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部首?部首是“字典、词典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门类”(《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第112页),有了这么个“门类”,字典、词典就能把成千上万的汉字编排得井然有序,查找起来也就十分方便了。可见“部首”主要是为了编撰字典、词典的需要而使用的。
偏旁和部首有密切联系,但不能等同视之。部首一般都是偏旁,而偏旁不一定都是部首;有些部首不成字,又不宜称偏旁。再者,部首是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门类,偏旁除部分是按字体分类外,大部分是字的表音成分。
标点符号的来历
古时候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起来很吃力,甚至产生误解。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一段为“读”(相当于现在的逗号)。宋朝使用“。”,“,”来表示句读。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
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规定了12种符号,由当时教育部颁布全国。建国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1990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对标点符号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规定和说明。
标点符号歌
标点符号真重要,各位朋友莫小瞧。句子点号有七种,另有九种是标号。
句内点号表停顿,性质不同看需要。逗号顿号和分号,还有一种是冒号。
它们位置在句中,句子末尾见不到。句内主语谓语间,需要停顿用逗号。
句内动词宾语间,宾语复杂逗号断。状语太长要前提,提至句首逗隔离。
复句内部有分句,若非并列逗可以。句内并列词语间,顿号分开很明显。
转折因果多重句,关系如果非并列,首层前后两部间,习惯也用分号切。
分行列举各项间,使用分号更显然。称呼总说及解释,冒号用来表提示。
总括话语放末梢,前面也可用冒号。句末点号更需要,句号问号感叹号。
陈述句子话说完,句号画上才完全。祈使语气若舒缓,使用句号是习惯。
疑问反问句子末,十有八九问号多。感叹反问祈使句,语气强把叹号使。
常用标号有九种,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连接加着重,间隔书名带专名。
直引着重特殊意,需用引号来标示。引号里面套引号,外双内单莫混淆。
括号用来表注释,使用位置要注意。若注句内某词语,括注紧贴被注词。
如若注释全句子,句末点后括注释。破折号,不简单,几种用法要记全。
文中解释要说明,话题突然要改变,象声词后声音延,列举分承各项前。
省略号,六圆点,省段诗行十二点。引文省,列举省,说话断续也可省。
连接号,连相间,时间地点数目间。产品型号常运用,递进项目要相关。
间隔号是小圆点,人名分界用它连。书名较长篇章卷,间号标示易分辨。
书名号,分双单,用于书篇和报刊。书名里边套书名,外双里单才能行。
专用名,一短线,常用古籍文史间。人名地名朝代名,专名下面画横线。
以上标点十六种,经常见来经常用。 读书看报与写作,正确与否须分清。
谁发明了盲文
法国的路易·布莱尔小时候因意外事故双目失明,后来,他进入盲人学校读书,毕业后留校任教。那时,在盲人学校里,老师把一个个用又大又厚的纸片剪成的字母,粘在台板上,孩子们读书时,用手指一个一个摸过去,要摸好久才能读懂一句话。因此,布莱尔很想创造出一种专供盲人摸读和书写的文字。
经过5年的反复研究,布莱尔终于创造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点子盲文”。这种文字由打在厚纸上的6个点子组成,通过几组点子的不同排列,可以表示出所有26个拉丁字母。
1887年,“点子盲文”获得国际公认。
拉丁字母的由来
拉丁字母是由希腊字母演变而来的,在24个希腊字母中,拉丁字母吸收了13个。最初的拉丁字母只有20个,后来增加到26个,成为我们现在见到的“A、B、C、D……X、Y、Z”。拉丁文属印欧语系罗马语族,因而,拉丁字母也称“罗马字母”。
由于拉丁字母形体简单清楚,笔画匀称美观,便于认读书写,流传很广,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字母。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正在使用的近200种主要语言文字中,有一半以上部分或全部用拉丁字母,或以拉丁字母为基础。
汉字的避讳现象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个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二是避长官,即下属要避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中有一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比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应读成“某”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晋”与“进”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读成米或密。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
古人常需避讳,于是他们总结除了不少避讳的方法,常见的有两种:
一是改字形:有的改用同(近)义字来代替需要避讳的字。例如汉武帝名彻,知名辩士蒯彻便改名为通。唐高宗名治,天下人便用理字替代治字。有时也可以通过增减笔画来避讳。例如邱姓先人本姓丘,但是孔夫子名丘,为避讳便加了一个耳朵。
二是改字音:例如,秦始皇名政,所以正月的正要读作平声。有的以某字代读,读到应避讳的字时改读某。
什么是文字狱
文字狱是指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列罪名。为此,可以说文字狱是扼杀人民思想的专制制度,在中国历史中尤以满清的文字狱最为惨烈。
早在清军入关不久,清廷就开始了对中华文化的压迫和摧残。顺治二年(1645年),江阴人黄毓祺被告发写有诗句“纵使逆天成底事,倒行日暮不知还”,被指为反清复明,抄家灭门戮尸,儿女发配给旗人为奴。顺治四年(1647年),广东和尚释函可身携一本记录抗清志士悲壮事迹的史稿《变记》,被南京城门的清兵查获,在严刑折磨一年后,以私撰逆书的罪名流放沈阳。次年,又有毛重倬等坊刻制艺序案,毛重倬为坊刻制艺所写的序文不书“顺治”年号,被大学士刚林认为是“目无本朝”,是目无“正统”的“不赦之条”。因此清廷规定:“自今闱中墨牍必经词臣造订,礼臣校阅,方许刊行,其余房社杂稿概行禁止。”这就是最早的言论审查专制。
据史学界考察,满清的文字狱历经康雍乾三代,至乾隆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乾隆在位61年,制造的文字狱有130余起,一年两次,已经成了国策。
满清文字狱特征之一是威慑恐怖,对犯了“文字狱”的犯人,以极刑处理,常常是陵迟处死,死人、活人、亲属、同族都不放过。满清文字狱的盛行造成文人写文章动辄犯罪,极大地扼制了文化、科学、艺术和思想的发展。
什么是字谜
字谜,在我国有悠长历史,流传面广,种类繁多,变化无穷。最早的字谜大约产生在汉魏年间。刘勰曾在《文心雕龙·隐篇》说:“自魏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
字谜,是一种文字游戏,也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它主要根据方块汉字笔画繁复、偏旁相对独立,结构组合多变的特点,运用离合、增损、象形、会意等多种方式创造设制的。字谜,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字谜,指所有的文字词语谜,如字类谜、词类谜、句类谜等。狭义的字谜,指单个汉字的谜语。后者注重文字形体的组合及偏旁部首搭配,要从形态、功用和意义上对谜底汉字各个组成部分做多角度描绘,词句简短,行文措词和谜面修辞技巧也比较高。
从字谜语言结构的表现方式上看,字谜由三个部分组成:谜面、谜底和谜目。谜面,是猜谜时说出来或者写出来给人做猜谜线索的话语。谜目,就是要人去猜测的本体事物。谜底是谜面意义的真实所指,在大多数字谜中,一个谜底就是一个汉字。
什么是谐音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五个福娃的名字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在连读时,五个名字谐音为“北京欢迎你”的标语,这在象征现代奥运精神的同时,又体现了中国传统语言文化——谐音的独特魅力。
谐音,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借助于谐音这种修辞手段从远古社会到现代生活,人们总能得心应手地组织自己的语言形式,表达或者幽默、或者讽刺、或者曲折、或者隐讳的意愿和感情,并且强化这种意愿和感情。也正是由于谐音手法的谐趣与巧妙的作用,我们的语言才这样丰富多彩,我们的文化才这样灿烂辉煌。
楷书四大家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楷书四体,他们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 、元朝赵孟頫(赵体)。
欧阳询(欧体):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颜体):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
柳公权(柳体):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赵孟頫(赵体):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汉字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具体指汉字的诞生地中国以及周边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地域主要是农耕民族,存在有册封体制,历史上完全使用或与本国固有文字混合使用汉字,古代官方及知识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韩国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言。另外,有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虽然位于汉字文化圈地区内,但不使用汉字。现在,韩国语、越南语和日本语词汇的6成以上都是由古汉语派生出的汉字词组成的。
汉字文化圈内各国历史上都使用过汉字、本国语言大量借用古汉语词汇,位于东亚地区,其特征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国民中信仰佛教者众,历史上或现在以汉字作为传播语言和文化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