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决定人类历史的100个瞬间
321200000011

第11章 瞬间十: 半壁江山付于一纸书信

汉朝开国,步履维艰,外患刚灭,内乱又生。眼看战乱将起,文帝刘恒运用黄老之道,四两拨千斤,将半壁江山付于一纸书信,化干戈为玉帛,消大战于无形,兵不血刃而使天下太平。汉王朝进入休养生息时期,为汉武盛世、400年江山打下了基础。

刘邦在位十几年就一命呜呼,政权旁落,吕雉乱政。公元前180年吕后死,诸吕作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等宗室大臣共诛诸吕,匡扶刘室,此时,刘邦诸子已被吕后诛杀无几。刘邦的第四子刘恒,被分封在西北边塞的荒漠贫瘠之地为代王,其母亲薄氏,素谙黄老之道,只求清静无为,无欲无争,也因此躲掉了血光之灾。陈平等大臣经过一番权衡,前往边塞迎刘恒为帝,即汉文帝。

刘恒最初即位的时候面临着内忧外患,先皇老臣大权在握,边塞诸郡虎视眈眈,其中南越王赵佗的叛乱更是迫在眉睫。

赵佗原来是秦末被派往南越的一个小吏。秦末,任秦朝岭南龙川县令的中原人赵佗趁秦亡之际,起兵吞并了南海、桂林、象郡,在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6年创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帝”,自立为南越王。公元前181年前后,南越灭安阳国,疆域扩大到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引起了汉高祖的警觉。公元前196年,高祖派陆贾出使南越,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表面称臣,其实依旧是一方之主。吕后乱政之时,赵佗在故乡的兄弟被诛,祖坟被挖,心中十分怨恨。吕后死后,他见汉朝中央主政无人,便自称皇帝,兴兵到湖南长沙的边境,准备北攻。

眼看战乱将起,刘恒想着一切有待安抚,再加上没有足够的兵力去对抗,就想起运用黄老之道了,给赵佗先写封信吧。

于是,信送到。赵佗心不在焉地展开文帝的信,他想:“恐吓我?我手握大军,正想北上攻你呢!”谁知道一看内容,自己大吃了一惊。

在信中,文帝口气谦和,说已调动了赵佗要求撤换的驻守南越边境的两位将军中的一位,并派兵保护赵佗在北方的家属和同宗兄弟,还派人修葺了赵佗的祖坟。

这显然是话中有话,表面看来是一番温语、诚恳的安抚,其实绵里藏针,让赵佗不敢轻举妄动。

文帝接着陈情利害关系,指出战乱的危害,并希望赵佗听从中央指挥,治理好自己的领地。最后一点至关重要:“你看这次给您送信的陆贾,他年纪不小了,在一个闲散的职位上多逍遥,安分享乐,什么时候见过他自寻烦恼呢?”

赵佗看完这句话是一身冷汗。文帝果然厉害,自己原来是小看他了,他说的一点不错。自己动手未必斗得过他。深思之后,赵佗也就以道家的手法回了一封书信,在以低姿态回应了文帝的一番谦辞之后,他将自己身上这件株连九族的叛逆大罪完全推到了已死的吕后身上,一番忠诚的表白之后,表示自己愿意俯首称臣,安享晚年。

就这样两封信,一个信使一去一回把这么大的事儿一锤搞定,真是大国外交的典范。文帝的书信,字字谦和,又字字锋利,作为一封完美的外交辞令,可谓是恩威并施。当然,在写这封信之外,文帝已采取了相应的内政举措和军事部署,各方面都有了妥善的安排,摆好了一个有利的形势,增加了这封信的力量,于是收到预期效果。正所谓“半壁江山一纸书”,为自己的治世化解危机。

于是,文景二帝在无战争的大背景下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汉文帝,在位23年,“扣除烦苛,与民休息”,“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

汉文帝刘恒在做代王的时候,对民间疾苦就有较多的了解,登基后休恤民情,崇尚节俭。他曾想造一座露台,请工匠预算费用,约需百金。汉文帝就说:“这么多钱,是十家中等民户的产业所值,我承继先帝的宫室,经常害怕自己无德行而辱没了先帝的英灵,为什么还要修这座露台呢?”历来封建帝王皆大肆挥霍民财,奢侈浪费,声色犬马,很少有知道“穷万民之财,以供一己之欲,一旦民穷盗起,社稷丘墟,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汉文帝深懂此理,所以花费仅“百金”,就舍弃了建台的想法。这对于一个封建帝王确实不容易,要是跟秦始皇的阿房宫、骊山陵相比,汉文帝的“严格要求自己”都有些过分了。

不过,“半壁江山一纸书”其实是双方力量权衡的必然结果。赵佗借着文帝书信也给自己找了一个收兵称臣的台阶,实际上,在南越境内,赵佗依然是一方之主,汉文帝对此心知肚明。在文帝心中,当务之急不是扫清边境,而是休养生息。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的战乱,全国民穷财尽,人才尽失,此时最重要的,是培养国家的元气,而这件大事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所以刘恒对赵佗在南越的一隅称王,暂不过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