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百年美联储
3182800000010

第10章 从未倒下:美联储的金融危机史(9)

对于很多人而言,19世纪金本位的建立是一个冗长而乏味的过程,但同时也难以回避。

当德国确立金本位制后,拉丁货币联盟因金银比价的变动所带来的巨大的压力而宣告解散,自此金本位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从它的诞生到它的结束,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为那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时代,各种战争、各种革命以及各种经济问题不断涌现,世界各地都在爆发火山,那是个不能忘却的时代。

以正常的逻辑来看,一种货币制度的建立应当是由于这种货币天然地具有某种优势,而这种优势会对经济形势起到某种良性的影响,但这种逻辑在金本位制的问题上是不成立的,这是一个十分荒谬的事实。

首先必须清楚的是,英国制定并施行金本位制的行动并非是英国政府本身的意愿。由于在实施金本位制后英国经济逐渐趋于稳定,利物浦第二勋爵及英国政府在后来便将这一切视为是自己的功劳。而在此之前,也就是牛顿、洛克与朗兹在铸币问题上展开大争论之后,英国实际上已经渐渐地走向了金本位的流通状态。到了1816年,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英国政府有了充分的条件正式确立金本位制度,但引导英国走向金本位制的最终力量依然是金银比价的问题。在这个过程里,利物浦第二勋爵固然起到了一些作用,但几乎可以被忽视掉,他是一个在货币改革问题上徒有热情的人,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逻辑分析,他有着渴望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留名史册的意愿和冲动。

当普法战争结束之后,各国开始商议建立一个新的货币联盟。这些国家看到英国施行了金本位制后经济情势稳定,便认为金本位是好的,所谓的国际金本位体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出来的。如同拉丁货币联盟那样,国际金本位联盟的成员国都是自愿加入该体系下的,并在入伙的时候承诺遵守相关协定。

事实上在拉丁货币联盟成立之前,欧洲已经相继出现过一些大大小小的货币联盟,但在应对货币紊乱的问题上并未起到太大作用,直到国际金本位体系建立之后,西方国家终于成功地建立了一套利用货币来维护国际贸易稳定的机制,这一实验过程似乎异常艰辛。

在国际金本位体系建立之初,曾一度饱受赞誉,因为它使各成员国之间在贸易与金融上有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局面,如果用更加准确的词语去表述,则是一种均衡。因为在国际金本位体系下,最重要的核心元素并非黄金本身,而是调节机制,也就是所谓的“黄金输入点”a与“黄金输出点”b。很难定义这种调节机制是人为创造的还是天然形成的,也可能是两种因素的混合体,总之它拥有一种制造均衡的力量。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国际金本位的游戏规则下,每一个施行金本位制的国家都必须给予身处自己国家里的任何人(包括外国人、旅行者等在内的任何人)进口与出口黄金的自由,同时亦规定任何人都有将非黄金的通货兑换为黄金的自由。其次,国际金本位体系下的均衡需要从a黄金输入点,指汇率波动的最低界限是铸币平价减运金费用,即黄金输入点。汇率总是以铸币平价为中心,在这个下限波动。

b黄金输出点,指汇率波动的最高界限是铸币平价加运金费用,即黄金输出点。汇率总是以金平价为中心,在这个线下波动黄金输出点与黄金输入点概念相应,是黄金输送点的上下限。

两个角度作出解释,一是贸易角度,一是汇率角度;假使A国贸易出现逆差,会由于A国外汇在国际贸易市场被大量使用,导致国内出现通货紧缩,这时商品价格下跌,当下跌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导致出口的增长,随之而来的是货币回流;假使A国汇率出现上涨(以间接标价法为标准),则持他国货币者在与A国发生贸易时在支付上会出现亏损,此时,在一笔交易中,当持他国货币者需要支付的货币数量(按面额计算)加上汇率亏损额的总和超过了可以用来支付这笔交易的黄金折算后与运费相加的总和,那么买方在这笔交易中会自然地选择以黄金作为支付工具,这样一来,如果将A国的货币兑换成他国金币,再将金币融化成黄金去兑换A国货币,那么就能从中渔利,这样一来A国的汇率在各种压力下会自然下降,直到下降水平恢复到投机商无利可图为止。

这便是国际金本位体系下对于国际收支平衡、黄金输送点与汇率的调节机制,亦可以描述为自然的均衡。必须承认的是,在一段时期内,这种均衡的确存在,但后来却遭到了破坏,导致国际金本位体系成了短命的小鬼。

由于国际金本位体系真正实现了上述的均衡,尽管在时间上显得十分短暂,但却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造成了一种误会。从二战结束至今,许多人呼吁重新建立金本位体系,但其中不乏有舍本逐末的曲解,因为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金本位,而是均衡。黄金只是在一个相对比较偶然的情况下取代了白银的地位而已,假如白银没有被黄金取代,那么将国际金本位体系换成国际银本位体系并不会出现本质的区别,只要兑换与贸易上的自由被允许,那么均衡就会显现。

后来发生的事情,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那就是一战的爆发。在一战爆发前,国际金本位体系已经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战争则彻底摧毁了这一体系的均衡。相信任何人都可以理解,如果要维持国际金本位体系的均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总是有成员国出于各种利益因素而不遵守协议,与维持均衡相比,打破均衡则是非常容易做到的,黄金产量的变化、使用量的变化以及其他人为的因素都可以轻松破坏整个体系的运转。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就曾在文章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如果世界上的所有商业国家都开始接受某项协议的约束,让其铸币厂以任何合理的兑换率自由铸造金币和银币,那么,只要该协议继续生效,它就会将各国金银的价值统一到该兑换率上来,但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形势的变化使得相对成本大大偏离其相对水平,那么这样的协议将不会维持很长的时间——这正如人性的变化。”

历史之玄妙在于人们难以预见未来的事情。一战的爆发摧毁了黄金,但却使另一个体系有了高速发展的空间,从经济与个人的关系角度讲,这一体系在今天已经绑架了我们所有人,那就是银行。

图克是早期银行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只要硬币是完美无缺的,而且纸币可以永远地兑换为金币,那么硬币和纸币混合流通的益处就能充分地实现,而唯一需要防备的灾难,只是出现银行倒闭。”事实正如图克所言的那样,在一战爆发前的一段时期里,金币与银行券以及纸币(部分国家)一起流通,因此在市面上真正流通的金币渐渐变少,其中大部分流入了银行的腰包。

当一战结束之后,各国对经济复苏产生了极大的焦虑,因为战争是一项烧钱运动,并且是一项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没有丝毫益处的运动,战后的焦虑与困惑令许多国家不免开始怀念战前的国际金本位体系,怀念那种均衡机制所带来的稳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来促进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其主要内容反映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上,主要内容包括: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黄金和美元并重的国际储备体系、可调整的钉住美元汇率制度、短期融资机制、取消外汇管制以及所谓的稀缺货币a条款。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霸主地位为基础的,其自身存在着难以持续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两难”。

按照特里芬的说法,如果美元与黄金要保持固定官价,其他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机制,美国的经常账户就必须保持顺差或维持平衡,否则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就会丧失。同时,为了维持全球经济与贸易的扩张,把美元输送到世界各地,满足世界对美元的需求,美国的经常账户又必须是逆差。

这种两难困境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不可持续的。

从1918年至1940年,即一战后至二战前,这个时期美元逐渐超过英镑的信誉和影响,美英两国展开对国际货币体系主导权争夺。

一战后,英美两国实力此消彼长。1913年,英国持有世界货币黄金的9%,到1925年下降到7%;而同期北美的份额从25%上升到45%。

战争期间各国为筹集军费纷纷停止了本国货币与黄金的自由兑换,国际金本位制度名存实亡。

战争结束后,美国由于本土远离战场,经济未遭破坏,因而率先恢复战前实行的金币本位制,显示了美国具有保持美元稳定的强大实力。

而英国由于经济受到战争打击,无力恢复金币本位制,英镑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主导地位已经动摇。当然,英国并不甘心失去世界货币核心国家的地位,经过国内激烈辩论,英国决定从1926年1月1日起恢复金本位制,1英镑的平价仍然等于战前的4.8665美元。

a如果一国国际收支持续大量顺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以宣布该国货币为“稀缺货币”。

此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按逆差国的需要实行限额分配,其他成员国可以对“稀缺货币”实行临时性的兑换限制。

但由于英国经济实力已经是今不如昔,英镑的实际价值与名义平价有很大差距,导致英国经济恢复缓慢,国际竞争力下降,引发了贸易逆差和资本外流,英国的黄金储备频频告急。1931年9月21日,英国被迫宣布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立即下跌,并于1932年跌到了3.4570美元的最低点,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受到很大削弱,自此美元开始成为全球货币市场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