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人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314700000024

第24章 军事经纬——指点江山的豪情

天下要塞(外国卷)

战争换不来宁静的巴尔干

巴尔干地区是欧洲东南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它位于欧亚两洲的接壤处,是欧洲的下腹部,扼黑海、地中海的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同时,巴尔干及地中海地区有丰富的煤、铁、石油和棉花等资源,各国垄断资本都在这里加紧渗透,使该地区成了列强争夺的焦点。另外,这里还民族成份复杂,宗教多样。自古以来,就成为了欧洲的火药桶。 

巴尔干地区长期是各大国觊觎的对象,多次遭到大国的统治。14世纪下半期,奥斯曼帝国入侵巴尔干;19世纪中期,奥匈帝国也开始将巴尔干的西北部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俄国自从15世纪以来一直打着解放“斯拉夫人”的旗号在巴尔干地区争夺势力范围。

近一百年来,巴尔干前后发生了七次大的战争。1912~1913年塞尔维亚、黑山、希腊和保加利亚结盟,针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1913年塞尔维亚、黑山、希腊和罗马尼亚一起反对保加利亚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1923年的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的希腊内战和波黑战争。 

巴尔干地区是不仅自古就是欧洲大国争夺的焦点,而且也是它们分赃谈判的法码,每次欧洲战争或世界大战之后,首先遭到大国瓜分的就是巴尔干地区。各国的边界不断遭到改变。随着领土的变迁,人口的迁移也随之而来,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居住着不同宗教和不同文化的少数民族。并且在这期间,一方面,由于政权的更替,许多少数民族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一些原来的统治者成为被统治者,而一些原来的被统治者则成为统治者,位置的变换,造成心态的极度变化,报复与仇视心态广泛存在。另一方面,长期的战争与动乱,更使巴尔干地区国家和人民之间的仇恨与不信任情绪进一步加深。

耶路撒冷为何如此重要

耶路撒冷是位把于巴勒斯坦中部的犹地亚山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它东近死海,西临地中海沿岸平源。分为新城和旧城两个部分。现为以色列的城市。 

公元前1004年大卫王将首都建在这里,并把约柜移置至此,从此确立了耶城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大卫王之子所罗门王在这里建了犹太人的第一圣殿。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圣地。自从前10世纪,所罗门圣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昔日圣殿的遗迹西墙,仍是犹太教最神圣的所在。基督徒也相当重视耶路撒冷,因为根据《圣经》记载,这里是耶稣受难、埋葬、复活、升天的地点。伊斯兰教也将耶路撒冷列为麦加、麦地那之后的第三圣地,以纪念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并在圣殿山上建造了2座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和圆顶清真寺来纪念这一事件。 

“耶路撒冷”在希伯莱语中意为“和平之城”,但由于历史、民族、宗教的复杂交错,又使它成了纷争之地。它虽然是以色列自1950年以来的首都,该国的总统府、大部分政府机关、最高法院和国会均位于该市。并且1980年,以色列国会立法也确定它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是,大多数国家却不承认它是以色列的首都,认为该市的最终地位尚未确定,有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谈判决定。多数国家都将大使馆设在特拉维夫。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宣布将是未来巴勒斯坦国的首都。因此,今天耶路撒冷仍然是阿以冲突的中心。但愿随着中东和平进程的步伐和各方面的和解,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大都市能够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和平之城。 

克什米尔的归属

克什米尔问题即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现在的克什米尔地区是查谟-克什米尔的简称,包括克什米尔谷和查谟平地。这本来是两个独立的邦国。查谟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克什米尔居民却基本上信奉伊斯兰教。 

克什米尔争端问题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对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主权纷争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克什米尔争端是英殖民主义在1947年撤出印度时留下的。独立前的印度,行政上由两大部分组成:英属印度和土邦。英属印度包括11个省,而在这些省中间,夹杂着大约550个的土邦。克什米尔就是最大的土邦之一。根据1947年6月公布的“蒙巴顿方案 ”,土邦地区归属则由当地的王公来决定,但是土邦必须考虑所在地区的地理因素。 

克什米尔情况很特殊,它处于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地理因素”的考虑在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尔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将近80%却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数决定原则,应该归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决定原则,显然印度会被优先考虑。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

之后,印巴之间爆发了三次战争。1948年到1949年的第一次印巴战争的结果是,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大约2/3的土地与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1/3的土地与1/4人口。这次停火奠定了后来双方对克什米尔控制的范围。另外,按照联合国的决议,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最终必须由公民投票来决定。但是,双方后来在是否举行、如何举行公民投票的问题上始终无法取得统一意见。通过一步步的行动,印度到六十年代初期已经完全接管了克什米尔。

1966年1月,第二次印巴战争之后,双方签署了《塔什干宣言》。宣言声称双方将恢复两国间的正常关系,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但是在关键的克什米尔问题上,《宣言》仅仅表明双方都陈述了各自的立场。至于公民投票、军事人员的活动范围等关键问题均未提及。 

1971年~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冲突后签署了《西姆拉协议》,要求双方举行双边会晤最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西奈半岛 

西奈半岛(Sinai Pen)是埃及在亚洲的领土和行政区。位于非洲和亚洲的交界处,亚洲的最西端,是指埃及苏伊士运河以东的亚洲部分国土。

西奈扼居欧洲、非洲通往阿拉伯半岛和海湾的战略要冲,又是埃及保卫尼罗河的腹地。公元前1479年4月,新王国时期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率领埃及士兵远征亚洲,曾途经西奈。如今在上埃及的神庙里,还有记载那次在西奈荒漠和石山中艰难行军9天的壁画,其行军路线仍清晰可辨。公元前13世纪,拉美西斯二世率军穿过西奈沙漠,征服巴勒斯坦、黎巴嫩,并在贝鲁特郊外的狗河边,竖起一块铭记其战功的石碑。公元前6至4世纪,古亚述人、波斯人和希腊人都是从这里入侵埃及的。后来的阿拉伯穆斯林军队和奥斯曼帝国军队,也选择了这条进入埃及的道路。近代名将拿破仑,则将阿里什看成是打开埃及和叙利亚等国大门的“一把钥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经历了4次大规模的阿以战争,西奈半岛是主战场之一,致使它饱受了二十多年来的战火洗劫。 

1956年,以色列第一次占领它,埃及军民在其它阿拉伯国家和世界人民的支持下英勇抵抗,以色列被迫撤走。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再次发动侵略战争占领了西奈。1973年,埃及发动十月战争,摧毁了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解放了西奈部分土地,从而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埃及人普遍认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打开了通往和平之路,1979年,埃及同以色列缔结和约,按照条约规定,到1980年1月,埃及收复了西奈半岛三分之二的领土。1982年又收复了三分之一的领土。

克里木半岛 

苏联欧洲部分南部,伸入黑海和亚速海之间的半岛。亦译克里米亚半岛。 位于北纬44°23′~46°13′,东经32°29′~36°29′。属乌克兰克里木州。西、南滨黑海,东临亚速海,北以 8公里宽的彼列科普地峡与大陆相连。面积255万平方公里。为苏联扼控黑海的战略要地,南下地中海至印度洋的前进基地。 

半岛早期为道利人、斯基福人等部族居住。在13世纪以前,先后有希腊人、罗马人、蒙古鞑靼人侵入。1443年建立克里木汙国,1475年沦为土耳其苏丹的属国。1687年、1689年,俄罗斯帝国为夺取黑海出海口,两次远征克里木。在1768~1774年俄土战争中,被俄军占领,1783年并入俄罗斯帝国版图。1853~1856年克里木战争中,为英、法、土、撒丁联军与俄军之主要战区。于1918年3月21日建立苏维埃政权,同年4月被德军侵占,11月协约国军在此登陆。1919年,为АИ邓尼金和ПН弗兰格尔白卫军盘踞,至1920年11月17日解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于1941年被德军侵占,至1944年5月为苏军收复。1945年,苏、美、英三国首脑曾在半岛南部雅尔塔举行重要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