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秦始皇出巡记
3251300000009

第9章 泰山中阪遭风雨

泰山,古称岱宗、岱山,春秋时称泰山。在今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宽50公里。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市区北,海拔1545米。因地处东部,故称东岳,为中国五岳之首。

《史记》在《封禅书》的开篇就说:“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封”为登坛祭土,报天之功;“禅”为践基,报地之功。孔子考证封禅泰山的古代帝王有72位。西周,封禅泰山成为一种制度,其仪式是“柴望秩于山川”,就是燔柴祭天,望祭山川。泰山两侧的齐、鲁两国的“柴望处”分别在泰山的大津口西北和谢过城东。春秋战国时期,因长期战乱,封禅泰山“其仪阙然湮灭”。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恢复泰山封禅,但是祭祀礼仪却“封藏皆密之,世不得而记”。

《史记》在《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史记》在《封禅书》中再次明确记载说:“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于大树下”。秦始皇“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由此可以看出,秦始皇是从泰山之阳,即山的南面上的泰山,在登山中途,遭遇暴风雨,在大树下避雨。

关于秦始皇下泰山的路线,《史记》的记载出现了矛盾。《秦始皇本纪》记载说:秦始皇“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封禅书》记载说:秦始皇“从阴道下,禅于梁父”。按《封禅书》的说法,秦始皇上泰山是阳上,阴下,即从山南上山,从山北面下山。《秦始皇本纪》虽然没有具体说明下山的路线,但是“下,风雨暴至,休于大树下”的记载,还是指示说秦始皇是从泰山南面下来的,因为“休于大树下”的大树在泰山之阳,即泰山的南面。历代记载的“秦松挺秀”都在泰山之南。出于司马迁一人之手的两篇文章,在秦始皇下泰山的路线上出现两种说法,其中必有一误。较大的可能是《秦始皇本纪》中的“下,风雨暴至”的“下”为后世误刻。泰山后山瓦子岭传说曾有秦的行宫遗址,很可能就是秦始皇从阴道下泰山时驻跸之所。

秦始皇封其躲避雷雨的大树为“五大夫”。五大夫,秦国二十等爵的第九级,税邑三百家,为大夫之尊也。唐朝时误解“五大夫”为五棵松树,在中天门之上的云步桥北植松五株,并在松的西侧建五松亭。后来被雷雨毁掉三棵,万历三十七年(1602)山洪又冲走剩下的两棵。雍正八年(1736)重修泰山时补植五棵,后剩下三棵,1983年又死掉一棵。传说还有一棵不愿接受秦封的独立大夫松,又称处士松,位于朝阳洞附近,现存有石碣。又有传说秦始皇封松之处在今天浙江绍兴五夫村。宝庆元年(1225)《续会稽志》说:“绍兴府上虞县有村五夫,近好事者或异其说曰此秦封松为五大夫之地也。故赋有‘枫挺千丈,松封五夫’之句。”

秦始皇泰山封禅后,“从阴道下,禅于梁父。”梁父,古山名。在今泰安东南。《括地志》记载:“梁父山在兖州县北八十里。”因为《史记》记载“立石”和“刻所立石”分写,特别是“刻所立石”一句写在“禅于梁父”之后,人们以为秦始皇是在泰山上“立石”,然后又在泰山下梁父山时“刻所立石”。实际秦始皇在梁父没有立石,《史记》中“刻所立石”连同后面的“其辞曰”,是下面泰山铭文著录的提示词。

泰山刻石“作制明法”、“诸产得宜,皆有法式”铭文,强调秦朝制定法律制度的功绩,并告诫“后嗣”要把这些法律制度永远奉行下去,不许更改,即铭文所说“顺承勿革”、“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泰山刻石铭文共224字,其中秦始皇铭文146字,秦二世铭文78字。秦始皇铭文每句四言,三句一韵,六句一段,形成六段、十二韵、三十六句的格式。

原文 译文

皇帝临位 秦始皇帝登位

作制明法 创制明确法度

臣下修饬 全国臣民恭谨

廿有六年 始皇二十六年

初并天下 初步统一天下

罔不宾服 天下无不臣服

亲巡远方黎民 亲巡远方边民

登兹泰山 登上此处泰山

周览东极 遍览东方边界

从臣思迹 随从大臣思念

本原事业 推原伟大事业

祗诵功德 恭敬歌颂功德

治道运行 治国之道运行

诸产得宜 各种事业合宜

皆有法式 都有法度规范

大义休明 伟大道义光明

垂于后世 永远垂于后世

顺承勿革 承继不要抛弃

皇帝躬圣 皇帝自身英明

既平天下 既然已平天下

不懈于治 就要不懈治理

夙兴夜寐 早起晚睡辛劳

建设长利 建设长远利益

专隆教诲 专兴经典教诲

训经宣达 宣传教化周到

远近毕理 远近皆得治理

咸承圣志 全都仰承圣意

贵贱分明 贵贱有序分明

男女礼顺 男女顺从礼节

慎遵职事 谨慎遵守职事

昭隔内外 明确内外之分

靡不清净 天下无不清净

施于后嗣 传于后世子孙

化及无穷 教化所及无限

遵奉遗诏 从此尊奉遗诏

永承重戒 永远郑重告戒

秦二世铭文原文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刻石,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译文

皇帝说:“金石镌刻全是始皇帝所建,如今沿用了皇帝名号,而金石镌刻的文字却没有称呼始皇帝,天长日久,好像是后代继位的皇帝做了这些事,不能彰明始皇帝的丰功美德。”丞相臣子李斯、臣子冯去疾、御史大夫臣子德冒死进言:“我们请求在刻石上具实备细刻上这道诏书,这就明白了。我们冒死恳请。”制书批复道:“可以。”

按照《秦篆谱序》记载其格式可知:泰山刻石高为二百六十三点三厘米,合秦尺一百一十四寸。有四个相同的棱面和四个相同的主面。棱面宽六点九三厘米,合秦尺三寸。主面上宽六十九点三厘米,合秦尺三十寸;主面下宽八十三点二厘米,合秦尺三十六寸。铭文分别刻在四个主面的上半部,东面刻六行七十二字,南面刻三行三十六字,西面刻六行五十七字,北面刻六行五十字,余一行“制可曰”三字刻在东北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