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你学柔道(学生室内外运动学习手册)
3241400000002

第2章 柔道运动概述(1)

柔道运动的起源

柔道诞生于日本,为日本人民所喜爱。它在日本开展得极其广泛,因此日本素有“柔道之国”的称号。柔道是日本武术中特有的一科,是由柔术演变发展而来的。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日本战国时期到德川时代(公元十五世纪一十六世纪)。一直把柔道称为柔术或体术。现在所用的柔道这个一名词,是由“日本传讲道馆柔道”简化而来的。

柔道的历史非常古老要了解它的起源是件复杂的事。在柔道各流派的着作中。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种传说是:在垂仁天皇时期(公元前29年即位,野见宿弥和当麻蹴速二人进行了一次有名的格斗。他们的格斗是用搏击和角力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此后,一些人吸取了其中角力的技术,发展成为现在的相扑运动;另一些人总结了格斗中搏击方面的经验,发展成为柔术,进而演变成为柔道这种体育运动形式。另一种说法是:柔术起源于我国唐代拳术,是徒手形式的柔法、和法、体术、捕手、小具足、拳法等打、踢、摔、拿竞技项目的总称。到了明朝末年,曾在少林寺学过武术的陈元斌于十七世纪上半叶东渡日本,在江户城南国正寺,传授中国武术,致使柔术在日本广泛开展起来,从此流派也日益繁多。

在柔术的流派中,据记载,最早的流派是天文元年(1532年)六月创始的竹内流派;接着在丰臣末期(约1590年)兴起了荒木流派;德川家光时代(1623年)以后,又出现了梦想流派、制刚流派、吉同流派、直心流派、良移心当流派、天神真杨流派、起倒流派、涉川流派等。

蕴酿时期(939~1466)

日本国从公元939年平将门的反叛开始。再经1056年阿倍赖的叛乱及1086年清原武士的叛乱,一直到1192年镰仓政府成立。在此时期是日本国的封建时期,也是封建武人的政治开始,日本武士道随着封建武人的政治完成,因而开始孕育发达了起来。日本武士道就是在这种以战争为职业的武士社会里、发展出来的特殊实践道德,到了镰仓政府时代,他的实行德目方面,已经有了大体的确定。其德目道德、信仰,都是武士们从实际战争中磨练出来的,并不是很高深理论。其主要的精神德目有;忠孝、武勇、信义、名誉、礼仪、质朴、廉洁等七项。这也是后来柔道的创立所依循的精神所在。根据史学上的记述,此期我国儒家思想已介入日本的社会,基于历史文化的交流作用,不免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力量,因此这些信条基本上几乎与我国儒家思想接近。

柔道运动的精神观念根基,即取自武士道精神优点,所延续过来而加以发展。所以柔道训练非常讲究,修身的生活行为教育,养身重于养术的道德观念,就像礼节的表现,道场坐位的区分,辈份上下秩序的画分等,皆充分表现出秩序、规律、法则、伦理道德,以及生活规律之教育,柔道的演化过程,在蕴酿时期属日本国的封建时期,在封建体度的模式下,其规范、法则较易孕育而生,因此在此期的发展主要是奠定武士道的生活精神。

拓荒时期(1467~1637)

到了公元1467年应仁之乱,日本国从此以后天下大乱,开始进入了所谓“战国时代”,由于战争乱象促使柔术“体”,自然而然随着混乱形成自卫需求,产生了各自为阵各个不一的流派。也因在这种战乱时代,为了要求达到胜利,因此在道德行为是最容易沦丧的环境,此时的武术也就只重于胜利。

此时期的武术称“体术”,后来改称为“柔”,或称“柔术”,这时的柔道虽然尚未定名成立,但已有了柔术之武术,只是尚未较有系统组织代表,从“古事记”的“比力”与“日本书记”中,均记载了野见宿弥以“捔力”杀了当麻蹴速的故事,显示柔术与相扑存在的实情,证明此时已有柔术的存在,柔道是后来才由柔术提升而定名的,而柔术的更早期则称为体术。

关于柔术流派的起源,乃有不同的说法;其一为平安时代受奖励在宫中举行节会的相扑,逐渐形成具有仪式,娱乐性的竞技比赛,进而由江户时代的劝进相扑,发展为近代相扑。其二为自平安朝末期至源平战国时代,各国短兵相接的战事频繁,武士上战场杀敌势必有必备的技术与体力,于是在平时便展开实战性,格斗技术的研究与练习,进而形成有体系的组织,此为柔术流派的形成。

有关各流派最早的记录,首见于1532年(天文元年)竹内中务大夫久盛创始的竹内派,到了德川初期,又出现荒木派、三浦流、梦想派、矶贝流、制刚派、关口新心派、福野流,到幕府末期更萌生涉川派、起倒流、杨心派、扳心派、天神真杨派,诸多流派中,其中三浦流、矶贝流、福野流三派即为陈元斌之门徒。

柔道的拓荒时期,在此期,属日本国的战国时代,因此格斗技自然而然形成各自为阵的局面,各个区域均各自发展创造,造就各流派的产生,柔道的成长演进,也再此一时期由“体术”演进为“柔”。

扎根时期(1638~1877)

公元1638年陈氏(陈元赟)在日本江户(今之东京)麻布“镇国寺”,公开传授中国传统武术(包括中国摔角、擒拿、拳术),日本人称为“柔术”,当时日本的战斗技术受中国武术所影响,因此开始起了全盘的变化,使原本以体术之称的格斗武术,改以“柔术”称之。

陈元赟号既白,浙江杭州人,生于(1587~1672)年,即明万历15年~康熙11年间,原在福建少林寺学艺,擅常少林拳术,亦精通擒拿、摔角等武术,是一位颇有名望的武术家,其人文武双全、能诗亦善书法、又能自制陶器世称元赟烧。陈元赟前往日本前后有三次,他是在第二次公元1638年(明崇祯11年)日本宽和15年,到了日本后于日本麻布“镇国寺”庙中,公开传授中国武术。第三次至日本是公元1659年(清顺治16年、日本万治二年),这是他最后一次离开故国,相传陈氏娶日本少女为妻,其子名为“源太郎”,公元1672年(清康熙11年)六月九日病发,享年八十五岁(体育大辞典)。

陈氏第二次到日本时,他曾授艺给三位日本浪人,即福野七郎右卫门正胜、三浦与次右卫门义正、矶贝次郎左卫门等三人,再由他们三位各自立派,分别传授门徒,演成“三浦流派”、“福野流派”、“矶贝流派”,发展至德川末期,共有五十一个流派,也奠定了柔术发展之基础,柔道的根源即扎根于此时,此亦为中国武术流入日本后扎根之源迄。

此期的柔术发展,由于我国陈元赟的介入,促使日本的“体术”,与中国传统武术(包括中国摔角、擒拿、拳术)起了结合,柔术在日本德川时代,盛行了有二百多年时间。柔道的发展至此时期是武术结合期,也开始有了初步的规范架构,称为扎根时期。

柔道的创始

明治十年(1877丰)三东京帝国大学(现在的东京大学)学生嘉纳治五郎,当时十八岁,他从健体的愿望出发,立志学习柔术。最初在天神真杨流派的福田八之助门下就学,后在同流派的矾正智处学习,随后又在饭久保恒年的起倒流派学习。经过数年努力,业艺达到很高水平。他对夭神真杨流派、起倒流派,以及其它各流派进行深入的研究,不回门户之见,博采众家之长,经过整理改革,使柔术技艺理论和技术趋向完善,并制订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训练方法,取消了具有危险性的动作,确立了以投技、固技、当身技三部分为主的新的柔术体系,从而使传统柔术的面貌一新而改革创造成为现代柔道运动。从此,对柔道成为具有教育性的体育项目开始了科学探讨;并使柔道在培养高尚的意志品质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日本人民出于对柔道的推崇和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非常敬仰嘉纳治五郎先生,把他称为“柔道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