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从童年看财商
3198000000006

第6章 刘晏

宋代王应麟在他的《三字经》里写到:“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己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将其树为当时青年才俊学习的榜样。

天资聪颖 才华横溢

刘晏七岁的时候来到长安。京师的文武百官都听说秘书省来了个神童,纷纷前来探寻,找他说话,半讨教半测试,刘晏总是随机应答,不卑不亢,一时间名声大噪,号为“神童”。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他为“国瑞”。玄宗也很喜欢他,赐官“太子正字”,带入京城,成为秘书省年龄最小的官。而刘晏呢,他利用在秘书省当差的绝佳时机,饱读诗书,增长知识,为他以后治理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玄宗天宝年间,刘晏成年,出任地方官。他接任了夏县县令(今山西夏县),到任后,探访民情,安抚百姓,尽力扶持农业生产。他从不督促老百姓交纳赋税,然而这种不苛严的做法却收到了苛严做法收不到的效果,老百姓感恩戴德,主动按时交纳赋税。不久,他又参加“贤良方正”的考试,补上了温县县令(今河南温县)。不论在哪里做官,也不论官职大小,刘晏总是廉洁奉公,体恤民情,注意扶持生产,减轻百姓负担,到处都留下了他为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身影。

掌管财政 以廉行事

后来,唐代宗又把刘晏调回任京兆尹,兼任户部侍郎,管理盐铁、转运、铸钱、租税等事务,后来又升为御史大夫,全面负责江淮一带的财政事务。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刘晏升为宰相,又兼管户部度支事务,还加关内、河东转运、盐铁等事宜,可以说,朝廷财政大权、经济命脉系于刘晏一身。

刘晏由普通的地方官,拾级而为宰相,所任职务繁多,大多以治理财政经济见长。他理财有一个鲜明的宗旨“理财以爱民为先”,“爱民”就是要给人民一个安定的生活条件,让百姓男耕女织,安居乐业。刘晏长期掌管财政大权,几乎天天都和钱打交道,他自己常说,好像看见钱在地上流动,然而却从不为自己谋取半点利益,始终寓“廉”于理财治政之中,体现了“廉政”。通常官库里有一大笔上交国库后的剩余钱——羡余钱,这笔钱是从来不记入官库钱簿的。以往的官吏都是公开拿走这笔钱,中饱私囊,相沿承袭已成惯例。刘晏却从不取分文,而是将其全部记入账簿,作为朝廷的开销。他总是说:“一丝一粒,关系到自己的名声和气节;一厘一毫,都是百姓的血汗。宽松一分,百姓得到的好处不止一分;私取一文,自己的名声就一文不值了。”有人说,“你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子孙考虑一下吧。”刘晏斩钉截铁地回答:“我身为朝廷官员,而蓄财求利,留给后人不义之财,使他们成为不义之人,遭人唾骂,甚至死于非命,岂不是事与愿违?我把自己的清白名声留给子孙后代,为他们做出表率,他们一定会受益无穷,那样我就没有任何遗恨了。”刘晏对自己俭省、清廉,待人却厚道大方。他把大部分薪俸都用来周济他人。一些不知名的穷书生常常得到他的资助,贫穷的亲友就更不用说了。刘晏办事很讲效率,还不辞辛苦,常年奔波在外,体察民情,做到了为国家鞠躬尽瘁,殚精竭虑。人们盛赞他是“工于谋国而拙于谋生的一代良相”。刘晏真正做到了“敛不及民而用度足”。对于唐代发展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如改革漕运,改革盐政,推行“常平法”,进行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经济情报网。无怪乎人们经常把刘晏与管仲、萧何相提并论。刘晏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王者爱人,不在赐予,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他认为“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赈给。”刘晏救灾为了做到“应民之急”,还在其所辖各州县储粮三百万石,以作备荒之用。刘晏还大胆改革了过去只管收取金钱,不管百姓死活的税收政策,实行安定社会,发展生产,“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这一方针,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