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务工作者不可缺少的15种职业精神
315100000029

第29章 服务到位,做最受患者欢迎的人(2)

“不是我不给你开。你体温38℃多一点,血常规显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正常,就淋巴细胞高一点,胸部听诊也没异常,这就是一个病毒性感冒,输液、吃抗生素没用,我给你开了,你不仅多花钱,对身体也没好处,治疗关键是多喝水、多休息。你家里要有解热镇痛片可以吃点,像双黄连这类清热解毒药也可以吃点。你要没有,我给你开。”杜建民耐心解释着。

“是这样啊,那就开两盒双黄连吧。您还真认真负责,谢谢啊,以后有什么不舒服还找您看。”小伙拿着处方满意地走了。

“我要是给他输液,输几天怎么也得几百元,两盒药也就几十块钱。可输液对他一点好处都没有,不能乱开。让患者少花钱把病看好,是大夫的责任。”杜建民发自肺腑地告诉自己的同事。

杜建民真正做到了“以病人为中心,理解病人”,所以他能按照病人的要求来做出合适的治疗,这样的服务对病人来说是真正需要的到位服务,因而他能得到患者的认可。

当然,对病人的理解不仅仅体现在尊重病人的医院服务。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作为病人,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身体持自怜自艾、自我批判的态度,他们最常说的是“我身材不好”、“我抵抗力太差”、“我总是生病”……已经是病患的他们总是学不会换个角度欣赏自己。所以,在他们看不到人生的阳光时,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要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和安慰,为他们拨开心理上的乌云。

一句安慰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对我们来说也许微不足道,但是对于需要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那么,到底什么是“以病人为中心”呢,对此理解不同则会引起行动和措施的不同,其最后的效果也会不同。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理解:

1.理解病人

用整体性的方法来理解病人。病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人,不等于躯体、精神、社会的简单相加。了解一个完整的人必须了解他的完整背景和关系,了解构成他的各个部分的性质和功能,最后应了解躯体、精神、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结果。

病人是有感情和需要的,人的生命是无价的,应该受到特殊的尊重和保护。医生的职业性质决定他的任务就是保护和抢救人的生命。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的人,在感情上也有许多特殊需要,感情支持是病人康复的有效动力。病人有和医生同样的尊严与权利,医生往往扮演权威和决定者角色,这使病人无法与医生进行平等的交往,病人的尊严和权利也就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只有与病人成为朋友,进行平等交往,建立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的平等关系,才能充分尊重病人的尊严和权利。

病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而在传统观念中病人往往扮演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可盲目遵从医生往往会降低治疗效果、效率和效益。其实,病人自己有很大的康复潜力,只有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调动病人自己的康复潜力。因此,医生的应当通过教育、咨询和帮助,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病人成为能有效解决自身问题的人。

每个病人都有个体化倾向,每个病人的问题都是不同的,因为每一个病人及其所处的环境都不一样,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病人身上就会有不同的反应和意义,因此对每个病人的照顾应当完全是个体化的。

2.理解病人角色病人角色

是指从常态的社会人群中分离出来,处于病患状态中,有求医行为和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当一个人患病之后,他在社会中的身份与角色就开始发生改变,会表现出与这一角色相符合的行为。

3.了解病人就医的全部背景

病人完整的背景包括社会背景、社区背景、家庭背景和个人背景。要全面了解这些背景资料,绝不可能在一次就诊中完成,需要在连续性服务中不断积累;要与病人建立朋友关系,以便不断深入、全面地去了解有关背景。

4.了解病人对医生的期望

病人是带着对医生的期望来就诊的,病人对医疗的满意程度取决于医生满足病人期望的程度,但往往是病人的期望值越高,越容易产生不满。

5.了解病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越是低级的需要往往越强烈,而高级需要一旦形成又可以压倒其他低级需要。

6.医生应当了解病人的疾病因果观和健康信念模式

疾病因果观是指病人对自身疾病的因果看法,是病人解释自身健康问题的理论依据,它受个人文化、个性、家庭、宗教和社会背景等因素影响。就诊时病人常根据自己的疾病因果观来叙述病史,常强调支持自己的疾病因果观的线索,而忽视其他线索。健康信念模式是人们对自身健康的价值观念,反映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心程度。健康信念模式影响着人们对医嘱的依从性,影响病人与医生的合作程度,同时也影响病人对疾患的焦虑程度和反应方式。

竭尽全力,为病人服务

我们常听有些身边的人慨叹:“哎,这太难了,不可能完成”,“我都三十多岁了,事业还是一无所成”……

在我们看来,没有成功恐怕是人生最大的遗憾与折磨了。但是,很多人的不成功却是因为自己没有竭尽全力,从而导致疏懒怠惰,最终造成的,更有的人一味地强调事情本身的难度,而没有坚持到底。

稻盛和夫曾说:“全身心投入工作就会产生创意。”他认为,面对工作,我们要选择的态度是聚精会神,全身心地投入。只要进入了拼命努力的状态,你就会积极思考改进工作、提高效率的方法,这样我们的每一天都会充满创意。

面对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我们要做的不是惧怕,不是失去信心,而是迎难而上,竭尽全力,全力以赴为病人,直到病人脱离危险,恢复健康。

一天下午,已到下班的时间了,某医院内科病房突然传来了“3床病人呼吸骤停”的呼救声,医生护士连忙穿上刚刚脱下的白大褂,快步奔向病房。

病人是一名36岁、体重200余斤的肥胖患者,入院只才2天,入院时经检查患有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肺部感染和其他疾病,病情危重,经一系列治疗后症状已有所控制。此时病人突然发生呼吸停止,这令医护人员始料未及。

经检查,病人神志不清,口唇发绀,血压测不出,病人命悬一线。全科医生护士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抢救,鼻导管氧气高流量吸入、吸痰、打开两路静脉通路、呼吸兴奋剂静脉推注、上心电监护……

护士长带领护士们娴熟、有条不紊地执行着医嘱。麻醉科紧急会诊,予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医院领导闻讯赶来,组织相关科室的医生一起投入了抢救。经过全院医护人员近一个小时的全力抢救,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逐渐上升,意识有所恢复,血压、心率逐渐恢复正常,医护人员终于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在以后的治疗护理中,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护理人员更是夜以继日的守护在病人的床前,观察病情变化,记录生命体征和24小时进出量,为治疗方案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认真地做好每一项护理操作。经过医护人员全力以赴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病情日趋稳定。病人家属身临其境,目睹了这一场紧张的抢救场面,对医务人员感激不尽。

当我们能够尽自己的努力去追求结果时,我们所得到的收获可能就是很多。相反,看起来也在做事,可是不停在找着借口敷衍事情,就很难获得太多。这就是结果意识所造成的差距。

“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全力以赴。”罗素·康威尔说,“成功的秘诀无他,不过是凡事都自我要求达到极致的表现而已。”成功的人绝对不会以做完为目标,他们不管做什么事情,只会全力以赴,坚持到底。

作为医院工作者,我们应该以优秀人士为目标,重新审视自己。先不看自己的作为,而是从内心去了解自己是否为了工作做到了竭尽全力,这是服务到位基本的表现之一。如果没有,可以从这几个层次提升自己全力以赴的思维和执行力:

1.把自己当成病人

一般来讲,如果我们医务人员自己生了病,自己肯定是属于全力以赴的,员工大多属于尽力而为!正是因为员工心理跟病人的心理状态不一样,所以执行起来就打了折扣。员工为了一个“目的”而工作,无论目的是什么,都需要用全力以赴来促使自己达成“目的”。不妨让自己成为生病的人,以此提高执行力。

2.以领导和优秀员工为榜样

领导和优秀员工总在全力以赴中实现了他们的职场目标,可以学习他们的职业精神、职业态度,再将这种思维运用到执行中。

3.提高自我要求,凡事追求完美

中国有句老话:置之死地而后生。当个体面临生存危机时,往往能够调动出基因中所有的求生本能。在对自己说“我已尽力而为了”之前,再一次审查自己,是否已经充分调动了自身潜能,做到了尽善尽美。

最后一分钟,做好60秒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做得一手好活计的木匠走,再三挽留,但木匠决心已下,不为所动。老板只得答应,同时问他是否可以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答应了。

在盖房过程中,大家都看出来,老木匠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了。他草草地用了劣质的技术和材料,很快就把房子盖好了。

落成时,老板来了,顺便检视一下房子,然后把大门的钥匙交给老木匠,并对他说:“你为公司工作了大半辈子,为了表达公司对你的感激,我决定把这幢房子作为礼物送给你!”老木匠愣住了!他的后悔与羞愧大家也都看得出来。他这一生盖了多少好房子,最后却为自己建了这样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

也许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是这样的一位“老木匠”,但实际上在工作中,像这位老木匠一样,坚持了很久,却在最后关头放松大意的人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