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式教育应规避的16个问题
314300000004

第4章 问题2 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很少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1)

孩子健康成长是父母亲最大的心愿。但什么是真正的健康呢?超越传统的“没病没灾”这一概念,心理健康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理念中的新词汇。心理健康是孩子健康成长中的重要因素,家长作为孩子最直接的启蒙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虽不同知识教育那样可以立竿见影,但它对成就一个孩子的未来、塑造一个健康的生命,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

——洛克

目前有许多关于学生因为心理承受不了看似过重的压力而自杀或离家出走的事件,其实细细分析一下事件的缘由,只不过是因为家长说话的语气过重或老师同学的态度有些变化,使得他们的内心就承受不起这些无意的“伤害”,心里起了波澜,以至于走向极端,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曾对北京市30多所中学、500多个教学班的两万多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过跟踪调查,结论是,中学生中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而据北京市有关部门对200名中学生的调查显示,有焦虑症倾向者占4982%,胆怯、自卑者占3783%,抑郁症者占2424%。

那么,孩子们的“心病”从何而来呢?据专家介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因素很多,包括先天遗传因素和生理基础,父母人格及其管教方式,挫折及其应对措施,家庭教育和经济条件,社会文化背景与外界环境影响以及卫生事业的发展等。但在这些因素中,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可以说举足轻重。也就值得我们家长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看一看自己在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意识是否存在,看一看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完善。

没有父母不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可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是多去几次肯德基、麦当劳,不是多买几套新衣服,不是成天讲这样那样的培训班就够了。孩子健康成长是父母亲最大的心愿。但什么是真正的健康呢?超越传统的“没病没灾”这一概念,心里健康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理念中的新词汇。心理健康是孩子健康成长中的重要因素,家长作为孩子最直接的启蒙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从一定意义上说,家长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对孩子的一种要求、示范和期待。因此,只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环境才可能在孩子发展智力、塑造高尚人格、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多种说法。如心理学家王秀良、傅序刚在1996年6月9日《浙江日报》上提出,心理健康者通常具备五个显著特点。

1能正确地面对现实,对人对事具有清醒、客观的认识。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困难和矛盾,能以切实的方法予以处理,处处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

2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不仅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弱点,而且能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个性爱好与情趣,据此妥善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进而在学业、谋职及恋爱诸多方面做出正确的抉择,以增加成功的机会。

3与人为善,乐于与人交往。对别人满腔热情,能与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态度(尊重、信任、喜悦)多于消极态度(嫉妒、怀疑、憎恶)。

4自尊自重,谦而不卑。在社会交往中既不狂妄自大,又不退缩畏惧。在行为上独立自主,既有所作为,也有所不为。凡是有益的、上进健康的,就主动去做;凡是有害的、低级庸俗的就能自我克制,纵有外诱亦不为所动。

5情绪乐观,心胸豁达,情绪稳定,热爱生活。对工作、学习不是视作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努力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对未来充满希望,遇到逆境或烦恼时,能自行解脱。

上述概括是有道理的。另外,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可以从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态度、自己对自己的控制这三方面来加以衡量。

1认识自己。自知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自强才会有积极而快乐的人生。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些话都很符合心理健康的原则。

2接纳自己。健康的心理要求一个人对自己保持一种接纳的态度,对自己的一切要坦然地承认和接受,不欺骗自己,不拒绝自己,更不憎恨自己。实际上,接纳自己是一种心理状态,与客观环境和本人条件并不完全相关。一位哲学家在回答“谁是世界上最快乐、最幸福的人”时,说:“自己认为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人。”

3控制自己。古今中外许多伟人都将用理智控制自己视为做人的一种基本准则。孔子强调“修身”和“克己”;亚里士多德说:“不仅应把对敌人斗争取得胜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而且也应把那些对自己欲望的控制取得胜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1让孩子天天快乐。就像孩子躯体发育需要营养一样,心理发育同样需要心理营养和心理支持。就像孩子缺钙会患佝偻病一样,孩子缺少心理营养也会导致心理畸形或人格变态,特别是儿童处于心理发育的关键期。著名的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有句名言成人的精神障碍都能看到儿时的影子,说明儿童时期心理支持和营养的重要性,父母以自己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孩子,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家庭内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维生素”。尊重孩子,认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长的架子,使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要礼待孩子,不打骂孩子。父母做错事、说错话,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并不会由此降低您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3让孩子认识自我。孩子是否正确认识自己,估价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发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使孩子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如“我”是独特的,“我”很能干,“我”有许多优点,也有一些缺点,不过,经过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个好孩子。

4让孩子更坚强。在激烈的竞争社会,特别是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中国,孩子要学会独立,要建立起一套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来抵御各种压力。

【把握培养关键点】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凡是身体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心理健康是孩子健康成长中的重要因素,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

教孩子正确面对失败

温和地训练儿童,使他们养成受了痛苦而不畏缩的习惯,这是一种可以使他们精神镇定,并且为他们日后的生活奠定勇敢与果断的基础方法。

——洛克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孩子,他们本来拥有聪明的头脑,以前也曾是全班甚至全校的尖子生,但往往因为一次考试不理想或是老师某一句话对他的打击,就变得消沉起来,学习成绩下降、上课精力不集中,甚至是逃学。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这样的孩子就可能变得精神萎靡,消沉慵懒,做事没劲,完全一副颓废的模样。这种心态如果得不到调整,他的一生就只能是碌碌无为,不敢面对一点困难。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孩子如此脆弱呢?教育专家指出是家庭的溺爱。在这样的环境里,包围他们的是一片表扬、赞叹之声。在这些声音中长大的孩子变得过分要强,他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不起一点风雨。稍遇挫折,便把它看成是拿破仑的滑铁卢,从此一蹶不振,彻底丧失了勇气和信心。

每个孩子都渴望成功,但由于年龄小、能力有限、经历和经验缺乏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受到失败和挫折。一次小小的失败,对成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对孩子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