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发夫妻”的由来
古往今来,对于美好的爱情和婚姻人们通常有“一寸同心缕”绾结同心和“百年长命花”的美好想往。“结发夫妻”的说法来源众多,其中之一是关于一个皇帝的传说。相传,古代有个皇帝在登基的前一夜,担心自己的胡子太短会被众臣瞧不起(在古代,胡须的长短被认为是男子才学和胆识的重要标志)而无法入眠。身边的娘娘计上心来,她剪下自己的头发,小心翼翼地接在皇帝的胡须上,一夜的工夫使短胡子成长胡子。
次日皇帝登基时,众臣见皇帝一夜之间胡须过脐,无不惊叹“乃真命天子也”!于是,娘娘剪发接皇帝的胡须的故事为世人称颂。后来人们用“结发夫妻”来表达互助互爱的夫妻间的深挚情感。其二是古时成婚的习俗。古时候,新婚洞房里妻子头上盘着的发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仪礼·土昏礼》中记载着:“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意思是只有丈夫才能来解开盘着的发髻,然后相拥相抱、恩爱缠绵、如胶似漆。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的男女为“结发夫妻”。
“老公”、“老婆”趣话
唐代有一个名叫麦爱新的名士,他嫌弃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产生了再纳新欢的想法,并写了一副上联:“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妻子看到后,从中读出了丈夫弃老纳新的念头,于是便提笔续了一副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这副下联,以“新粮”对“老藕”。并且“新粮”与“新娘”谐音,饶有风趣。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爱心打动,便放弃了纳妾的念头。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不忘旧情,乃挥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也挥笔写道:“老婆一片婆心。”
这个带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很快流传开来,世代传为佳话,由此诞生了“老公”和“老婆”这两个词。
岳父缘何称“泰山”
据史书记载,唐朝时,一次唐玄宗前往泰山封禅,整个仪式由宰相张说主持。到达泰山后,唐玄宗下圣旨,将所有跟随封禅的官员加官一品。张说假公济私,竟将自己的女婿郑镒连升了四品,使郑镒从九品小官骤然升到五品。
唐玄宗得知此事后,责问张说,张说无言以对。这时,玄宗身边的弄臣黄幡绰说:“郑镒能升官,都是泰山的功劳啊。”从此,人们便将岳父称为“泰山”。
“新郎”溯源
“郎”之称, 在古代有多种用法,首先是指青年男子,也作为一般男子的尊称。李白《横江词》:“郎今欲度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其次,“郎”又是女子对丈夫或所爱男子的称呼。古乐府《子夜歌》:“天下夺人愿,故使侬见郎。”
此外,“郎”又是古代一种高级官员的称呼。汉朝时,中央官署里侍从官通称为“郎”。到了唐朝,对六品以下的官员通称为“郎”。在官贵民贱的封建社会,百姓尊称这些“郎”为“郎官”或“郎君”。自从唐朝开科取士,凡中了进士的人就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他们被分到中央官署里任校书郎、秘书郎等“郎”职。所以,人们称呼新科进士为“新郎官”。
在封建社会,男子娶妻有“小登科”的美称,故人们都喜欢借用“新郎官”这一称呼来美称娶妻的男子。随着历史的变迁,“新郎”便从“新郎官”中逐步简化了出来,并且成为新婚男士的专用名称了。
“连襟”溯源
在我国民间,姐妹的丈夫互称“连襟”,又称“连袂”。这个俗称与杜甫有关。
杜甫晚年居于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姓李的老头,序论起来,两家还是远房亲戚。两人很合得来,交往甚密。后来杜甫要出峡东,写了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其中几句是:“孤陋黍末亲,等级敢比肩?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襟袂连”形容了彼此关系密切,只不过尚未达到后来指的那种关系。
把“连襟”一词移用姐妹丈夫间的称谓的人,是北宋末年的洪迈。当时, 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不很得意,其妻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 得知此事后,便写了一封荐书,荐洪迈的堂兄去京城供职。事成之后,洪迈的堂兄甚为感激,托洪迈替写了一份谢启,寄予妻子的姐夫,里边有这样几 句:“襟袂相连,夙愧末亲之孤陋;云泥悬望,分无通贵之哀怜。”这里的 “襟袂相连”,就是用来形容姐妹的丈夫之间的密切关系了。后来,人们又 将“襟袂相连”简化为“连襟”,成为姐妹的丈夫间专用称谓了。
“傻瓜”的来历
在我国古代,秦岭地区有一个叫“瓜州”的地方,聚居在那里的姓姜的人取族名为“瓜子族”。这一族人非常憨厚、勤恳,受雇于人时,耕种、推磨样样艰苦工作都干,而且干起活来不声不响。这样,人们便误认为他们“愚蠢”,进而便把这类的“愚蠢”之人叫做“瓜子”。“傻瓜”便是由“瓜子”演变而来的。
“海外赤子”的由来
“赤子”一词,古代指百姓。此词最早见于《汉书·龚遂传》:“故使 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还指初生的婴儿。喻其有纯洁之心, 如《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贞观年间,唐太宗举行殿试射箭比赛,大臣们劝道:“人们张弓挟矢立 在殿堂前,距离您这么近,万一有狂妄无知的人暗中发射,您没有防备,可 对社稷极为不利呀!”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为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 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意为:我把四海之 内的人都看成了是赤子,真心对待,哪能对宫中值宿的警卫都不信任呢?后 人从中引出“海内赤子”这个词。“海外赤子”就是从海内赤子转换而来的。 现在常被海外侨胞用以表达他们热爱祖国、向往祖国、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 也成为人们对旅居海外同胞的一个美称。
黎民百姓的由来
据《山海经》记载,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打败了从南方进犯的黎族。来自黎族的俘虏成了黄、炎部落的奴隶,被称为“黎民”。
当时,许多部落都由氏族组成。而黄、炎部落联盟约有100个氏族,每个氏族又各有自己的姓氏。因而黄、炎部落联盟的氏族就被称作“百姓”。
不过几千年来,“黎民”、“百姓”的原意已经很少有人提起,而只用它们来泛指广大的普通群众了。
“东道主”探源
公元前630年9月,晋文公和秦穆公的联军包围了郑国之都。郑文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请老臣烛之武设法解围。当夜,烛之武趁着天黑,叫人用粗绳把他从城头上吊下去,私下去会见秦穆公。
晋国和秦国之间常常明争暗斗,烛之武就利用他们的矛盾对秦穆公说:“秦晋联兵攻打郑国,郑国从上到下都知道保不住了。如果郑国灭亡了对贵国有点好处,我就不来啰唆了。但是你要知道,秦国和郑国之间隔着晋国,贵国要能越过晋国来控制郑国,恐怕很难做到,到头来得好处的是晋国。晋国的实力增加一分,就是秦国的实力削弱一分。我私下认为是这样的。”秦穆公觉得此言有理。烛之武进一步说:“要是您能把郑国留下,让它作为你们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即‘东道主’)你们使者来来往往经过郑国,万一缺什么,郑国一定供应,这有什么不好呢?我希望大王能考虑一下。”秦穆公终于被烛之武说服了,他单方面跟郑国签订了和约。晋文公无可奈何,也不得不退兵了。
后来,人们就用“东道主”来称呼请客的主人。
古人对朋友关系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古人不同年龄的称谓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可见,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纸老虎”称呼溯源
“纸老虎”作为现代常用词语,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外强中干。“纸老虎”一词起源于民间。民间有“纸糊老虎”的工艺造型,这种老虎造型常出现于元宵花灯中以及殡仪队列的纸俑中。人们正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纸糊老虎”实物的启发下,才创造了“纸老虎”一词,才有了“纸老虎”的比喻说法。而把它作为书面语言使用的,最早见于陈独秀的《“纸老虎”探源》一文。后来,毛泽东曾把帝国主义形容为“纸老虎”。
女婿缘何称“东床”
“东床”一词用于称呼女婿,始于晋朝。《晋书·王羲之传》上有一个故事说,晋代有一名太尉郗鉴,有一天派门客去王导家为自己女儿择婿。门客回来后报告说:“我把王家的子弟一个个仔细看了,他们都长得出众,读书用功。我去的时候,正逢他们吃饭,这些年轻人一边吃饭,一边说笑,有的还摇头晃脑地吟诗。他们一听说我是奉太尉之命去选女婿的,大家都不出声了,立刻坐了下来,整整衣服,变得端端正正的了。其中只有坐在东床上的一个青年人,仍敞着衣襟,大吃大嚼,好像根本没有听到我是专为择婿而来的这番话似的。”
郗鉴听后说:“这种不做作的人,想必正是一个好女婿。”经他亲自带领门客再次探听,得知那个青年叫王羲之。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这件事流传四方,后来有人便把“东床”用作女婿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黑马”的由来
今天,我们在评论某个异军突起的胜者或爆出的冷门时,常常提到“黑马”。“黑马”一词究竟典出何处、意指什么呢?
原来,1831年,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累里出版了一本小说,名叫《年轻的公爵》。小说中描述了一匹黑马,它原被认为夺魁的可能性极小,可在比赛中竟一举获胜。此后,“黑马”就常被用来喻指那些潜心努力、不畏强手而一举成名的后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