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决定人类历史的100个瞬间
321200000040

第40章 瞬间三十九: 卢沟桥事件,八年抗战的起点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卢沟桥头,铁与血,火与剑,呐喊与激昂。日本不再遮掩,军事侵略节节推进,自此,中国再未妥协,会战抵抗全面打响。7月7日这一天也凝固为某个时代固有的象征。拂去历史的尘埃,依然看到鼓点般急促的行动,看到扣人心弦的动荡和决绝。

1931年9月18日的硝烟还未散尽,时间的车轮一划而过,六年转瞬即逝,历史的重心由九一八事变的柳条湖转向了卢沟桥,时在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郊的卢沟河上,作为古运河的一条支流,它的出名并不仅仅因为“卢沟晓月”的风景,也因为该地在军事上为战略要地。从战国起至明清两代,这里一直是京城与内地之间的咽喉和瓶颈。如今,战争又起,这里依然驻扎要军。

当时驻扎在该地的,是中国陆军第二十九军,原冯玉祥部西北军制下。他们曾在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浴血拼杀,后退入河北、察哈尔,成为冀察地区的主要军事力量。

其时,西安事变已发生近大半年,国共双方在抗战问题上几经谈判,但仍未达成共识。然而相比与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的鸵鸟政策,此时的政策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随着日本侵略的加深,中国国内的民族情绪日益高涨,蒋介石在1936年就已经认为“中日冲突已不可避免,且为时不远了”,并试图与苏联求得同盟,对日政策逐步转为强硬。日本军部的激进派急不可待,“对华用兵”的叫嚣甚嚣尘上,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要求:“首先对南京政权加以一击,解除我背后之威胁,此最为上策。”他们力图找到借口,造成事端。7月以前,日军于卢沟桥附近频频军演,事变的风声已经传得沸沸扬扬。

事端不可回避。7日下午,日军驻丰台第3大队第8中队在中队长清水节郎大尉的指挥下,向永定河东岸的龙王庙进发,部队到达后于东面进行演习。

10点30分左右,清水节郎下令停止演习。这时,演习场上却传来“砰砰”几声枪响,日军随即来到宛平城下,以枪托击门要求进城搜索一名失踪士兵。这就是日后在争论中被赋予了神秘色彩的第一声枪响和神秘失踪的士兵事件。中国守军当然拒绝了日军的无礼要求。日军就迅速围城并开枪示威。驻丰台军部的大队长一木清直少佐得到报告后,立即向北平城内联队上司请求增兵,同时命令该大队主力出动,亲率五百余人和六门大炮向卢沟桥进发。

夜半时分,日本特务机关长松井久太郎打电话给冀察外交委员会,声称:“我们陆军一中队在卢沟桥演习时,听见宛平城发出枪声,我们的演习部队一时纷乱,结果失踪士兵一名,现要进入宛平城搜索失踪士兵。如果不许搜索,我们就强行进入。”

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北平市长的秦德纯回答说:“日军演习未经许可,士兵下落不明本当局不负责任。”同时指示宛平县长王冷斋查明真相。王调查后报告,枪声起于宛平城东北方,该处无中国驻军,而宛平城内守军子弹不少一颗。城内无日军踪迹。

凌晨2时,双方谈判,松井极为勉强地承认失踪的士兵已找到,但要求调查失踪原因,坚持进城搜查。王认为对此事调查其最为合适,日方无权进入宛平。最后双方商定,决定派双方调查人员分乘两车前往宛平城调查。调查都是借口,日本的军队早就部署进攻,中国守军被迫还击。晚上6时,日军开始猛烈轰击宛平城,九辆坦克冲击阵地,宛平城内一片废墟,城墙炸出了豁口。中国守军以步枪、手榴弹回击。历经三小时,日军仍未攻下宛平城。史称“七七事变”。

日军挑起事端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

南京政府方面也积极响应,蒋介石指示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坚持到底,处处固守,处处严防,毫无退让余地”,同时调程潜部向黄河以北移动。这一次,蒋介石明显感到日本的意图是要全面吞并中国,这是自己无法忍受的。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著名的讲话,号召:“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全国舆论一片赞扬拥戴,战争已不可免。

7月30日,北平失陷。中国人人抗战,残酷而伟大的抗日战争拉开了序幕。

自此之后,中国陷入了长达八年的战争与浩劫之中,铁与血,火与剑,呐喊与激昂,自此,日本不再遮掩,军事侵略节节推进,自此,中国再未妥协,会战抵抗全面打响。就这样,7月7日这一天也凝固为某个时代固有的象征。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依然看到鲜活的历史,看到鼓点般急促的行动,看到扣人心弦的动荡和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