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创新力
323000000066

第66章 灵感思维:捕捉转瞬即逝的创意火花 (1)

灵感是我们头脑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现象,同时它也是一种人人都能够自觉加以利用的创新思维方法。灵感可以催生科学发现和发明,实现创新。灵感可以由受他物启示而得,也可由梦境顿悟而得,亦可由直觉而得。灵感来去匆匆,稍纵即逝,我们要学会“抓拍”灵感,才能实现灵感创新。

灵感可以催生科学发现和发明

2000多年前,古希腊希洛王请人制造了一顶纯金皇冠,他怀疑制造者掺了白银。但由于皇冠重量与原先国王交给的黄金重量相等,因此拿不出证据,于是便请阿基米得鉴定。

由于皇冠的形状极不规则,阿基米得在接受这个任务后,冥思苦想,不得要领。

有一天,阿基米得躺入澡盆洗澡时,由于澡盆中水加得太满,溢出了一些。

为皇冠问题困扰多日的阿基米得豁然开朗:因为一定重量银的体积比同重量的黄金要大,如果皇冠中掺了白银,那么它排出的水肯定比同重量的黄金多!

想到这里,阿基米得跳出澡盆,赤身裸体向王宫奔去,边跑边喊:“找到了!我找到了……”

于是,科学界又多了个阿基米得定律。

阿基米得找到了什么?那是灵感!

所谓灵感,指的是当人们研究某个问题的时候,并没有像通常那样运用逻辑推理,一步一步地由未知达到已知,而是一步到位,一眼看穿事物现象的本质。至于这个想法是怎样来到的,谁也说不清楚,“反正是一下子想到的”!

灵感是一位不速之客。我们可以在任意时刻有意识地运用其他思维方法,却不能规定自己在哪一天哪一时刻产生灵感。当你翘首企盼时,它杳如黄鹤;在你毫无准备时,它却可能翩然而至。灵感就像在诗句里被苦苦寻找的“伊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很多人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因而成就了很多科学发明。灵感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和发明中的作用是人所皆知的,有关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因此,灵感思维对于科学发现和发明来说,有如火花、催化剂一样,不断地催生一批又一批的发明成果。

下面,我们来看看灵感思维是怎么帮助发明大王诺贝尔发明安全炸药的。

早在诺贝尔之前,意大利一位著名的教授就在1984年发明了制造炸药的原料硝化甘油。但是,因为它的稳定性太差,稍微受到震动就发生爆炸,因此很难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生产当中。

诺贝尔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化学才能,他继续研究液体炸药硝化甘油,希望把它应用在矿山和隧道的施工中。但是硝化甘油爆炸性太强,在试验中多次发生爆炸,他最小的弟弟埃米尔和另外4个人都被炸死了。瑞典政府禁止他重建被炸毁的工厂。他被迫到湖面上一艘驳船上进行试验,以寻求减少硝化甘油因为震动而发生爆炸的方法。

偶然有一天,在他从火车上搬下装有硝化甘油的铁桶时,发现滴落在沙地上的硝化甘油立即被沙子吸收了。他感到很奇怪,于是用脚去踩碾那吸附了硝化甘油的沙子,发现硝化甘油凝固在沙子里,而未见其爆炸。于是,他欣喜若狂地喊:“我找到了!”后来,他继续研究,以硅藻土作吸附剂,使这种混合物得以安全运输。在此基础上,他又发明了改进的黄色炸药和雷管。

灵感可以促使新发现与发明的产生,灵感能让我们创新,因而成为大家欢迎的贵客。但是,它却只喜欢拜访勤奋的主人。

俄国画家列宾说:“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即使是最高的天才,朝朝暮暮地躺在草地上,眼望天空,让微风吹拂……灵感也不会光顾他。”

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也说:“毫无疑问,甚至最伟大的音乐天才,有时也会被缺乏灵感所苦的。它是一个客人,不是一请就到的。在这当中,就必须要工作,一个诚实的艺术家绝不能交叉着手坐在那里……必须抓得很紧,有信心,那么灵感一定会来。”这里说得很清楚,你要获得灵感,就必须勤学苦练,绝对不能坐在那里消极等待。

别以为灵感只属于学识渊博的科学家和艺术家。其实只要努力,普通人也同样能得到它。

我国有一位五年级的小学生方黎,看到普通的篮球架只有一个球篮,而且高度是固定的,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她想设计一种“多用升降篮球架”:一个球架上安装四个篮圈,并且可以升高降低,使更多的同学,包括低年级的同学能够同时练习投篮。在这项发明中,她就是看到妈妈调节落地风扇的高度,突然受到启发,想出了使篮球架随意升降的办法。

灵感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每一个人的头脑中都会产生。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及时地把握住突发的灵感,这除了需要我们有创新的激情与勤奋努力外,还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只有专注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并将它运用到创新之中。

因受启示而突发灵感

很多时候,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其他事物的启示而得到的。这种由于受到别人或某种事件或现象原型的启示,激发创新思维,叫启示型灵感。

一家化学实验室里,一位实验员正在向一个大玻璃水槽里注水,水流很急,不一会儿就灌得差不多了。于是,那位实验员去关水龙头,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水龙头坏了,怎么也关不住。如果再过半分钟,水就会溢出水槽,流到工作台上。水如果浸到工作台上的仪器,便会立即引起爆裂,里面正在起着化学反应的药品,一遇到空气就会突然燃烧,几秒钟之内就能让整个实验室变成一片火海。实验员们面对这一可怕情景,惊恐万分,他们知道谁也不可能从这个实验室里逃出去。那位实验员一边去堵住水嘴,一边绝望地大声叫喊起来。这时,实验室里一片沉寂,死神正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靠近。

就在这时,一名女实验员突然想到这种场景与“司马光砸缸”很是相似,便将手中捣药用的瓷研杵猛地投进玻璃水槽里,“叭”的一声,水槽底部砸开了一个大洞,水直泻而下,实验室一下转危为安。

这种启示往往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得到的。如科研人员从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描绘的“机器岛”原形得到启示,产生了研制潜水艇的设想,并获得成功。

这种启示来得突然,有时候需要我们赶紧付诸行动才能产生灵感,而有时候它就像一个火种,需要我们用“知识”去点燃。

19世纪20年代,英国要在泰晤士河修建世界上第一条水下隧道,但在松软多水的岩层挖隧道很容易塌方。有一次,一位工程师正为此发愁,无意中看见一只小小的昆虫在它外壳的保护下,钻进了坚硬的橡树树身。这一情景,引起了工程师的灵感:可不可以采用小虫子的办法呢?他决定改变传统的先挖掘、再支护的施工办法,而先将一个空心钢柱体(构盾)打入岩层之中,然后再在这构盾下施工。

工程师受小小昆虫的启发,解决了英国水下施工历史上的一个大难题。

如果这个工程师没有关于隧道的足够知识,那么,昆虫的启示再好,对工程师也是不起作用的。所以,要想启示能起作用,必须自己正在进行某项技术或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这正是我们常说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能启示一个人灵感的机会很多,怎样才能抓住它们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轻易放过每一个对你有用的现象。

一位在美国新泽西州卡姆典应用研究实验所的科学家,有一天要到河里去钓鱼。到河畔时,他看见一只青蛙静伏在石头上;这是很平常的现象,但他却像着了魔似的注意看它。他看见小昆虫飞来时,青蛙即伸出长舌巧妙地捕食小虫。

“为什么动作这样敏捷呢?”他心里想。从此以后,他整整两年时间,解剖青蛙的眼睛和脑,研究其筋肉的功能,结果发现青蛙的眼睛和人类的眼睛有很大的差异。

研究所根据他的发现,制造了相当于青蛙视网膜和神经的电子工学仪器,创造了人造青蛙眼睛。

完成的人造青蛙眼睛,重量约几公斤,但美国空军却以20万美元的价格收买了。因为它成为比雷达更能正确地捕捉以16000公里时速飞来的导弹之探测装置的基础。

如果这位工程师放过那只青蛙捕食的现象,那么,他就不可能发明人造青蛙眼睛了。

启示型灵感总会使我们有许多创见,某一事物对我们能够有所启示,是因为我们深刻地理解了它的内涵,掌握了它的规律。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某方面知识时认真思考,深度挖掘它的本质。也许这些知识,对目前的学习和工作没有带来大的改善,但是,也许日后的某一天它会成为某项创造性行为的灵感源泉。

梦境获得顿悟

我们常常做梦,也常常为一些荒诞不经的梦而摇头,并且不屑一顾。但我们并不知道,梦是获得灵感的一种方法,在清醒时我们绞尽脑汁也解决不了的创新难题,往往在梦境中会让我们顿悟。

梦境顿悟是灵感的一种,这种灵感可以从梦中情景获得有益的“答案”,帮助我们创新,推动创造的进程。

宋朝许彦周在《诗话》中曾说:“梦中赋诗,往往有之。”我国古代的许多诗人、文学家都有梦中赋诗、改诗、作文、评句的记载。

在汉朝,传说司马相如要给汉武帝献赋,可是不知献什么好。夜里他梦见一位黄胡须的老者对他说:“可为《大人赋》。”司马相如醒后,真的按梦中所示,献上《大人赋》,结果受到了汉武帝的赏赐。

宋朝诗人陆游,以《记梦》、《梦中作》为题的诗稿,在其全集中多达90余首。其中有一首诗的题目是:《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从这首诗的题目中,我们便可以看出他是如何在梦中吟诗作赋,进行文学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