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创新力
323000000026

第26章 让创新意识深植于头脑 (2)

火车的发明者斯蒂芬逊是一个煤矿工人的儿子,他没有上过学,17岁才进入夜校学习,当他学会写自己名字的时候,高兴得差点跳了起来;和华盛顿、杰弗逊并称为美国“开国三杰”的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只读过两年书;“炸药大王”诺贝尔只上过一年小学;发明大王爱迪生只接受过3个月的正规学校教育;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只读到高中毕业……

就像创新不是专业人士的专利一样,创新同样也不需要高学历,它只需要我们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一个会思考的脑袋和一颗执著的心。

斯蒂芬逊出生于一个工人家庭中,8岁当牧童,14岁跟着父亲在煤矿当锅炉工的助手。当时英国的煤矿已经广泛使用蒸汽机来抽水。为了掌握蒸汽机的构造、原理、作业和维修,没有文化的斯蒂芬逊从17岁开始报名读夜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读起。经过几年的顽强学习,终于摘掉了文盲的帽子。1809年的一天,煤矿一辆运煤车坏了,许多机械师修不好,他修好了,于是被任命为工程师。就在这时,斯蒂芬逊听说有人想把蒸汽机用作陆路交通的动力,制造能行走的蒸汽机车,他对这一设想发生了极大的兴趣。经过几年的努力奋斗,在他33岁那年(1814年),终于发明了一台机车。这台蒸汽机车由于在前进时不断从烟囱里冒出火来,所以人们称它为火车。它能拖得动30多吨货物,但速度很慢,而且样子难看。由于没有装设弹簧,开起来震动得很厉害,因而遭到许多人的讽刺。

但是,斯蒂芬逊并不灰心,继续研究下去,于1825年试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这年9月27日,这辆机车举行试车典礼。拖着12节货车、7节客车,载着90吨货物和450名旅客,以每小时20多公里的速度,行驶了12英里。1929年,斯蒂芬逊建造了更加完善的火车至此,火车,终于得到了西方世界的公认。

斯蒂芬逊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也没有很高的资历,但靠主观的努力终能改变客观的不足。所以,高资历并不是创新的硬指标,与一个人能否创新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黄建富是诸暨市浬浦镇外浦村一个地道农民,但和别的农民不一样,他还是一个附近家喻户晓的“田头发明王”。因为只有初中学历的他拿下了多功能助力器的专利,在此之前他已经是多功能鼓风机、多功能电扇、多功能增氧潜水泵三项专利的所有人。

黄建富的发明梦是从7岁开始做的,他说:“那时看见‘竹蜻蜓’在手心这么一搓就飞到那么高,就总是琢磨为什么它能飞起来。长大以后,我就喜欢捣鼓些机器之类的东西。”

黄建富的妻子周旭红永远都忘不了刚嫁到他家时的情景:“10平方米不到的房间里,堆满了各种机械零件,挤得人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后来我才知道,自己嫁给了一个‘发明家’。”

暑去寒来十几载,黄建富的发明梦不仅没有停下,反而变成了现实。

1999年,黄建富看到农家人灶头上生火难,就发明了一个多功能鼓风机,并凭此获得了第一个专利。2002年他看到村民为鱼塘含氧量低发愁,于是又捣鼓出一个多功能增氧潜水泵。2005年11月,研究了一年多农田打稻机的黄建富,研发了脚踏的脱粒机助力器。2006年年底,黄建富拿到多功能环保节能助力器的专利,这台机器的特点是使用方便、很安全、功效高,发明后很受当地农民的欢迎。他说发明这台机器的初衷是因为看到不少田块缺乏用电条件,而且电线碰上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使用柴油打稻机的话,得配备价格600多元的柴油机,机器显得十分笨重。

看到附近的农田里到处都在使用自己的发明,黄建富感到由衷的高兴:“我是个农民,农民和农村最盼什么、最需要什么,我很清楚。”

怀揣着专利证书的黄建富常说,自己的发明都围绕着农村,围绕着节能下工夫。“现在我正在研究一种太阳能电动车,这样大家以后下田开着它又可以带不少东西。”

黄建富是一个只有初中水平的农民,并没有让人羡慕的高学历,但他却在发明创造的路上作出了令不少人望尘莫及的成绩。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听出他之所以能够不断创新的原因:“我是个农民,农民和农村最盼什么、最需要什么,我最清楚。”有目标,有方向,能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应用到眼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上,作出创造性的成绩,这才是最重要最有分量的资历。

资历并不代表一切,资历也不会成为障碍,前提是你能通过工作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或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来弥补你知识上的不足,做到这些,没有耀眼的学历你也可以成为创新天才。

“小人物”也可撬动大地球

说到创新,估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错误的意识:“创新发明,那是发明家、科学家和大人物的事情,和我们这些普通人、小人物没什么关系。”于是,生活中常抱着这种想法的人总是墨守成规、毫无突破,日子过得了无新意。

但实际上,无论是创造发明者还是技术革新者,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成为所谓的“大人物”,他们是从会创新的“小人物”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不要总认为自己是小人物就应是平平凡凡、默默无闻的,你身处平凡的岗位上,但只要积极发挥聪明才智、勇于创新,也可作出不平凡的成绩,影响或改变着我们生活的大世界。

日本人古川久好只是一家公司的普通职员,做一些文书工作,工作很是辛苦,薪水却不高。他总琢磨着想个办法赚大钱。有一天,他看到报纸上有一条介绍美国商店情况的专题报道,其中有一段提到了自动售货机,上面写道:“现在美国各地都大量采用自动售货机来销售商品,这种售货机不需要雇人看守,一天24小时可随时供货,而且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营业,它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可以预料,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新的售货方式必将被广大的商业公司所采用,也会很快被消费者接受,前景非常好。”

古川久好开始在这上面动脑筋。他想:“日本现在还没有人经营这个项目,但将来也必然会迈入一个自动售货的时代。这项生意对于没有什么本钱的人最合适,我应该趁此机会钻一个冷门。至于售货机里的商品,应该把一些新奇的东西填充进去。”

他开始向亲朋好友借钱。他筹到30万日元,这一笔钱对于一个小职员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他以一台15万日元的价格买下20台售货机,设置在酒吧、剧院、车站等一些公共场所,把一些日用百货、饮料、酒类、报纸杂志等放在售货机中,开始了他的新事业。

这一招果然给他带来了财富。古川久好的自动售货机第一个月就为他赚到100多万日元。他继续把每个月赚的钱投资于售货机上,扩大经营的规模。5个月后,古川除了还清借款,还净赚了近2000万日元。

古川久好在公共场所设置自动售货机,为顾客提供了方便,受到了欢迎。一些人看这一行很赚钱,也都跃跃欲试。而这时的古川又有了新的创意。他自己投资成立工厂,研究制造“迷你型自动售货机”。这项新产品外形娇小可爱,不仅实用,而且美化了环境。

古川久好的自动售货机上市后,立即以惊人的速度被抢购。每台机器售价4万日元,机器内的商品大约需要2万日元,有6万日元就可靠它生财,而且几乎没有风险。据统计,生意最好的一个月销售额高达100万日元,平均销售额是每月56万日元。因此,日本各地的商人纷纷向古川久好订购迷你型自动售货机。其中有一个人单独向古川久好购买了120台,大做自动售货机的生意。几年后,这种经营方式在日本的城市里普及开来,古川久好也因制造自动售货机而发了大财。

我们再来看松下电器公司的一个“小人物”通过创新为企业赢利的例子。

他是松下电器公司一个普通的设计员,有一段时间他看到有许多来公司洽谈业务的外地客人,在宾馆里刮胡须时,用热毛巾捂、用肥皂擦、用保险刀一遍遍地刮,不但占用时间长,不便于携带,还常有刮破脸皮的现象。

因此,这位设计员针对这个令男人厌烦却又无法避免的问题,尝试着设计了最初的简易的电动剃须刀。尽管开始时还不那么完善合理,而且成本较大,价格也比较昂贵;但由于这种新产品简单方便,立即风靡市场,以至于供不应求,一时间成为许多男士的至高追求物。仅此一种产品,松下公司的当年收入便提高了13%。

这种“小人物”创新的例子不胜枚举,总结他们的成就,我们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不因为自己身份普通就放弃了“创新”的念头,不因为自己地位平凡就停止创新的脚步,他们相信,“小人物”也可以大有作为。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在多种场合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明白了这点,即使你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只要有创新的意念、有创新的行动,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一个小小的支点就可以撬动大地球。

创新不是高不可攀,而是伸手可及

许多人常常有这样的困惑:

我想创新,却没有机会;

我想创新,却总也找不到路径;

我想创新,但它总是高高在上,很难够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