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创新力
323000000011

第11章 思考力:用头脑引爆创新潜能 (2)

但要想创新,思考又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学会独立思考就显得十分重要。当你通过独立思考而采摘到创新胜利之果时,请相信,那份愉悦是什么事情也比不上的。

爱因斯坦12岁时,一次,他的叔叔在纸上画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写了一个公式,然后对他说:“这可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两千多年前就有人会证明了,要不你也试试?”

当时爱因斯坦还不懂得什么叫几何,但他很快就被迷住了,开始利用有限的知识运算、证明。

一连三个星期,爱因斯坦都在对这一问题冥思苦想,但始终没有任何进展。叔叔看不下去了,想教他,但倔强的爱因斯坦却表示,自己一定可以通过思考证明出来。最终他以三角形的相似性成功证明了这一定理。

爱因斯坦第一次体会到了独立思考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让他更加痴迷于思考,也让他受益终身。

16岁那年,他开始思考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果用某种光的接收器,跟在光后面以光速奔跑,那会发生什么呢?这个问题在当时尽管没有找到答案,但它却成为相对论的萌芽。

独立思考是如此美妙,以至于到67岁时,爱因斯坦还在为12岁时对几何问题的启蒙津津乐道。他说:“如果没有那时学会独立解题并体验因此引起的极大快乐,我后来就难以培养好的思维习惯。”

和爱因斯坦一样,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也是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为了让孩子们学到更好的科学知识,与科学界的几位朋友共同制订了一个合作教育计划——把各家的孩子集中到一起,由家长们分别授课。居里夫人的长女伊伦自然也在其中。

一次,物理学家朗之万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实验,并故意说了一个错误的现象。

这引起了小伊伦的疑问,她觉得朗之万叔叔讲的和书上正好相反,于是马上跑去问妈妈,朗之万叔叔是不是搞错了?

居里夫人没有直接回答伊伦,而是鼓励她自己思考:“孩子,你为什么不自己动手做个实验呢?这样你就能找到答案了。”

伊伦抑制不住好奇,立即动手将整个实验操作了一遍,结果她惊讶地发现:自己是对的,而朗之万叔叔错了。

于是她找到朗之万叔叔,详细讲述了自己的实验过程,并大胆地宣称:“朗之万叔叔,您错啦!”

朗之万欣慰地哈哈大笑说:“伊伦你是对的,叔叔确实讲错了。这么多孩子,只有你认真思考了,提出了疑问,并且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来证明,这是最难得的。”

伊伦从小养成的独立思考习惯,为她以后在科学的道路上探索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独立思考就是一双善于发现创新机会的“慧眼”,处处都能发现问题,处处都是创新的机会!

你想提高你的创新力吗?那就从现在开始进行独立思考吧!

创造性思考缔造奇迹

古希腊时,有一个国王颁布了一项奇特的命令,对于即将处死的犯人,要求每人说一句话。如果是真话,将被绞死;如果是假话,将被砍头。

有一次,4个犯人要被处死,国王将众大臣召集在一起,要大臣们看看他这个国王是如何智审犯人的。

第一个犯人被押上来,他恭恭敬敬地说:“我热爱国王。”他以为说了这句话,国王也许一高兴就免了他的死刑,没想到国王说:“胡说八道,你热爱我就不该犯罪了?假话,拉下去砍头。”

第二个犯人被押上来后,诚惶诚恐地说道:“我有罪,我该死。”“说得对,”国王裁决道,“你说的是真话,处以绞刑。”

第三个犯人被押上来,他心想:如果你判断不出我的话是真是假,不就没法处置我了吗?于是他说道:“太阳离我们有70万公里零9米远。”国王一时还真不知如何裁决,但是马上他就生气地说:“这话不能马上验明是真是假,算是假话,拉下去砍头。”

第四位被押了上来,他从容地站在国王面前。

“现在轮到你了。”国王说道,“说一句话,选择你怎么死吧。”

“我将被砍头。”对方说。

这下子,国王真的被难住了。国王在心中思量:“如果他说的‘我将被砍头’是真话,那么我就应该判他绞死;既然他被处以绞刑,那‘我将被砍头’就成了假话;既然‘我将被砍头’是假话,那么他应被砍头,可他被砍头又证明他说的是真话;既然他说的是真话……”

也就是说,国王既不能砍他的头,也不能对他处以绞刑,无奈,他只好放了这位聪明的犯人。

从死亡线上捡回了一条命,这位犯人凭借的就是抓住了问题的漏洞,钻了问题的空子,去除了“非此即彼”的虚假认定。

说真话的要被绞刑,说假话的要被砍头,犯人如果只在真话和假话之间苦苦抉择,那么最终都避免不了一个“死”字,选择也变得毫无意义。四名犯人都为生存的最后一句话进行了思考,但却只有最后一名犯人的思考和回答是创造性的,他为自己刑架下的生命缔造了奇迹。由此可见,创造性思考魅力无穷。

生活中很多人只想念汗水,而轻视思考的力量。奇怪的想法往往让他们很不安。殊不知,往往汗水浇不出机会的花蕊,倒是新颖奇特的思考让机会花开满园。

威尔逊是一个商人,专门经营香烟。他的运气不好,几年来商品乏人问津。困境中他学会了思考,他要在思考中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一天,他在商店门口画了一幅广告:“请不要购买本店生产的烟卷,据估计,这种香烟的尼古丁、焦油含量比其他店的产品高1%。”另用红色大字标明:“有人曾因吸了此烟而死亡。”这一广告因别具一格而引起电视台记者的注意,通过新闻节目,人们便对这一商店很熟悉了。一些人专程从外地来买这种烟,称“买包抽抽,看死不死人”。有些人抽这种烟是想表示一下自己的男子汉气概。结果,这个店的生意从此日渐兴隆,现在已成为拥有5个分厂、14个分店的大企业。

在美国,有一名收藏家名叫诺曼·沃特。他看到收藏家为收购名贵物品而不惜千金,灵机一动:为什么不收藏一些劣画呢?他收购劣画有两个标准:一是名家的“失常之作”;二是价格低于5美元的无名人士的画。没多久,他便收藏了二百多幅劣画。

1974年,他在报纸上登出广告,声称要举办首届劣画大展,目的是让年轻人在比较中学会鉴别,从而发现好画与名画的真正价值。

出乎人们意料,这一画展非常成功。沃特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不可少的话题。观众争先恐后参观,有的甚至从外地赶来。

沃特的成功之处在于他的“劣画大展”独树一帜,十分新鲜,迎合了观众的“逆反心理”。

奇思妙想缔造奇迹,这是创造性思考的神奇之处,假如你敢“异想天开”,你也可以创造奇迹。

问题是创新的导师

有一位母亲吩咐孩子去市集买米。她列了张清单,连同卷好的一叠米袋子交给孩子。

到了米市,孩子看着清单上写着:大米、小米、高粱米、玉米等,于是他按图索骥,一个口袋装一种米。然而到后来,他发现少了一个袋子,无论如何都没法将全部品种买齐全。

于是一回到家,孩子就埋怨母亲:“为什么不先数好袋子?老远的路,难道我还要再跑一趟?”

母亲说:“你不是系鞋带了吗,用鞋带将米少的袋子中间扎紧,上面一层不又可盛东西了吗?”

孩子一下子傻了眼……

出现问题,不要第一时间就想着推卸责任,或是追查寻找责任的当事人。不善于动脑的人,就好像直筒的米袋子,一眼就能望到底。

主动多想想,问题就是创新的契机,当你用一种以前没用过的办法去解决问题时,你就是在创新。

有人玩过这种游戏:

十几个学员平均分为两队,要把放在地上的两串钥匙捡起来,从队首传到队尾。规则是必须按照顺序,并使钥匙接触到每个人的手。

比赛开始并计时。两队的第一反应都是按专家做过的示范:捡起一串,传递完毕,再传另一串,结果都用了15秒左右。

专家提示道:“再想想,时间还可以再缩短。”

其中一队似乎“悟”到了,把两串钥匙拴在一起同时传,这次只用了5秒。

专家说:“时间还可以再减半,你们再好好想想!”

“怎么可能?!”学员们面面相觑,左右四顾,不太相信。

这时,场外突然有一个声音提醒道:“只是要求按顺序从手上经过,不一定非得传啊!”

另一队恍然大悟,他们完全抛开了传递方式,每个人都伸出一只手扣成圆桶状,摞在一起,形成一个通道,让钥匙像自由落体一样从上落下来,既按照顺序,同时也接触了每个人的手,所花时间仅仅是05秒!

培根有一句名言: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传递钥匙的游戏旨在告诉我们,如果把已存在的看成是合理的、可行的,那么在思考某种问题时,很容易沿着原有的旧思路延伸,受到传统模式的严重羁绊而无法突破创新。但当你不断怀疑,不断提问题时,那么你会发现,之前你停留的那个地方远不是终点,带着问题跑下去,你会发现另一个全新的天地。

“再想想,时间还可以短!”这个问题就像一名导师,指引我们不断创新。

著名的数学家希尔伯特也是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人。在1900年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他做了题为《数学的问题》的报告,提出了当时数学领域中的23个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后来被称为“希尔伯特问题”。它们的提出有力地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为此,希尔伯特总结道:“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中止。”

犹太人非常重视知识,但更加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比喻为“背着许多书本的驴子”。他们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而思考则是由一连串的问题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问题是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问题就越多。所以提问使人进步,问题和答案一样重要。犹太人出名的口才与高超的智力与他们注意培养问题意识不无关系。

问题会激发我们的兴趣、情感与灵感。它激发我们去感知与记忆,去观察与实验,去注意与搜索,去思索与想象,去发明与创造。发明家保尔·麦克思德说:“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也正如苏格拉底所言:问题是接生源,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是创新的动力,是创新的导师,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行动方法我们才能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