花、绣花、泥金银印花、印花敷彩等。从这里可以看出,汉代丝织已朝着技能专业化方向迈进,工艺日益复杂,技能分工更加细化,从剿丝、捻丝、纺线到织、印、染、绣,每个环节都开始发展出日益复杂的专业技能,以及相应的专用工具和材料。

在秦汉的出土文物中,还出土了很多印花丝绸,印花丝绸的出土有印花敷彩纱和泥金银印花纱等,其中印花敷彩纱上印出的植物枝蔓、蓓蕾、花蕊和花叶,共使用了五种颜色,包括朱红、粉白、墨、银灰、深灰,这应是多次套印的结果,印花线条婉转,色彩十分鲜明。另一件泥金银印花纱的图案是由一些小圆点和细密的曲线组成,小圆点为金色和朱红色,曲线为银白或银灰,点与线的套印十分准确,而且没有渍版,胀线的情形,这种印染工艺已远超前代技法之上。以往文献记载秦汉间有夹缬、绞缬、蜡缬三种印染法,从考古发现的文物看,汉代还不止这三种印染方法。

马王堆汉墓还出有一种“起毛锦”的织物,也显示汉代织造发明了新工艺,而且工艺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起毛锦”是三枚经线提花并起绒圈的经四重组织,这种织法织出的花纹有层次,有绒圈,需要有复杂的提花装置和起绒装置才能够织出。同墓出土的一件素纱单衣,重量仅48克,而衣长160厘米,袖通长195厘米,除去边缘厚重的部分,纱的实际重量一平方米仅12至14克重,较之现代的一些真丝织物还要轻很多,可以说是薄如蝉翼,这样轻薄的素纱织物,突出地反映了汉代高超的蚕丝缫纺技术。

秦汉时期,纺织机械的发展也是促进织绣发展的很重要原因,据考察,当时的纺织机械主要有纺车、布机、提花机等。汉代的纺车是由一个大绳轮和一根插置纱锭的铤子组成,绳轮和铤子分装在木架的两端,以绳带传动。纺车既可加捻,又能合绞,和纺坠相比,能大大提高制纱的速度和质量。秦汉时期的布机,由滕经轴、怀滚、马头、综片、蹑等主要部件和一个适于操作的机台组成。由于采用了机台和蹑,操作者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工作条件,可用脚踏提综,腾出手来更快地投梭引纬和打纬,从而提高了织布的速度和质量。提花机是比一般布机更复杂的织机。据汉代王逸《机妇赋》一书记载,汉代的提花机已经基本上具备了中国传统提花机的各种主要部件,从性能方面看,已经能织造任何复杂变化的纹样。秦汉时期的纺织机械,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人们研究发现,西方的提花机是从中国传去的,使用时间比中国晚四个世纪。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织绣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朝代更迭很快,文化发展很繁荣,各种文化和思想齐头并进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织锦,以四川生产的蜀锦为著名,关于蜀锦,南朝刘宋时山谦之编纂的《丹阳记》一书中记载有:“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蜀,至是始乃有之。”可见蜀锦是三国时魏国、吴国所争求的一种高级丝织品。蜀锦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有中国四大名锦之首的美誉。因为汉朝时成都蜀锦织造业便已经十分发达,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官员,因此成都被称为“锦官城”,而环绕成都的锦江,也因有众多民众在其中洗濯蜀锦而得名。蜀锦织造精致,质地坚韧、厚重,图案丰富多彩,色彩鲜艳,对比性强,彩条与锦浑然一体,既富有民族特色,又别具独特的艺术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事频繁,大量人口南迁,中原先进的纺织技术也随之传入南方,自此带动了南方纺织业的大发展,魏晋南北朝的缫纺技术大体上沿袭了秦汉以来的一些基本操作,即普遍地使用了热水煮茧,推广了手摇缫车、手摇纺车,较多地使用了脚踏纺车。此期织造技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是马钧对多种蹑花机进行了一些改革,织出了一些有新风格的产品;斜织机、束综提花机、罗织机、立织机仍然继续沿用,并有一定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纺织品洗练、染色、印花技术大体上是沿用前世的一些操作,但也有一些新的发展。此期洗练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使用了冬灰和荻灰,说明草木灰品种较前有了扩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织绣纹样,在继承汉代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变化,它改变了汉代云纹高低起伏的不规则变化的格式,构成了有规则的波状骨架,形成几何分割线,更加样式化。

(三)隋唐时期的织绣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分裂局面,社会手工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隋唐的织绣工艺十分发达。封建中央王朝设有织染署专门管理生产,分工很细。民间的织绣生产几乎遍及全国,而且产量很大。

隋唐织绣工艺努力追求华丽的色彩效果。丝织的品种很多,而以织锦最著名,一般称为“唐锦”。它是用纬线起花,用二层或三层经线夹纬的织法,形成一种经畦纹组织。因此,区别于唐代以前汉魏六朝运用经线起花的传统织法,称汉锦为“经锦”,称唐锦为“纬锦”。纬锦的优点是能织出复杂的装饰花纹和华丽的色彩效果,加以唐锦在传统的图案花纹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的装饰纹样,所以它具有清新、华美、富丽的艺术风格,唐锦的装饰花纹有:联珠纹、团窠纹、对称纹、散花纹等。

唐代刺绣向着更精致的方向发展,因为它的基础太普遍、太深厚了。在男耕女织的社会环境下,千千万万的女孩子都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如此一来,那些住在深宅大院的有钱人家的小姐们,刺绣便成为她们消遣、养性和从事精神创造的唯一活动,渐渐形成了“闺绣”。唐代织锦从经锦变为纬锦,其基本组成、纹样内容及造型配色都让人耳目一新。

(四)宋辽金元时期的织绣

元代的织绣工艺,丝织、毛织、棉织都得到一定的发展。丝织中以织金为特色。元代统治者喜欢用金,“无不以金彩相尚”,所以织金成为生活所需的一种时尚。金锦的花纹有团龙、团凤、宝相花、龟背纹、回纹等。毛织在元代也得到特殊发展,这是由于适应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需要,多作为地毯、床褥、马鞍、鞋帽等。毛织以宁夏与和林为主要产地,棉织是在元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工艺。我国古代无棉,引入后称为“吉贝”,最早只种植在西北和西南一带。元代在我国广大地区得到推广,棉纺织工艺家黄道婆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当时松江一带生产的“乌泥泾被”,成为响誉大江南北的著名产品。

宋代的丝织,在唐代的传统生产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宋代的织锦具有时代特色,称为宋锦。其特点是采用小朵花,规矩纹,有变化多样的八达晕、龟背纹、锁子纹、万字流水等,组织规则严整,色调沉静典雅。宋锦除作为服饰、赏赐及经济贸易外,还作为装裱书画的特用材料,为书画家所乐用。

在丝织物中,缂丝是一种新兴的丝织品。缂丝有多种名称,如刻丝、克丝、兢丝等。缂丝主要是织作绘画或书法,反映丝织工艺由实用向欣赏方面转化。宋代缂丝的主要产地,北宋时在河北定州,南宋时以云间(今上海)为中心,名家辈出。宋代的刺绣针法精细,用色典雅;它也和缂丝一样,向欣赏品发展,成为后来的画绣。宋代刺绣由绣院组织生产管理,民间刺绣亦发达,并可作为商品出售。

(五)明朝时期的织绣

明代的织绣工艺得到了较大发展。全国有江南、山西、四川、闽广等四个丝织产区,而以江南为主要产地。

明朝的织锦具有时代特色,被称为明锦。明锦有三类主要的品种,即库缎、织金银、妆花。库缎系本色花,具有光柔的特点;织金银则是在织锦中织进金线或银线,高雅华贵;而最精巧的则是妆花,它用过管的织法,即每一花朵均用不同的色线,边织边绕,色彩多,花朵大,具有富丽辉煌的艺术效果。明锦的图案组织有团花、折枝、缠枝、几何纹等。缠枝是明锦的主要组织,具有时代特点。明锦花纹丰富多彩,有云龙凤鹤、花草鸟蝶、吉祥锦纹等,其造型古朴大方,富于程式化的装饰美。

刺绣工艺中以“顾绣”最为有名。“顾绣”又称“露香园顾绣”。它起源于明代松江地区的顾氏家族。明代嘉靖年间,松江府的进士顾名世,晚年在上海建了一座林园居住,取名“露香园”。顾氏后裔精于刺绣,绣品精美典雅,技法独到,常用于家中陈设和馈赠亲友,因此称之为“顾绣”。“顾绣”素来享有“画绣”的美誉,是中国织绣工艺中的奇葩。

据传,顾氏的绣法出自皇宫大内,绣品使用的丝线比头发还细,针刺纤细如毫毛,配色精妙。绣制时不但要求形似,而且重视表现原作的神韵,且做工精细、技法多变。仅针法就有施、搂、抢、摘、铺、齐以及套针等数十种,一幅绣品往往要耗时数月才能完成。所绣的山水、人物、花鸟均精细无比、栩栩如生,受到官府和民间的广泛推崇。明代四大名绣皆得益于顾绣。明代顾绣秘笈主要在于作者的文化艺术涵养、题材高雅、画绣合一、用材精细、针法灵活创新、择日刺绣与锲而不舍的精神等六要素。以韩希孟为代表的顾绣传世实物,文化艺术内涵颇深,皆是文物珍品,被各大博物馆所收藏。

(六)清朝时期的织绣

清代织绣品主要产自清宫内务府管辖的江宁、苏州、杭州三大织造(统称江南三织造),它利用江南盛产的上等好丝及熟练的技工,在内务府织造局精心的设计和监督下,织造成各种供皇帝和后妃享用的织绣品。此外,全国各地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织绣珍品也源源不断地进贡给宫廷。这些织绣品代表了当时绣品工艺的最高水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织绣文物,无论在数量、品种、花色、艺术上都是无以伦比的,为研究我国的织绣历史、工艺和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清代的织绣生产,在前代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而且还不断创新。以绣工而言,清代除继承明代传统技法之外,还增加了钉线、打子、穿珠等品种。顾绣、湘绣、苏绣、粤绣誉满天下。织工方面,清代注意适应服饰要求,如将一组图案织造在一件衣服的彩缎或漳绒上,经过裁制便可直接成衣,省去了许多绘刻刺绣的工序,装饰纹样也新颖别致,一般的小型作坊,就能染出几百种颜色。

清代的丝织工艺在设计和织造方面,大都紧密配合了服饰的要求,丝织图案已逐渐趋向于写生。织造者往往大胆而新颖地在短袄上只安排一丛花,或者一株牡丹,从衣服下襟一直伸展到袖子上,使气势显得十分自由豪放,人们还可以在伦敦博物院里看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绅士的时髦上装,正是中国的杭绸衬衫和江南紫花布裤子。清代官营织造的纺织品,以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较为出色。其中的仿古织物工细胜于前朝,一些织物的艺术花卉纹样吸收了欧洲罗可可和日本倭式小卷草等国外风格的长处。清代中后期,官营织造日趋衰退,民间织品仍然在不断发展,还出现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品种。清代织物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殿蹦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的题材,色彩鲜艳复杂,图案纤细繁缛,层次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