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决定人类历史的100个瞬间
321200000012

第12章 瞬间十一:董仲舒的第三策:儒术独尊

汉武一出,热浪破冰,翻滚风云,独尊儒术,权力集于帝王家,从此汉朝抛弃了黄老无为之术,施行大有为之政,儒运宏昌,儒家从内部穿孔走向掌握政治和话语的权力。

公元前140年10月的一天,年轻天子刘彻单独召见了博士董仲舒。

登基以来,刘彻一直设想着做一番大事业,但眼下也有很多问题要先行解决,特别是政治思想上的诸多问题。汉承秦制,但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使得天下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统一等,却没有制定出一套思想哲学体系,各种流派的思想并存,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混乱。

景帝时,董仲舒就是博士,自幼研习儒家经典,造诣很深,为时人所称道。

董仲舒第一次近距离与年轻的新天子面对面,还让他开诚布公,他心中很高兴。他的声音也就在朝堂上响亮响起。

他说:“儒家讲大一统,这是千古以来帝王都想完成的事,也是天经地义的事。现在各种学术流派并存,各执不同的学说,互相攻击诋毁,即使不攻击,人们也走不到一起,因此使统治者无法完整地统一起来。我认为,现在礼、乐、射、御、书、数之中凡是不属于儒家学说的言论,一律杜绝。尊儒家为圣,这样,那些不统一的思想就会灭息,然后天下便有一致的条例准则,人们的思想与行动就能达到一致。”

董仲舒接下来还畅言时事,纵论古今,广援儒理而不迂腐,句句说到了武帝的心坎上。

武帝即位之初,汉朝历经文景两朝的休养生息,日渐富足,社会经济已经得到恢复和发展,繁荣富裕,国力强盛,武帝需要对内、对外进行霸业扩展。与此同时,地主阶级日益强大,在政治和经济上都需要强制中央集权化。在这种情况下,文景之治时候的清静无为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性情相抵触。而董仲舒提倡的儒家的大—统思想、君臣伦理观念等,不但恰恰满足武帝的胃口,更与汉王朝当时所面临的形势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思想呼啸而出,一跃成为强势,并成为我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

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占统治地位,董仲舒此次的提出功不可没,在汉武帝当政之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只是各种学说中的一种,而且不为官方所看重。作为他向年轻天子建议的“天人三策”之一,他总结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付诸行动积极推行,他还建议设立学校,宣扬儒家文化,使得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

“天人三策”的另外两策归纳概括还有: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等,在政治方面强调集中皇权;而第三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强调实行的专制。非常有意思的是,汉朝的董仲舒和秦朝的李斯同样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但后者以焚书坑儒来统治文化,而董仲舒则以文化来统治文化。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二者流弊皆深,但是董仲舒的明显要“技高一筹”。

但是儒学一开始的时候,发展并不是那么顺畅。信奉黄老无为之术,并由此尝到甜头的窦太后对儒学在汉朝的流行施加了很大的阻力。最初时,武帝任命倾向儒学的魏其侯窦婴为丞相、武安侯田蚡为太尉,当然田也倾向儒学,二人又各自推荐儒学门生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赵、王二人是诗学大师申培的弟子,一上任,就建议立明堂以朝诸侯,他们事先得到风声说武帝准备大干一番,儒学的昌运已经来了,放开手脚干吧。二人一合计就是以厚礼请他们的老师一起制定明堂礼制。

事实上,并非如此,他们现在还有最大的阻力——窦太后。按照他们的意思,希望汉武帝不用再跟太皇太后打招呼,以便推行儒术。谁知这事情不久就传到了窦太后的耳朵里。窦太后大怒,加上太后周围也有一些不太同意行儒术、好黄老无为的人的帮忙,于是很快赵绾、王臧就以贪污的把柄被人揭发。武帝大怒,但是并未起杀心。在窦太后给武帝施加压力后,武帝将二人下狱,并迫令他们自杀谢罪。因为窦婴、田蚡也心向儒术,所以也都免职反省。赵、王二人的老师申公因年事已高,得以活命,所以又重归故里了。黄老无为在此次博弈中胜出,最根本的是窦太后的缘故啊。后来明堂之事不了了之。

整个武帝建元时期,儒学还是饱受压抑,武帝抱负有点施展不开。直到窦太后亡故,儒学迎来了一片新的天地。田蚡复出为丞相,董仲舒也积极推广儒学起来。

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的落实,先秦时百花齐放、盛放似锦的局面彻底结束,文化开始变得单一,在学术和仕进上,儒家被定为一尊,成为我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延续千年。虽然这样做不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某种程度上扼杀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但在当时以及后来的王朝中都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舆论、稳定国家的作用,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昌盛,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