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人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314700000022

第22章 军事经纬——指点江山的豪情 (5)

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文化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呼吁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没有打起来的“星球大战”

星球大战计划 (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简称SDI。该计划是1983年3月美国总统里根在向全国作题为《和平和国家安全》的演说中提出来的。它正式的名称是: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防御计划。

冷战后期,由于苏联拥有比美国更强大的核攻击力量,美国害怕“核平衡”的形势被打破,有需要建立有效的反导弹系统,来保证其战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的威慑能力,维持其核优势。同时,美国也是想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太空武器竞争,把苏联的经济拖垮。于是,美国于1994年开始部署此一计划。

星球大战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在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的外太空的洲际战略导弹和外太空航天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其技术手段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武器(如微波、激光、高能粒子束、电磁动能武器等)或常规打击武器,在敌方战略导弹来袭的各个阶段进行多层次的拦截。

计划由“洲际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和“反卫星计划”两部分组成。其预算高达1万多亿美元。美国的许多盟国,包括英国、意大利、联邦德国、以色列、日本等,也在美国的要求下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这项计划。 

由于系统计划的费用昂贵和技术难度大,加上苏联后来的解体。美国在已经花费了近千亿美元的费用后,于20世纪90年代宣布中止此一计划。

中东战争共发生几次

历史学家原则上归结为四次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为争夺巴勒斯坦同阿拉伯国家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史称第一次中东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英法两国为重新霸占苏伊士运河,恢复对埃及的殖民统治,勾结以色列,于1956年10月29日,出动大批军队向埃及发动了突然袭击。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5日凌晨7时45分,以色列几乎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所有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突然袭击。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的地面部队也发起了进攻,阿拉伯国家奋起反抗。至10日战争结束。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失去的土地,经过周密的准备之后,对以色列发动了突然袭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这次战争,在历史上又被称为“十月战争”、“斋月战争”、“赎罪日战争”。

至于1982年以色列对巴解组织大打出手只能算作一次地区冲突。

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战争是由科索沃危机引发的。为解决科索沃问题举行的巴黎和谈终因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拒不签署《和平协议》而告破裂。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未经过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开始对“南联盟”发动大规模的军事打击。

科索沃战争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高技术武器,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给南联盟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也造成了许多无辜平民(包括阿族难民)的伤亡。5月8日,北约战机用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导致3人死亡、多人受伤和馆舍的毁坏,制造了世界外交史上罕见的重大事件,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北约的战争行动打着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实际上却以其非人道的行为导致了一场人道主义灾难。

科索沃战争是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重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是美国为了独霸全球、利用北约这个地区组织对南斯拉夫联盟进行的一场非正义、反人道的战争。它的直接导因是科索沃的民族矛盾。与海湾战争不同,北约这次战争行动因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在国际关系史上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因此受到世界舆论的广泛批评。

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又称第一次海湾战争或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源于宗教纠纷和两国领导人的恩怨。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调集大量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空军基地进行空袭。并出动地面部队5个师及2个旅,1200余辆坦克,向伊朗进攻。 

从1982年3月起,伊朗军队转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两国边界又恢复战前状态。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0万军队,向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区发动猛烈进攻。经过多次拉锯战,至9月底伊朗军队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200多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从10月开始,伊朗5万军队深入伊拉克境内,对巴格达造成威胁。伊拉克军队前后组织7次反击,将伊朗军队阻挡在边界一带。1983年2月以后,伊拉克基本守住了肪线。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势基本停止。从1984年4月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双方在边境地区互有攻守,战争转入长期消耗战。至1988年7月,伊朗所占伊拉克领土几乎全部丧失。伊朗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 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战争导致了交战双方两败俱伤。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双方的综合国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因此,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

东欧剧变

随着苏联的解体,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东欧各国的共产党相继失去执政党的地位,国体和政体也发生了变化。各国重新选择了资本主义,走上了“回归”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东欧剧变”。东欧剧变来势迅猛,历时很短,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 

东欧剧变从波兰和匈牙利两国开始。随后,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相继发生剧变,成为继波兰和匈牙利之后的第二轮冲击波。 

1989年12月17日,罗马尼亚蒂米什瓦拉市因驱逐特凯什·拉斯洛神父而引发流血事件,局势立刻紧张起来。12月25日,齐奥塞斯库夫妇被处决,匆匆成立的救国阵线委员会接管了政权,改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为罗马尼亚,保留共和制,实行多党制。罗马尼亚事变是东欧剧变中最激烈也最出人意料的一次事变。 

此后,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也卷入了剧变的漩涡。 

东欧剧变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另外,就世界范围来说,它改变了以维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世界格局,对于以后的世界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

“9·11”事件是怎么回事

2001年9月11日上午10点29分(美国当地时间),纽约市世贸中心双塔摩天大楼被恐怖分子劫机撞毁,共有2 823人遇难,另外还有105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 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算。这就是人们谈之色变的“9·11”事件。这一事件直接导致美国华尔街股市休市一周,欧洲和拉美股市、亚洲股市都遭受巨大冲击。“9·11”事件后,美国经济全面衰退。 

华盛顿时间2001年9月12日上午10点45分,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声明,指出9月11日恐怖分子这次袭击不仅仅是一次恐怖行动,而是一个“战争行为”,并表示将彻底追查此事。美国反恐怖战争由此拉开序幕。 

2001年10月11日,布什到五角大楼参加纪念死难者的仪式,并慰问正在执行反恐怖战争计划的五角大楼官员。2002年6月6日晚的黄金时段(华盛顿时间),他又发表电视讲话,提出彻底的本土安全问题。据美国有线新闻网报道,布什计划成立一个拥有17万人的新内阁级部门,下设情报机构,搜集情报并尽可能阻止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但这些计划还需国会批准才能执行。这是1947年以来美国政府最大的一次变革。 

“9·11”事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际安全领域发生的最重大的事件。这是一起典型的恐怖主义行为。恐怖和反恐怖是进入21世纪以后的新型战争。这种战争辨不清敌人,找不准战场,因此给国际安全领域带来了一连串新问题。 

“9·11”事件也是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此后,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世界安全形势更为复杂多变。由于这些方面的影响,世界主要国家都将重新调整自己的安全战略,国际关系也会出现新的变化。 

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为世界经济或各国经济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经济危机。迄今为是,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西方工业国对亚非拉石油的依赖日益严重。为了满足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国际石油卡特尔加紧控制和掠夺亚非拉的石油资源,引起了亚非拉产油国的强烈不满和反抗。 

20世纪50年代初期,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等国也为实现利润对半分成的税收法,与石油公司展开斗争,并获得胜利。伊朗由于提出实现利润对半分成的要求遭到英国石油公司的拒绝,便效法墨西哥,开展了石油国有化运动。 

亚非拉产油国通过与石油垄断资本的长期较量,逐步认识到国际石油卡特尔之所以能够长期垄断产油国的石油勘探、生产、提炼和销售,并控制油价,在于它是一个联合的国际性组织,它的背后有几乎整个西方帝国主义作靠山。显然,要摆脱国际石油公司的控制,必须摆脱自发的、分散的、孤军作战的不利状况,只有组织起来进行联合,才能保障产油国的利益。 

欧洲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基于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的考虑,开始走上联合的道路。 

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号召建立“欧洲合众国”。 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实现欧洲国家统一的思想。 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六国外长签署《欧洲煤钢联营条约》。 

1957年,六国又签订《罗马条约》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60年代,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后来,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先后加入,欧共体扩大到15国。 

1991年12月9~10日,欧共体首脑会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召开,最后签署了经济货币联盟条约、政治联盟条约等,总称欧洲联盟条约。 

《欧共体政治联盟条约》规定:西欧联盟隶属欧洲政治联盟,是欧洲政治联盟的防务机构,负责制订欧洲的防务政策,并与北约保持一定联系。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具体领域将由欧共体12国首脑会议或外长会议一致确定,具体实施措施将通过特定多数表决制决定。 

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会议的召开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一个联合欧洲12个国家,涵盖34亿人口的联盟从此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