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的陷阱全集
325800000034

第34章 感觉好不一定真的好—感性思维的陷阱 (2)

提起冲动性消费,女性无疑是冲动性消费的主力军。日本有一个专门研究消费者形态的机构有一个统计,女性冲动性购买的比率为34.9%。换句话说,每3个女性消费者里面,就有一个是冲动性购买者。女性的非理性消费彻底颠覆了经济学家所能预测的消费模式,常常你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她们在进入超市之前做了周密的购物计划,但在购物的时候却买回不少自己喜欢却并不实用、甚至根本还用不上的商品。

有人说,女人钱是最好赚的。一个女人可以在冲动之下专程打“飞的”去扫荡名牌,也可以在一时兴起买下上万的穿不上几次的衣服。经济学家说,女人们的这种消费轨迹无法琢磨,因为没有一丝规律可循。

所以,琢磨女人的消费动态,就成了难以完成的任务,她们消费的理由林林总总,总是不乏借口。但困扰着经济学家们的是——女性为什么倾向于非理性消费?

女性容易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是心理更不成熟,更为脆弱的群体。女性中最常见的就是情绪化消费。据统计有50%以上的女性在发了工资后会增加逛街的次数,40%以上的女性在极端情绪下(心情不好或者心情非常好的情况),增加逛街次数。可见,购物消费是女性缓解压力、平衡情绪的方法,不论花了多少钱,只要能调整好心情,80%左右的人都认为值得。这也可以佐证上文中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当然冲动性消费还容易受到人为气氛的影响。当消费者光顾的门店在进行商品促销的时候,往往能够激发消费者的购物冲动。对于某些商品来说,可能消费者处于可买可不买的边缘,但由于促销折扣往往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冲动购物。

事实上,具有冲动消费的不仅仅是女性,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冲动消费的倾向。因此,冲动消费涵盖各类人群,其中属新婚夫妇最易冲动购物。因为这一部分的消费者往往更没有消费计划,消费冲动行为较多。在消费者最容易冲动购物的商品类别上,男女是有区别的,男性一般青睐高技术、新发明的产品,而女性在服装鞋帽上很难克制自己的购物欲望。

那么,避免冲动性消费有哪些好办法呢?

1.让钱包喘口气。在挑选商品和付款之间暂停一下,这时你回到更加理性的状态。

2.少用信用卡。接触到信用卡时,就像饥饿的人闻到烤面包的味道,让你感到不得不挥霍,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3.忽略品牌。名牌煞费苦心的让人们认可它,使人相信,购买它非常值得,尽管这些商品的品质很普通。

4.别和朋友一起购物。和朋友购物会改变自己的习惯,购买更贵的食物和衣服。最好和家人购物。

5.警惕特别优惠的商品。当看到特别优惠的商品时,你会变得失去理性,认为自己非常幸运,于是买了一堆不需要的东西。

冲动性消费其实是一种感性消费,而作为理性人的我们,应该时刻谨记“冲动是魔鬼”,并能控制随兴而起的“购物冲动”,做到有计划、有目标的购物,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减少自己的购物“后悔感”,做一名真正的理性人!

【陷阱提示】 冲动性消费其实是一种感性消费,我们该时刻谨记“冲动是魔鬼”,并能控制随兴而起的“购物冲动”。

即使买贵了还是很高兴

消费者在买东西时对所购买的物品有一种主观评价,这种主观评价表现为他愿意为这种物品所支付的最高价格即需求价格。决定这种需求价格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消费者满足程度的高低,即效用的大小;二是与其他同类物品所带来的效用和价格的比较。

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绝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因此,他从购买此物所得的满足,通常超过他因付出此物的代价而放弃的满足,这样,他就从这种购买中得到一种满足的剩余。他宁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这个部分可以称为消费者剩余。”

也就是说,人们希望以一个期望的价格购买某商品,如果人们在消费时实际花费的金钱比预期的花费低,人们就会从购物中获得乐趣,仿佛无形中获得了一笔意外的财富;相反,如果商品的价格高于他的预期价格,他就会放弃购买行为。他因为购买商品的实际支出低于预期价格获得某商品而得到满足。

消费者剩余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表示:

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买者的实际支付

举个例子来说:

在南北朝时,有个叫吕僧珍的人,世代居住在广陵地区。他为人正直,很有智谋和胆略,因此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而且远近闻名。因为吕僧珍的品德高尚,人们都愿意和他接近和交谈。同时代有一个名叫宋季雅的官员,被罢免南郡太守后,由于仰慕吕僧珍的名声,特地买下吕僧珍宅屋旁的一幢普通的房子,与吕为邻。一天吕僧珍问宋季雅:“你花多少钱买这幢房子?”宋季雅回答:“1100金。”吕僧珍听了大吃一惊:“怎么这么贵?”宋季雅笑着回答说:“我用100金买房屋,用1000金买个好邻居。”

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千金买邻”的典故,“1100金”的价钱买一幢普通的房子,相信任何一个理性人都不会做出如此选择。但是宋季雅却认为很值得,因为其中的“1000金”是专门用来“买邻”的。

一般来说,在购买商品时,每个购买者都希望以低于自己支付意愿的价格买到商品,而拒绝以高于支付意愿的价格购买该商品。而宋季雅之所以愿意出“1100金”购买房与吕僧珍比邻的房屋,是因为“1100金”仍是在自己的可接受价格范围内。

消费者购买和消费物品或劳务是为了得到经济福利,一种物品或劳务给消费者带来的消费者剩余越大,即市场价格越低于消费者愿意出的最高价格,消费者就越愿意购买;反之,如果市场价格高于消费者愿意出的最高价格,那么消费者就会认为购买该物品或劳务不值得,或者说消费者剩余为负数,那么消费者就不会购买。

在市场经济中,很多商家为了让自己赚取更多的利润,会尽量让向消费者剩余成为正数,于是采取薄利多销的销售策略,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购买商品。但是有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一种非常奇怪的事情,你在高档精品屋里打7折买来的东西,在外面一般的商场里价格却与自己买的基本差不多。因为你被打折的手法诱惑了,你只获得了过多的消费者剩余——心理的满足,而付出的是自己的真金白银。

商家想方设法把消费者剩余转化为利润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当你在水果摊档看到刚上市的荔枝时,新鲜饱满的荔枝激起了你强烈的购买欲望,并且这种欲望溢于言表。卖水果的人看到你看中了他的荔枝,他会考虑以较高的价格卖给你。其实,你对荔枝的较强的购买欲望,表明你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从而有更多的消费者剩余。所以,当你询问价格的时候,他会故意提高价格,由于你的消费者剩余较多,或许你对这个价格还挺满意,毫不犹豫把荔枝买了下来。结果,你的消费者剩余转化为水果摊主的利润。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购买商品时应该如何维护自身利益的一些经验,比如,当我们想购买某种商品时,不要眼睛直勾勾地看着这件商品,不妨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甚至表现出对该商品的“不满”,这样,商家以为你不太想买,就不敢提高价格。

【陷阱提示】 由于你的消费者剩余较多,会选择毫不犹豫把商品买下来。结果,你的消费者剩余就转化为商家的利润。

什么样的预期,什么样的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

他带着助手来到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智力测验,然后把随便抄于花名册的学生名单交给老师,并断定这些学生“大有发展前途”。老师看了这份“好苗子”的名单,其中不乏表现极差的学生。时隔8个月,罗森塔尔和助手重返这所学校,对那些“大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再次进行测试,发现凡是列在名单上的学生都大有长进,一个个充满自信和活力,学习成绩都排到了前列,与老师沟通也都非常的顺畅。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预期具有特殊的引导作用,让被预期者朝着预期的方向行进或改变。可以说,预期是一种带有暗示性的软性指令。

人总是根据预期来做出决策的,而这种预期往往并不一定就是理性的。比如我们在菜名前加一点异国情调、时髦的词语,如“墨西哥辣椒芒果酱”、或“北美草原水牛肉”等,这些描述会引导我们抱有非常大的期望,我们往往会发现这些“芒果酱”和“牛肉”确实好于平常吃的芒果酱和牛肉。预期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饮食,如果请朋友看电影,你事先告诉他评论家们对该片评价如何高,他们就会更喜欢这部影片。

预期容易形成一种成见。

在美国曾经有一则“百事挑战”的电视广告,广告里任意挑选顾客,请他们品尝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然后让他们当场说明喜欢那一种。结果当然是百事可乐超过可口可乐。同时,可口可乐的广告也使人们对可口可乐的偏爱超过百事可乐。事实上,两家公司对他们的产品采用了不同的评估方式。据说可口可乐公司采用的是让消费者根据偏好公开挑选,而百事可乐采取的挑战方式则是让参与者蒙起眼睛,在两种可乐中品尝打分。难道说百事可乐在“盲目”测试中味道较好,而可口可乐在“可见”测试中味道较优?实际上,多年来可口可乐在广告、品牌上已经占据了优势,人们对可口可乐的预期已经让人们产生了一种成见:可口可乐比百事可乐好喝。

其实,这就如同我们看到老年人用电脑,就会想到他不会上QQ,看到清华学生就想到他们一定很聪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