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的陷阱全集
325800000016

第16章 谁赚走了你的薪水—需求的陷阱 (2)

其实,刚性需求是相对于弹性需求而言的,指商品供求关系中受价格影响较小的需求,这些商品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家用耐耗品等,也可理解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商品和必需品。一般来说,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非必需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生活必需品才能成为人们的刚性需求。

以香烟为例,香烟的刚性需求可以理解为:香烟是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的商品,对于吸烟上瘾的人来说,价格上涨不会减少消费。对不吸烟的人来说,香烟的价格再低他也不会消费。吸烟对本人、对社会都是不利的,因此,为限制香烟的消费,政府对香烟征收重税,但是烟厂的利润依然相当可观,因为消费者对香烟有依赖,生产者因此可以将其税负转嫁给消费者,结果香烟的税主要由消费者来承担。

从人们生活的角度讲,粮食比其他商品对生命更重要。历史上就有“手中无粮心中慌”、 “一日无粮千兵散”的说法。因此在所有的刚性需求里,最“刚性”的需求莫过于对粮食的消费。耕地的减少从根本上制约了粮食的进一步增产,一些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较少使得粮食单产提高有限,粮食供给无法大幅度扩张。而发展中国家对粮食需求的增长,以及全世界对生物能源的持续需求,共同构成了未来对农产品的长期刚性需求。

只不过,我国粮食却在10多年前就逐步放开了,而食盐到现在仍继续实行专营,并且不光是我国,世界上许多国家对盐都控制得很严。例如,美国号称市场经济的典范,什么商品的生产销售都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可对食盐却控制得特别严格。美国采取的管理模式是协会和政府共同管理,政府负责盐开采的审批,制盐企业都必须在美国食品医药管理局进行登记,而美国盐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制定各种盐的技术指标,并有专门机构对不同用途的盐的指标进行监督检查。

这种对盐的严格控制,有很多种原因。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需求弹性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需求弹性指的是价格变化对需求的敏感度。正是由于食盐没有替代品,其需求弹性很小,所以国家对食盐的管制非常严格。对于人们来说,不管食盐价格涨多高,都必须消费。如果国家放开对食盐的控制,导致食盐市场出现混乱,则对人们生活影响非常大。当然,粮食的需求弹性也非常小,但相对于食盐来说还是大一些,因为粮食的品种非常多,大米、小麦、玉米等都可以相互替代,这种价格高了就可以吃另外一种,而原盐就只氯化钠一种,至少目前尚无其他物质可以替代。

这是比较极端的“刚性需求”,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刚性需求”。比如影碟并非生活必需品,按理来说价格弹性比较高,但有人爱电影如命,价格再高也照买不误,对他们来说,对影碟的消费就是他们的“刚性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刚性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的刚性需求和“汉朝的刚性需求”,早已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手机,刚出现时,还属于“有钱人”的弹性需求,这些年下来,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人必需”的刚性商品;电脑,过去并非刚性需求,如今已经变成最坚挺的“刚性需求产品”,

而电脑都离不开的基本软件——操作系统,也毫无悬念地成为 “刚性需求”;而私家车,在“城城皆堵”的中国,也是越来越“刚性”……

我们不能否认刚性需求的存在,但我们也不能因为是刚性需求就坐视商品价格飞涨。如果是刚性需求,商品价格更应该降到最合理的程度。

【陷阱提示】 刚性需求不应该成为价格飞涨的托词。仅仅因为婚房的刚性需求便导致房价上涨,显然缺乏说服力。

为什么会“捂盘惜售”

火车上有一个推着车卖盒饭的列车员,那盒饭在市场上最多价值5元左右,但是在这趟火车上却卖到了20元。奇怪的是,她每次在车上就放三盒,卖完了还要回去取,来回跑。于是有乘客问:“你车上不会多放几盒,又不是放不下,为何只放三盒,何必卖完又回去取呢?”

列车员就说道:“你没见过卖楼的以捂盘惜售的办法,不但可以卖高价房还可以赚人气吗!我们这是捂饭惜售,乘客看到饭少,再加上吆喝‘卖完就没有了’的心理预期,不但乘客不讲价格,就连买饭与掏钱的时候也不会不犹豫,这样卖得又快又不会降价。

“如果车上放的饭盒多,你吆喝得再好听,有的乘客还是会跟你讲价钱,还有些乘客心里想,等你卖不完的时候肯定会降价格,到降价的时候再买!这样不但不好卖,最后还要降价卖出。”

这就是以“捂”形成的“物稀”的假想市场,从而抬高“价贵”的格局。很多人都会以为“物以稀为贵”,万万没有想到有时候“物稀”可以通过人“捂”的手段形成,让本来是自然形成的市场灾难演变成人为的市场灾难,成为一些人赚取钱财发不意之才的衍生手段。

在汽车市场也有通过捂车加价的手段,赚取更多的钱。利用捂车的手段,制造一种车型紧张的假想,通过这种市场缺货的心理预期,来欺骗消费者,逼迫消费者多掏钱或加价快提车为目的。

当然,将“捂”字运用最为精妙的当然还是房地产开发商。按理说,开发商把房子建好了,赶紧出手套现为上。之所以出现“捂盘惜售”的怪现象,表面上看来,是开发商采取的一种精心选择销售时机、谋求一个利润最大化的销售策略。但是,房地产市场不是一般的交易市场,根本原因在于房地产存在一定的稀缺性,特定区位的房源只能是有限的,而“捂盘”无疑深化了这种“稀缺性”。

开发商有很多办法绕过种种规定,达到“惜售”目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以资金、建材供应等原因放缓施工进度,拖两三个月没有问题;二是将毛坯房改为装修房,延缓上市时间;三是申请预售手续繁多,要经过测绘、资质认定、批准预售等四五个环节,正常情况下需要两三个月,每一道程序都需准备大量材料,开发商只要故意不交齐材料,就可以赢得大量时间。此外,即使进入开盘销售阶段,如果把价格定得奇高,也可以“吓退”购房者,达到惜售目的。花样繁多的捂盘惜售手段,主管部门防不胜防,消费者更是难以辨别。开发商惜售的“擦边球”很多,真正要找到“拿到预售证而长期不销售”这种理论上真正的“捂盘”个案,几乎是不可能的。

此外,由于住房供应紧张局面难以改变,捂盘惜售违规成本并不高,即便是顶风作案被罚,比起因为捂盘惜售而获取的高额利润也非常值得。

钱先生是南方某城市一家外资企业的高管,去年就已经看中南城某楼盘,并且交了订金等待开盘认购。年初某天开盘,他早上7点就到销售现场拿号,但到9点的时候,工作人员抬出一块公示牌,一栋楼有10多户已经贴上“员工认购”的标记。令钱先生纳闷的是,这些户型多是原先看中的比较好的楼层,考虑到已经交了订金,钱先生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在现场紧张的抢购气氛中,选了一套之前没有考虑过的房子。

不少楼盘以“定购”、“拟定合同”为由捂盘惜售,从而让购房人形成房源紧张、供不应求的恐慌心理,开发商获取利润最大化。房子早盖好了,但是,就是迟迟不拿出来卖。许多楼盘采取“挤牙膏”式推盘策略,让很多买家感觉“可买的房子越来越少”。“捂盘惜售”这个楼市老生常谈的现象,常常会引发购房人的“恐慌心理”,导致房价非理性推高。

就是这种捂盘惜售,让百姓痛恨的销售欺骗手段,却在中国资本市场被复制应用,似乎有种泛滥的一种趋势。

【陷阱提示】 “捂盘惜售”常常会引发购买人的恐慌心理, 通过“捂”形成“物稀”的假想市场,从而导致消费者的非理性推高。

豪华沙发不一定需要配备豪华灯具

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法国人丹尼·狄德罗正是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才华横溢,不但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百科全书》,还在文学、艺术、哲学等诸多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思想巨人。

有一天,一位朋友送给狄德罗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长袍,狄德罗非常喜欢。于是,他马上将旧的长袍丢弃了,穿上了新长袍。可是不久之后,他就产生了烦恼。因为当他穿着华贵的长袍在书房里踱来踱去时,越发觉得那张自己用了好久的办公桌破旧不堪,而且风格也不对。于是,狄德罗叫来了仆人,让他去市场上买一张与新长袍相搭配的新办公桌。当办公桌买来之后,狄德罗神气十足地看着自己的新书房。可是他马上发现了新的问题:挂在书房墙上的花毯针脚粗得吓人,与新的办公桌不配套!

狄德罗马上打发仆人买来了新挂毯。可是,没过多久,他又发现椅子、雕像、书架、闹钟等摆设都显得与挂上新挂毯后的房间不协调,需要更换。慢慢地,旧物件挨个都更新完了,狄德罗得到了一个神气十足的书房。

这时,这位哲人突然发现“自己居然被一件长袍胁迫了”,更换了那么多他原本无意更换的东西。于是,狄德罗十分后悔自己丢弃了旧长袍。他还把这种感觉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丢掉旧长袍之后的烦恼》。

整整过了两百年之后,在1988年,美国人格兰特·麦克莱肯读了这篇文章,感慨颇多。他认为这一个案具有典型意义,集中揭示了消费品之间的协调统一的文化现象,并借用狄德罗的名义,将这一类现象概括为“狄德罗效应”,也称为配套效应。

在人们的观念里,高雅的长袍是富贵的象征,应该与高档的家具、华贵的地毯、豪华的住宅相配套,否则就会使主人感到“很不舒服”。这种“配套效应”在事物的联系中为整个事物的发展提供了动因,从而促进了周围事物的变化发展和更新。

狄德罗效应在生活中可谓屡见不鲜。在服饰消费中,人们会重视帽子、围巾、上衣、裤子、袜子、鞋子、首饰、手表等物品之间在色彩、款式上的相互搭配。在装修时,我们会注重家具、灯具、厨具、地板、电器、艺术品和整体风格之间的和谐统一。这些都是为了实现“配套”,达到一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