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高廷瑶和他的后裔们
3225200000002

第2章 一代廉吏高廷瑶(2)

高通判把那人召进府里来,然后对他说:“你错了!如果这钱真是你在路上拾到的,为什么不去寻找失主的姓名和住址,当面交还失主呢?说不定失主还说你拾金不昧,钦佩你的德行,酬劳你的辛苦。如果不是在路上拾到的,而我立即将这些钱收缴人官府,这是侵人的财物,这样做,你我都不道德,与盗贼又有什么区别?于是,扔下他的呈状和钱券,将他轰出府门外。

第三件是:又有一天,衙役二十余人联名揭发狱卒某人,罪名是这位狱卒为他儿子捐钱进学校。诉状上说:“这位狱卒还在当差时,就经常雇请帮工,后来又贩运粮食,往来于苏州一带;三十多年,积累资产二三十万;合肥县城里那幢高门厚墙的大院,就是他的家。”

仆人也对高通判耳语说:“主人正迎娶家眷,像这种事,即使敲他千两、万两,也没有关系。”高通判笑着点头,立即召此人进来亲自察看。那人进来一壶,高通判一看,原来是一位年已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两个中年人扶着这位老人伏地磕头,老人战战兢兢,害怕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高通判问道:“你是狱卒吗?”老人回答说:“小人是兵差,不是狱卒。”

高通判又问:“可是,狱卒名册上为什么会有你的名字呢?”

老人回答说:“从前,小人投役的时候,登记的人误将小人的名字写人了狱卒名册上。同时,当时有个狱卒与小人同名同姓,登记的人就将错就错了。可是我的名字确实在兵差名册上。册子还在,大人可以查对。”

高通判再问:“搀扶你的是什么人?”老人回答说:“他们是我的两个儿子。”

高通判问:“他们都进过学校吗?”老人局促不安地看着左边一个儿子说:“这是小人长子,在家里照料我的起居,操持家务。”

又看着右边一个儿子说:“这是小人次子,因过继给堂兄某人,后来在县学读书的国子生。而今兄嫂已死,他无依无靠,又回来与小人居住。”

高通判便问老人的次子:“你父亲是啥职业?”对方回答说:“经商又问:“死了几年?(对方回答说:“三年。”

高通判问:“可是,你为啥不戴儒巾?”对方回答说:“不敢。”高通判再问:“为什么不敢戴?”老人的次子回答说:“长官在上,而且又是和父亲在一起,所以不敢。”

高通判很欣赏这位年轻人,他很守规矩,懂礼貌。经过核对名册,发现果然与老人陈述的一致。

于是,高通判告诉老人:“这是你家好儿子。百姓当兵,子孙考试人学,按例不该禁止。何况他已经出继他人,其父并不是差役。今天,我一并注销你的役册姓名,归还你的儿子,好好培养吧。”

又对老人的次子说:“还你兄长,你们兄弟二人,要好好孝敬父亲。”

三人感激万分,诺诺连声,拜谢而去。

当时,庐州知府是福州的张曲园先生,合肥县令是阳湖的左杏庄先生,左杏庄后来官至湖北巡抚。

左杏庄先生听说高通判这么处理这件事后,对知府张曲园先生说:“高别驾做事,出人预料,有见识,有操守,不是等闲之辈啊!”

当天,知府张曲园先生和县令左杏庄先生二人便拜访了高通判。

交往中,互相之间礼貌有加。后来,高通判和左杏庄先生还成了好朋友。

到了第七天,高通判奉命押送官银赶赴湖北。

从此,高通判便离开了庐州。

(4)为民请命豁免宿州租税

宿州位于安徽省最北部,与苏、鲁、豫3省11个市县接壤是淮海经济协作区的核心城市之一,也是安徽省距离出海最近的城市。宿州为“舟车会聚,九州岛岛通衢之地”,“扼汴控淮,当南北冲要”,“跨汴阻淮,信江北一要地”,是著名的“中国酥梨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书法艺术之乡”、“中国马戏之乡”、“中国民间艺术(钟馗画)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泗州戏之乡”。

然而,清朝嘉庆年间的安徽宿州,由于连年战乱。当地百姓为了躲避战乱之苦,被迫离乡背井,大片的田地无人耕种。加之旱灾、涝灾、虫灾等各种自然灾害,百姓民不聊生。

嘉庆七年(1802年)十二月二日,半夜,宿州教匪王潮名攻占州城,杀害官民,焚烧抢劫,死亡无数。巡抚亲往剿寇。

这时,正好高通判护送饱银从湖归来。于是,巡抚命他同去剿寇。

十二月初十日,高通判到达宿州,官兵已于前两天剿灭匪寇,收复了城池。

巡抚将剿匪及获胜情况报告朝廷,救命高通判代为主持宿州政务,处理善后事宜。

巡抚又指示高通判:“宿州今年应交钱粮四万多,赶快征收。”

高通判说:“缴纳皇粮国税,天经地义,事关国家财政,这事确实不可随便减免。只是,今年因年成不好,宿州歉收。近来又遭兵荒马乱,野无青草。现在即使逐渐将百姓招回,但百姓连住处都没有,赈济救灾还不及,怎么忍心去向他们征派钱粮?我的建议是,请求朝廷减免或缓征,让百姓喘一口气。”

巡抚开始还犹豫不决。高通判尽力向巡抚说清楚利害关系。巡抚才明白高通判的良苦用心。

当天,就草拟奏章,奏请朝廷免除宿州租税。后来,朝廷果然同意了豁免宿州租税的请求。

(5)宿州赈灾实心实政

当宿州发生骚乱时,总督、巡抚、提督众大人都来了,新任布政使阿先生带领江右温中丞也由京师赶到。

送往迎来,差役之烦,这时最为突出。

巡抚因宿州是交通枢纽之地,且又遭兵荒马乱,在各军凯旋时,便命令艾都尉挑选精兵百人留守。

高通判也招募壮丁二百人,分区巡逻,以联声势。

当时官府、民房烧毁将尽,只有书院完好无损。他便住在书院里,朝夕筹办善后事宜。经多方努力,四方百姓才慢慢回来,但只有七百余户。

高通判为他们调运粮食,以解决吃饭问题;发给他们芦席做窝棚,解决他们住宿的地方,借给他们建房材料。贫穷之家,以工代赈。

他每天带领地方官吏,清查户口,分极贫、次贫,拯恤救济。善后工作办完,总共用去白银五千余两。命属员如实造册上报。

造册的吏员问:“按实际数额上报吗?”

有一位幕僚宗先生说:“像这么大的赈恤工程,即使报它四五万两,也不算多。”

高通判听了这位幕僚宗先生的话后,严肃地说:“这是什么时候?社会满目疮痍,农村哀鸿遍野,就是实心实政,按实情上报,犹恐不济,怎忍心将支出之数,反十倍于赈济百姓之数上报?这样做,下对不起黎民百姓,上怎么对得起国家朝廷呢?”

于是,决定按实际赈灾支出上报。

后来,高通判处理完宿州赈济善后事宜,离任回到省城,阿布政使对他说:“宿州之事,我以为支出经费必然庞大,结果五千多两银子就解决了,这是什么缘故呢?”

高通判便将他的做法,向阿布政使一一作了汇报。

阿布政使听后喜形于色地说:“如此做官,会步步高升,要继续努力啊。”

高通判还在宿县代理州官时,由于兵灾,科举考试的档案,大半无存。前刺史校定的文武童生甲、乙卷册的底稿,已被兵毁。他就规定时间,组织重新考试。

考试结果出来以后,仍是从前的第一名为榜首。

由于他秉公办事,其余考生都心悦诚服。

(6)临事镇静身先士卒

嘉庆八年(1803年)正月初三日,太阳快要落山了,忽然有人大喊:“东门教匪来了!”

老百姓们被吓得扶老携幼,纷纷逃避。

高通判登上城墙观察,火光明灭之中,嚎哭之声不绝。

他立即派兵登上宿州城中的高地展开防御,并且对城内的民众说:“这一定是谣言,你们不要惊慌。惊慌乱跑,会自讨苦吃,况且我已经有了防备,你们各自回家,出事有我负责。”

老百姓们听了,都逐渐散去,各自回家休息。

凌晨四更,他也回书院安寝。

后来,巡逻逮到一人,此人酩酊大醉。

一经审问,才知道昨夜大喊“教匪来了”的人,就是这个醉汉。于是,立目将这位酒徒绳之以法,大家都佩服高通判临事镇静。

宿州城墙因年久失修,断裂三十七处,每处各派五个士兵防守。

高通判和艾都尉连夜亲自巡察,每天晚上都要巡到四更才结束。

因想到前刺使于睡梦中被贼杀害的事,血的教训历历在目,他便与艾都尉约定轮班巡逻,半夜三更时交班。

如果他先巡察,艾都尉就在下一班;艾都尉先巡察,他就轮到下班。

这样轮换巡防,既可省力,责任也很明确。

艾都尉问高通判:“初三晚上,人们都人心惶惶,你怎么能够熟睡呀?”

他回答说:“这不过是对事情分析判断正确罢了。”

高通判还给艾都尉讲了汉代周亚夫平定吴王叛乱的故事。

艾都尉对高通判说:“和你共事,我受益不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