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谁“害”了北大学生
325500000018

第18章 北大学生的出国集体无意识 (2)

中国现在的各种人才是越来越多,甚至都快泛滥了。很早的时候甚至缺少本科生,现在连北大清华毕业的本科生都感觉到找工作有很大的压力,于是就去考研。在北大有这么一种说法,到了大四以后,保送免试读研的人过的是猪的生活,整天什么也不用做,只管玩到大四毕业等着研究生入学就好了;而找工作的人过的是狗一样的生活,写简历,去招聘会,在偌大的北京城里为了笔试、面试四处奔波,甚至还要到别的城市去考试,直到拿到了公司的offer,心里才算安定下来,不然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整天惴惴不安;而考研的人的辛苦就不用说了,整天学习,外面的人为了考北大可以在西门外找个极其简陋的屋子住上一年,北大的人想和人家竞争,你就看着办吧,于是就过着猪狗都不如的生活。压力迫使一向有优越感的北大学生选择了继续深造的道路,哪怕有再大的艰难困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北大学生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而出国,到今天想更好发展的北大学生迫于压力不得不出国,我觉得可以从中看出中国的进步,还有北大的悲哀。北大必须要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

作为从蔡元培先生起就主张要深研学问的中国最高学府,北大人为了“镀金”而出国是有问题的。我觉得所有的北大人都应该对自己进行激励,那就是,一旦有机会,作为曾经有幸进入北大学习的幸运者,都应该为这个社会尽可能多地做贡献,而不是“独善其身”地活着。那么,“镀金”去,就是可耻的。这几年的时间,没有用来为社会做些什么,只是为自己的生活提供一个更好的起点,有什么值得赞扬的?事实上,很多这样的人都留在了美国或者是别的什么地方,使北大落得个“外国的人才储备库”的名声。其实,这样的人留在外面不是什么损失,无关轻重。他们也能算是人才?北大是主张精神独立的,在社会不良风气下被压倒了,无论什么时候的北大,他们都不可能受到认可和接受。

当然,还有其他情况,不过显然都没有这两种心态普遍。如果说,我们批评为了“镀金”而出国留学的人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依附于社会的不良风气,出去又不专心于学问,那么还有些人真的是连意识都没有了,他们根本不清楚自己出国是为了什么。北大的学生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现实,他们做事情的时候大多会仔细计算一下成本和收益,所以,两相比较,“镀金”的人就选择了出去。而有些人就是根本没有搜集具体的信息,他们很多人甚至可以用无知来形容,只是来北大的时候就抱着出国的念头,于是就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最后也有可以成功出去的,但是以后的路还是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不是说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做人很踏实,其实他们只是没有个人生规划,最后还是以失败者的面目出现为多,和那些明确要出去“镀金”的人相比,就更加可悲了。

“失败者”掠影

在北大清华,出国申请是比较容易的,这从每年毕业生成功出国的比例就可以看出来,这也是北大清华让别人羡慕的原因。据说北大曾经有一个班级开班会,班长说,这是我们在中国的最后一次班会了,下次我们就要在美国开班会了。一位南京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也喟叹说,北大清华出国的人太多了,所以只怕资本主义的建设还是主要靠他们啊。不管怎么说,这都可以说明北大清华出国人数确实比别的学校高出不少,而且也因为这个很受外校学生的羡慕。如果冷静地分析,一所著名大学受人尊敬的原因之一居然是她可以成为通向国外高校的绿色通道,或者说出国的跳板,其实也真够悲哀的。回到正题,我们更想说的,每年毕业生20%的出国率后面隐藏的也许是30%的申请率,换言之,还有更多的人无法成功地走出国门。他们可以姑且称之为出国群体中的“失败者”吧。

北大97级经院E君,学习成绩很好。大家都知道,在北大的文科院系,甚至全国所有的大学,似乎都有一种倾向,就是男生的学习普遍没有女生用功,结果呢,成绩也自然没有女生优秀,最后保送免试读研究生的时候也大多没有机会。但是这位师兄确实让大家佩服,因为他居然可以在他们班上争到前五名,最后获得了保送免试读研究生的机会。应该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在经济院系,保送读研的比例本来就很小,而且就业的压力很大,大家都拼命想读研究生的情况下,能保送自己院的研究生真的是很理想的出路了。但是,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想出国。长话短说,最后的结果就是他虽然放弃了保送读研究生,但是也没有能够出去。

每年北大都会有很多公司来开校园招聘会,大约在11月会到一个高潮。这个时候,下定决心找工作的毕业生们就会努力地奋斗起来,不会散漫:为了面试笔试,或者仅仅是递交简历,大家都会一大早就起来。其实北大人的就业压力还是很大的,关键在于一个标准问题。虽然到处都在报道,北大的毕业生供求比例是多么悬殊,但是月薪1500的工作会有几个北大人愿意去做呢?于是大家还是要努力找一个好的工作。当然,这个时候,还有忙着要出国的同学,或者要考研的同学,目的是可以找一个工作保底,这样如果失手还有退路。

可惜,这样的想法往往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一是因为这几项事情其实都有很大的工作量,如果不是全身心投入进去,可能什么都得不到;其次就是,用人单位是真心来招聘的,是付出成本的,他当然希望你是一心想工作的。反之,如果你仅仅是想留个后路,人家一是在你身上浪费了成本,同时又错过了把别的同学录用的机会。所以,如果你和招聘的人说,我想出国,那么对不起,你是一定没有机会了。也有的同学,他想出国,可是不说,隐瞒着,但是用人单位也有对付的办法,就是让你尽早签约,那么你要是想出国就准备付违约金吧。所以,最正常的情况就是,申请出国失败的人,考研不幸失败的人,和前一个学期还没有着落的人,在大四下半年的时候,还有一次机会,那个时候还会有一批公司和单位到学校来招聘——但是据过来人说,那时的公司和单位理想的就不多了。

所以,那位可怜的仁兄,现在没有什么好的工作可以做,只好到处游荡。为了出国,他放弃了保送读研究生的机会,原先已经收到了一个不错的外企的录用通知,可是人家让他签约的时候想来想去还是没敢签,当然可能也没有想到就会出不去吧。毕竟,北大的经济院系想出去不是很容易,而理工科出国容易的缘故也不是因为大家有多么的优秀,用一位劳动经济学老师的话来说,那只是因为学起来很辛苦,所以别人不愿意学,就从中国这样的国家引进廉价的劳动力来弥补空白而已。相反,经济法律这些专业,在人家国内就很热门,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也很有社会地位,那么为什么还要你中国人去争抢有限的工作岗位呢?所以,在理工科学生大批大批地涌出国门的同时,文科出国的还只是少数。

也有很多出国就成功的了,譬如另一位97级的牛人,本科毕业后就直接去了剑桥念管理学硕士,现在进了LEK——一家不错的咨询公司。但是这样的幸运儿终究是极少数,更多的人被拒或者被迫换了专业。有一位F君在北大读书的时候是学经济的,后来一心想出国,本科毕业的时候去了美国。但是学不了经济了,于是百般无奈之下只好改成了社会学专业。他的同学,也就是我们的师兄师姐,现在在北京工作,偶尔还会回北大来玩,说起他的时候就忍不住笑,因为F君老是和他们抱怨,说出去以后很苦,新的专业以前没有涉猎过,而美国大学的学位又出奇地难拿,只怕没个四五年是毕业不了了。

出国:值不值得?

如果用笼统的一句话,我们可以说北大的毕业生出国,最直接的目的都是希望人生能够有更好的发展,能够有更加理想的职业之路,对于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可以积累起更多的能量。但是,时过境迁,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上个世纪初时那个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的旧中国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以年均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速度创造了“中国奇迹”,经受住了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经济发展前景让全世界刮目相看。可以说,现在的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好的发展机会,那么,是不是那些想出国的同学都必须要出去才可能获得一样的发展机会呢?

同样,在一百年前的中国,北大的自然科学是几乎没有基础的,如果你想有什么成就,那么到国外去是必不可少的程序。而现在,北大虽然离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还很大,但是在国际上的地位还是在日益提高。2002年5月14日,由校长劳伦斯·萨默斯率领的哈佛大学代表团访问了北京大学,萨默斯校长向数百名北大师生做了题为《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的演讲。萨默斯还回答了演讲现场的北大师生及部分媒体记者的提问,强调了哈佛大学对中国文化历史及科学研究的日益重视。在随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萨默斯校长高度评价了北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见解,他相信,北京大学在未来国际交流合作中将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还表示,哈佛也将会逐步加强对中国的了解,增进与北大的交流与互动。

英国牛津大学校长克林·卢卡斯教授也于2002年7月21日访问了北京大学,并接受了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亲手颁发的北大荣誉博士学位。这是克林·卢卡斯教授继1998年来京参加北大百年校庆后再次访问北大。东京大学校长也在2002年7月访问北大。从2001年5月到2002年7月底,至少有6位世界排名前25位的大学校长访问北大。2002年4月12日,英国剑桥大学校长亚历克·布鲁斯率7位知名教授访问北大,被北大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并把这一天确定为北大的“剑桥大学日”。2002年5月和10月,耶鲁大学校长和莫斯科大学校长曾分别访问北大。这些名校校长每到北大都要进行讲座,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北大显然已经成为名校校长的讲台。

校长们的光临说明北大的地位的确在日益提高,而就学生的角度来说,北大的魅力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在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有近20名学生在北大学习,哈佛燕京学社每年从美国选派10名亚洲学和中国学最优秀的博士生来北大学习;2002年6月,北大与莫斯科大学签署了联合成立“北大—莫大联合研究生院”的协议。

中国的高速发展为很多人提供了创造和积累财富的机会,同样的,北大人也一样可以获得这样的机会。出国留学可能意味着原有社会关系和资源的消失、学科专业的放弃以及个人认同与价值实现的重新界定。当许许多多在国内的机会成本日趋提高,那些盲目崇尚出国的北大人群真的应该深刻地反思自己:出国到底为了什么?

在一个持续发展和开放的社会里,出国应该是一个持续稳定的现象。北大、清华如此大规模的出国风潮是否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觉得有待商榷。出国咨询专家徐小平先生认为,许多出国或准备出国的人往往没有认真地、明确地界定自己的人生计划、职业规划和家庭计划等,他们单纯的“为出国而一定要出国”的现象,其实是一种无意识行为,这种并不成熟的“出国无意识”往往给出国者带来极大的伤害。

当然,我们从不反对北大人出国,我们反对的是盲目的、无意识的出国风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