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人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314700000025

第25章 军事经纬——指点江山的豪情

兵法集锦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又名《孙子》、《孙子兵书》、《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孙武兵书》等,是春秋末期(公元前476年前后)的孙武所著。

《孙子》全书共十三篇。《计》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孙子兵法》不但成为许多国家军事指挥员们在战场上角逐胜负的指南,而且已登上了一些国家的最高“殿堂”,成为他们战略决策的理论依据之一。另外,它在非军事领域也被广泛应用,其中所包含的智慧,真可谓“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诃”。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既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是六计。其计名,有的来源于历史典故,如“围魏救赵”、“假道伐虢”等;有的来源于古代军事术语,如“以逸待劳”、“声东击西”等;有的来源于古代诗人的诗句,如“李代桃僵”、“擒贼擒王”等;有的借用成语,如“金蝉脱壳”、“指桑骂槐”等;还有出自其它方面的。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围魏救赵的故事

围魏救赵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自此,孙膑也因此而闻名于天下。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其实,这样采取的让敌方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从而使他自行溃败的方法,也可称之为一种重要的兵法战略。

空城计

诸葛亮出兵伐魏,首战告捷,顺利夺得安定、天水、南安等郡。士气旺盛,军威大振。但由于错用骄傲自负、言过其实的马谡,丢失咽喉之地——街亭。至此,对蜀军十分有利的形势急转直下,而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了。 

情势紧急,诸葛亮考虑到魏军必定会抓住其有利的战机,向蜀军发动进攻。那将更为被动,于是,他就决定即刻退兵。 

于是,诸葛亮重新部署。令关兴、张苞到武功山一带虚张声势,设疑兵;命令新近收编的大将姜维率军先行;诸葛亮自己断后。命令下达后,姜维等人率军离开蜀营,诸葛亮还没来得及动身出城,魏军司马懿率大军已来到蜀营西城城下。当时,城中仅剩下老弱兵士几千人,还有几十名文官,战不能战,退不能退,形势十分危急。诸葛亮经过认真分析对方的特点及此时的心理状态后,他便果断地让兵士撤掉城头旗帜,将城门大开。安排几个兵士,百姓在城门前后往来做活计,而诸葛亮本人却坐在城楼上焚香抚琴。司马懿到了城下,诸葛亮装作没看见,表现得镇定自若。司马懿在城下越看越觉可疑,他想这是诸葛亮有诈,城内必有埋伏,于是便下令退军。 

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则不认为这样,他主张改进城法。司马懿却认定诸葛亮一生谨慎,不可能如此冒险。于是,他命令军队赶快撤离。 

于是,魏军离开了西城。魏军走后,诸葛亮命令城中所有兵士、文官等迅速离开这座城。司马懿走到半路,觉着这事有点怪,想着想着,他忽然醒悟过来,掉转马头,又赶往西城,魏军返回西城时,早已不见诸葛亮的踪影。司马懿问城中百姓,得知当时城中确实无兵,不由心中暗暗佩服诸葛亮,坐在马上不禁仰天叹道:“吾不如孔明远矣。”

诸葛亮施空城计,弹琴退敌的故事,虽是人人皆知,但却是子虚乌有之谈。孔明首次伐魏时,司马懿还在千里之外对付吴国的东线南阳城,正与孙权对垒,恐其分身无术,难以背起军事史上的这一大黑锅。不过,出于对诸葛亮用兵策略和胆识的敬佩,演义出这么一段故事,应该说是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追求的一种愿望。 

杯酒释兵权

公元960年正月宋太祖赵光胤即位后,后周的昭义节度使李筠和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相继反宋。尽管这两次反叛都已平定,但引起了宋太祖的深思。 

于是,他就设宴请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他举起酒杯,请大家干杯后说: “我要是没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今天,但是你们可曾知道,做皇帝也有做皇帝的难处,真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你们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睡过一夜安稳觉。”石守信等人听了大惊,问其原因。宋太祖说: “道理很明显,谁不想做皇帝?”

石守信等人听了,都惊慌失措,连忙跪下说:“如今天下太平,谁敢对陛下不忠?”

宋太祖摆摆手说: “你们我信得过,只怕有朝一日,你们的部下,有人贪图富贵,将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也欲罢不能。”

石守信等听宋太祖这么说,顿时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流着泪说: “我们都是粗人,想得不周到,请陛下给我们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 “我为你们考虑,你们不如把兵权交给朝廷,去地方做个闲官,置些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平平安安地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岂不很好?”石守信等一齐说: “陛下为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第二天,石守信等大臣一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准许,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每人一大笔财富,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无兵权的节度使。这件事史称“杯酒释兵权”。 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逃走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京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

木马计

据《荷马史诗》记载,在公元前12世纪左右,古代希腊人联合起来对特洛伊人发动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由于特洛伊城十分坚固,战争整整持续了10年,特洛伊城仍然纹丝不动地挺立着。希腊人为特洛伊城久攻不下而焦虑。这时,希腊谋士俄底修斯想出了一个妙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