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决定人类历史的100个瞬间
321200000039

第39章 瞬间三十八: 兵谏蒋介石,惊魂华清池

华清池那掠过蒋介石耳畔的几颗无比惊险的子弹,连同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转折点,一起被刻在历史的石碑上。华清池兵谏,事关两位将军的赤胆雄心,事关一个民族的兴亡。

凌晨4时许,天空开始飘起零星小雪,西安临潼被蒙上一层白色。不过,如此祥和的氛围马上就被枪声破坏了。“砰砰、砰砰、砰砰”,然后有尖叫声,撞墙声,倒地声,越来越近的脚步声。

距离贵妃池十米之遥的五间厅里,蒋介石蒋委员长仓促地出了热乎乎的被窝,在睡衣外边套了一袭古铜色丝棉绸袍,由贴身卫士搀扶着,向大院东北方向的旁门仓皇逃窜。但是旁门上锁,只得凭卫士肩膀之助越墙而出,差一点骨断腰折,不仅闪损了一条腿,还丢失了一只鞋子。蒋介石保命要紧,也顾不得这些多,在卫兵的扶侍之下,一瘸一拐地摸索往山上急行。走了不到百米,蒋介石一不小心,便失足掉进一个荆棘丛生的小山洞中。

疲惫不堪的蒋介石神情恍惚地打量了一下山洞,心里一阵不安。这次自己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呢?

军人太容易就能知道蒋介石刚逃亡出去。东北军二营营长孙铭九率众冲进蒋介石卧室,发现他的假牙、军帽、皮包等都在桌子上没有来得及拿走,而且被窝还是热的,坐车也在原来的位置,便判断他所行未远。追!一声令下,士兵都冲了出去,分头行动。

大部分兵士都向骊山半腰继续搜查,不到百米,就发现有人头晃动,正向山下张望,一枪打过去,那边就有声音了。“不要开枪,我是蒋委员长。”

蒋介石就被扶掖下山,送往西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其背后是两位民族英雄张学良与杨虎城。

1935年10月时候,日本侵华日亟,国民政府一再妥协,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全国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此背景之下,蒋介石为削弱张学良军力,命令张学良围剿红军,但张学良与周恩来在肤施(今陕西延安)会谈,提出联蒋抗日,为中共中央所采纳,与红军达成了停战的协议。

蒋介石不能容忍张学良的这种做法,就偕夫人宋美玲来陕西催促,布置大规模的剿共活动。张学良与西安绥靖主任、第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向蒋介石面谏,遭到蒋拒谏。蒋令张学良、杨虎城立即进攻陕北红军,否则将其所部分别调往福建、安徽。

12月11日晚间,张学良与杨虎城在止园紧急磋商,决定发动对蒋介石的兵谏。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第二天清晨进行兵谏的命令。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东北军到临潼的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十七路军扣留了在西安的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员。西安事变爆发。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通过共产党向斯大林表达了废除蒋介石的意向,但斯大林认为,一旦蒋有什么三长两短,中国会立刻回到以前一盘散沙的局况,不但日本可趁机实现“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目标,连苏联也会因此徒增对日交战的风险。斯大林遂电报中国共产党应想尽一切办法营救蒋介石。与此同时,国民政府中央派系二号人物、亲日的何应钦却积极调动大军,并用飞机轰炸西安,称张学良再不放人便会派兵血洗西安。何应钦其真实目的是借张学良之手杀掉蒋介石,以夺取中央派系的掌权。

十天后,宋子文和宋美龄从南京匆忙赶到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谈判,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参加谈判,并会见了蒋介石。经过两天反反复复的谈判,共产党和国民党达成了六项协议,中心议题就是:“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如此一来,局势更加明晰化。然后,张学良放人,并冒着生命危险亲送蒋回南京,飞机抵达南京后,蒋将张学良软禁。英雄的寂寞和孤独,换来了中国抗日的狂潮。这一静一动之间,历史迅速地滑过;岁月的风尘很难掩盖住抗战成功的喜悦,却深深埋藏了一个将军舍己为国后余生的苦闷。

历史有眼,真正的英雄不会被掩盖。华清池一声枪响,在西安——一个中国人骄傲的地方,两个军人,用自己独特的言行,又一次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走向。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后,在形式上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抗战的胜利。此情此景不禁使我们感叹造物的神奇,但张杨二人的魄力也在这震烁古今的壮举中得以不朽。如果说历史中很多豪杰,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或是归结为一个符号的话,那么在这单调的色彩中,张杨二人绝对可以以他人格的风采成为其中一个独特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