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也是如此,在你往前奔跑时,你不可以对路边的蚂蚁、水边的青蛙太在意,当然毒蛇拦路除外。但如果要先搬掉所有的障碍才行动,那就什么也做不成。如果一个人过于努力想把所有事情都做好,那他就不会把最重要的事做好。
许多人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完全不知道把工作按重要性排队。他们以为每个任务都是一样的重要,只要时间被工作填得满满的,他们就会很高兴。然而懂得安排工作的人却不是这样的,他们通常是按优先顺序开展工作,将要事摆在第一位。
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理查斯·舒瓦普,为自己和公司低效率而十分忧虑,就去找效率专家艾维·李寻求帮助,希望李能卖给他一套思维,告诉他如何在短短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工作。
艾维·李说:“好!我10分钟就可以教你一套至少提高效率为50%的方法。
“把你明天必须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记下来,按重要程度编上号码。最重要的排在首位,以此类推。早上一上班,马上从第一项工作做起,一直做到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对 待第二项工作、第三项工作……直到你下班为止。即使你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才完成了第一项 工作,也没关系。只要它是最重要的工作,就坚持做下去。每一天都要这样做。你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之后,叫你公司的人也这样做。
“这套方法你愿意试多久就试多久,然后给我寄张支票,你认为值多少就给我多少。”
舒瓦普认为这个思维很有用,不久就填了一张25000美元的支票给李。舒瓦普后来坚持使用艾维·李教给他的那套方法,5年后,伯利恒钢铁公司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小钢铁厂一跃成为最大的不需要外援的钢铁生产企业。舒瓦普常对朋友说:“要事第一,与各种所谓高深复杂的办法相比,是我学到的最简单最得益的一种,我和整个班子坚持拣最重要的事情先做。我认为这是我的公司多年来最有价值的一笔投资!”
艾维·李的方法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性,要分清轻重缓急,然后全力以赴地行动,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要事第一”的观念如此重要,但常常为我们所遗忘。我们必须让这个重要的观念成为一种工作习惯,每当开始一项新的工作时,都必须首先让自己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事,什么是我们最应该花大力气去重点做的事。
马蝇效应——让慢马变成快马
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也会精神抖擞,飞快奔跑。
马蝇效应来源于美国前总统林肯的一段有趣的经历:
1860年大选结束后几个星期,有位叫做巴恩的大银行家看见参议员萨蒙·蔡思从林肯的办公室走出来,就对林肯说:“你不要将此人选入你的内阁。”林肯问:“你为什么这样说?”巴恩答:“因为他认为他比你伟大得多。”“哦,”林肯说,“你还知道有谁认为自己比我要伟大的?”“不知道了。”巴恩说,“不过,你为什么这样问?”林肯回答:“因为我要把他们全都收入我的内阁。”
事实证明,这位银行家的话是有根据的,蔡思的确是个狂态十足的家伙。不过,蔡思也的确是个大能人,林肯十分器重他,任命他为财政部长,并尽力与他减少摩擦。蔡思狂热地追求最高领导权,而且嫉妒心极重。他本想入主白宫,却被林肯“挤”了,他不得已而求其次,想当国务卿。林肯却任命了西华德,他只好坐第三把交椅,因而怀恨在心,激愤不已。
后来,搜集了蔡思很多资料的《纽约时报》主编亨利·雷蒙特拜访林肯的时候,特地告诉他蔡思正在狂热地上蹿下跳,谋求总统职位。林肯以他那特有的幽默神情讲道:“雷蒙特,你不是在农村长大的吗?那么你一定知道什么是马蝇了。有一次我和我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个农场犁玉米地,我吆马,他扶犁。这匹马很懒,但有一段时间它却在地里跑得飞快,连我这双长腿都差点跟不上。到了地头,我发现有一只很大的马蝇叮在它身上,于是我就把马蝇打落了。我的兄弟问我为什么要打掉它。我回答说,我不忍心让这匹马那样被咬。我的兄弟说:‘哎呀,正是这家伙才使得马跑起来的嘛!’”然后,林肯意味深长地说:“如果现在有一只叫‘总统欲’的马蝇正叮着蔡思先生,那么只要它能使蔡思的那个部门不停地跑,我就不想去打落它。”
这就是马蝇效应,没有马蝇叮咬,马慢慢腾腾,走走停停;有马蝇叮咬,马不敢怠慢,跑得飞快。马蝇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只有被叮着咬着,他才不敢松懈,才会提高做事效率,努力拼搏,不断进步。
这个小故事对管理者用人同样很有启发。越是有能力的员工越不好管理,因为他们有很强烈的占有欲,或既得利益,或权势,或金钱。如果他们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他们要么会跳槽,要么会捣乱。要想让他们安心、卖力地工作,就一定要有能激励他的东西。这种激励因素不就是那只“马蝇”吗?
“汉堡包王”麦当劳公司为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给勤奋上进的年轻员工提供了不断向上晋升的机会。公司规定,表现出色的年轻员工在进入麦当劳8~14个月后成为一级助理,也就是经理的左膀右臂。在这个阶段之后,那些表现突出的一级助理就会被提升为经理,使他们当管理者的心愿得到实现。
麦当劳为了使优秀人才能早日得到晋升,设立了这样一种机制:无论管理人员多么有才华,工作多么出色,如果他没有预先培养自己的接班人,那么其在公司里的升迁将不被考虑。这一机制保证了麦当劳的管理人才不会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由于这关系到每个人的前途和声誉,所以每个人都会尽一切努力培养接班人,并保证为新来的员工提供成长的机会。这种激励机制正像马蝇一样,使马儿们欢快地奔跑起来了。
人的欲求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比较理想,可能更看重精神上的东西,比如荣誉,尊重;有的人比较功利,可能更看重物质上的东西,比如金钱。针对不同的人,要对症下药,投其所好,用不同的方式去激励他。总之,要让这匹马儿欢快地跑起来。
鲇鱼效应——给自己找个对手
一种动物如果没有对手,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同样,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手,那他就会甘于平庸,养成惰性,最终导致庸碌无为。
据说,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如果鱼仍然活着,卖价就会高出许多,所以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返港。但种种努力都归失败,只有一艘船却总能带着活沙丁鱼回到港内。直到这艘船的船长死后,人们才发现了秘密:鱼槽里放进了一条鲇鱼。原来鲇鱼放进槽里以后,由于环境陌生,自然会四处游动,到处挑起事端。而大量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异己分子”,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流动,这样一来,一条条活蹦乱跳的沙丁鱼就被运回了渔港。
这就是“鲇鱼效应”的由来,“鲇鱼效应”的道理非常简单,无非就是人们通过引入外界的竞争者来激活内部的活力。
在生活和工作中,许多人都把对手视为心腹大患,是异己、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马上除之而后快。其实,能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反而是一种福分、一种造化,因为一个强劲的对手会让你时刻都有危机感,会激发你更加旺盛的精神和斗志。
加拿大有一位享有盛名的长跑教练,由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培养出好几名长跑冠军,所以很多人都向他探询训练秘密。谁也没有想到,他成功的秘密仅在于神奇的陪练,而这个陪练不是人,是几只凶猛的狼。
因为这位教练给队员训练的是长跑,所以他一直要求队员们从家里出发时一定不要借助任何交通工具,必须自己一路跑来,作为每天训练的第一课。有一个队员每天都是最后一个到,而他的家并不是最远的。教练甚至想告诉他改行去干别的,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了。
但是突然有一天,这个队员竟然比其他人早到了20分钟,教练知道他离家的时间,算了一下,他惊奇地发现,这个队员今天的速度几乎可以打破世界纪录。他见到这个队员的时候,这个队员正气喘吁吁地向他的队友们描述着今天的遭遇。
原来,在离家不久经过一段五公里的野地时,他遇到了一只野狼。那野狼在后面拼命地追他,他在前面拼命地跑,最后那只野狼竟被他给甩下了。
教练明白了,今天这个队员超常发挥是因为一只野狼,他有了一个可怕的敌人,这个敌人使他把自己所有的潜能都发挥了出来。
从此,这个教练聘请了一个驯兽师,并找来几只狼,每当训练的时候,便把狼放开。没过多长时间,队员的成绩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敌人的力量会让一个人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创造出惊人的成绩,尤其是当敌人强大到足以威胁你的生命时。敌人就在你的身后,只要你一刻不努力,生命就会有万分的惊险和危难。
羊群效应——标新立异,避免盲从
盲目、散乱而从众是羊群的惯常特性,羊群在一起常会左冲右撞,如一盘散沙般毫无效率可言。任何个人和组织应尽量避免“羊群效应”的发生。
有这样一个幽默故事: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座无虚席,自己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
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石油大亨了。
这时,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
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这就是“羊群效应”。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然后,一只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一哄而上,你争我夺,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远处还有更好的青草。
动物如此,人也不见得更高明。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而不是这个意见本身。人多本身就有说服力,很少有人会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些教条紧紧束缚了我们的行动。
于是,人们就用羊群来比喻没有自己的判断力、经常盲从的普通大众。而这些所谓的“羊群”,做起事情来是没有效率可讲的。
在职场中,盲从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只有敢于标新立异,才会成为企业最受欢迎的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