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孙子兵法(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辑)
3246500000006

第6章 作战篇(2)

所以,明智的将帅总是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草的供给问题。因为消耗敌国的1盅粮草,等同于从本国运送20盅,耗费敌国的1石草料,相当于从本国运送20石。

【心得】

古代军队的粮草运输,往往耗资巨大,而且还必须派兵保护粮道,这不仅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分散作战精力。因此,历代的军事家都注重从敌国获取粮食。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助于减轻本国沉重的负担,免除运输的压力,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敌国的实力,并有较高的效益保障。“食敌一盅,当吾二十盅;桤杆一石,当吾二十石”表明了孙子认为“取敌之利”,可以达到“胜敌而愈强”的效果。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为运输问题煞费心机,即使木牛流马,似乎也不能有效地解决运输困难的问题,为此,他不得不采取孙子“食于敌”的以战养战策略。公元231年春2月,诸葛亮五出祁山,他命先头部队出陈仓、过剑阁,狡猾的司马懿料定孔明此举将“割陇西小麦,以资军粮”,于是率军至天水诸郡护粮。司马懿依险坚守要害,蜀军由于缺少军粮,不得不兵退汉中。

四故杀敌者,怒也

【原文】

故杀敌者,怒也(1);取敌之利者,货也(2)。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3),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4),车杂而乘之(5),卒善而养之(6),是谓胜敌而益强(7)。

【注释】

(1)杀敌者,怒也:怒,动词用法,这里指激励士气。意谓军队英勇杀敌,关键在于激励部队的士气。

(2)取敌之利者,货也:利,财物。货,财货,此处指用财货奖赏的意思。句意为若要使军队勇于夺取敌人的财物,就要先依靠财货奖赏。

(3)已上:已,同“以”,“已上”即“以上”。

(4)更其旌旗:更,更换。此句意谓在掳获的敌方车辆上更换上我军的旗帜。

(5)车杂而乘之:杂,掺杂、混合。乘,驾、使用。意谓将缴获的敌方战车和我方车辆掺杂在一起,用于作战。

(6)卒善而养之:卒,俘虏、降卒。意谓善待被俘的敌军士兵,使之为己所用。

(7)是谓胜敌而益强:这就是说在战胜敌人的同时使自己更加强大。

【译文】

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激发士兵同仇敌忾的士气;要想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必须借助物质奖励。所以,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并且换上我军的旗帜,混合编入自己的战车行列。对于敌俘,要善待和保证供给。这就是说愈是战胜敌人,自己也就愈加强大。

【心得】

孙子在此提出了用“怒”和“货”激发士兵在战斗中勇敢作战,缴获敌人物资的手段。高明的将领不仅善于激发部队对敌人的仇恨,使大家同仇敌忾,在战场上勇往直前,而且善于利用敌军物资,奖赏立功者,以激发斗志,提高战斗力。同时,孙子还主张善待俘虏,对他们要“善而养之”,不仅以精神感召来消除他们的思归心理,有效地瓦解敌方的斗志,还可借俘兵来壮大自身力量,达到“胜敌而益强”的效果。

春秋战国时,田单复国就是很好的一例。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王以乐毅为将,率六国联军伐齐,拔城70余座,还攻占了齐国的首都临淄,齐仅剩即墨和莒两城,情势危急。田单故意扬言,齐国士兵最怕割鼻子,挖祖坟。燕国军士中计,便割被俘齐兵的鼻子,掘其先人祖坟。为此,齐国军民个个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决一死战,报仇雪耻。田单见时机成熟,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全部失地。秦末时,刘邦亦用此良计,用重金利诱收买守将,使之为己所用,结果轻取咸阳。唐代李愬善待俘虏来的吴元济的将士,用敌方的力量壮大自己,也使叛乱很快得以平息。

孙子对于“怒”和“货”的论述正反映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企业是通过人来运转的,“办企业就是办人”。在不同的管理模式、激励方式下,人的潜力,特别是一群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因此,要通过何种激励手段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最大潜力成为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大凡成功的企业在这方面都各有独到之处,他们用多种激励措施来刺激企业经营活动的飞速发展。

五兵贵胜,不贵久

【原文】

故兵贵(1)胜,不贵久。

【注释】

(1)贵:重在、贵在。

【译文】

因此,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旷日持久。

【心得】

战争中,时间是胜利的保证,在开篇孙子就旷日持久的战争对国家和民众造成的危害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因此提出进攻作战应该速战速决,宁可“拙速”,不可“巧久”。这种速战速决的作战原则,在现代战争中仍有借鉴意义。速战能使我方拥有初战的锐势和主道战争之优势,从而占据先机,而敌方由于要仓促应战,常常措手不及,这样有利于我方达到作战的目的。

六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原文】

故知兵之将(1),民之司命(2),国家安危之主(3)也。

【注释】

(1)知兵之将:知,认识、了解。指深刻理解用兵之法的优秀将帅。

(2)民之司命:民,泛指一般人民。司命,传说主宰生死之神,此处引申为命运的主宰。

(3)国家安危之主: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者。主,主宰之意。

【译文】

懂得用兵之道的将帅,是人民生死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

【心得】

将帅是一切军事活动的中枢,无论是军队的管理,还是部署作战,将帅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行军打仗是决定国家兴衰存亡最为关键的活动,这关系到人民的生死,以及国家的存亡与否,可见将帅责任之重大。一个优秀的将帅不仅要严格治军,还要周密谋划,以求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而一个不懂用兵之法的将帅将会对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谓“置将不善,一败涂地”,甚至导致国破家亡。因此,在《孙子兵书》中多次提到了任用良将的重要性。

宋朝时,范仲淹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犯境。韩琦主张讨平西夏,范仲淹认为应当注重农桑,减轻徭役,整顿武力装备以加强防范,但不可贸然举兵。韩琦贪功急进,导致水川口之败,损兵折将60万人,阵亡家属哭声振野。范仲淹则积极发展生产、整顿武备、养精蓄锐,被称为“胸中自有10万甲兵,不战而降西夏”,可见知兵之将的确关系重大。

国家社稷应“知人善用”。此刘邦在起兵时,身不过是一个亭长,又没有多高的政治军事才能,但他头脑灵活,善于使用人才,在秦末起义的诸军中,不仅能首先攻下咸阳,最后还消灭了比自己强大得多的项羽,建立了汉朝。

刘邦得胜以后,曾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刘邦问:“我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天下?”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能赏赐功臣,项羽妒贤嫉能,有功不赏。”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抚百姓,供应粮饷,我不如萧何,指挥三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杰,我能恰当使用,所以能取天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所败。”大家认为刘邦说得很有道理。

不知人不善任必然失败。东汉末,袁绍、曹操在官渡对峙时,袁绍的实力比曹操雄厚数倍。文有田丰、沮授等这样很有智谋的人,武有张合、高览这样的虎将,袁绍都不能恰当使用。起兵时,田丰、沮授都认为不合时宜,袁绍不听,却信用审配、郭图等人的错误意见。交战中,曹操粮尽的情报被许攸获取,许攸向袁绍献计袭许昌,袁绍不听,反而疑他是曹操的奸细。许攸一气之下投向曹营,张合、高览也被曹操招降。最后,袁绍兵败身死。

知人善任只是手段,如果倒行逆施,逆历史潮流而动,照样要失败。(此时所被用的能人必然不会太多)。东汉末,董卓进京,文有李儒,颇有头脑,武有吕布,英勇善战,又招览名士蔡邕为官,可以说是很重视人才的。但他倒行逆施,残害朝野百姓,天人共愤,这就给王允在他和吕布之间施行反间计提供了机会,最后终于被杀。所以说,善用人才很重要,但给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