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菜典故
忽必烈与涮羊肉
据说,涮羊肉起源于元代。700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率领军队作战的途中,想吃草原美味——清炖羊肉,不料敌情突发,厨师灵机一动将羊肉切成薄片,下锅烫熟就捞出来,放了点调料就送上去了。忽必烈饥不择食,吃罢迎敌并大获全胜,后命令厨师如法炮制,并建议增添调料,大臣们吃后啧啧称赞。后来忽必烈赐名为涮羊肉,并流传下来。
涮羊肉原本是宫廷佳肴,不是普通百姓能吃到的。直到清光绪年间,北京“东来顺”羊肉馆的掌柜买通了太监,偷出了涮羊肉的作料配方,才使涮羊肉渐渐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餐桌上。
乾隆皇帝与松鼠鳜鱼
相传,有一次,乾隆皇帝下扬州,微服走进了松鹤楼,见神台上放有鲜活的元宝鱼(鲤鱼),执意让随从拿下做好供他食用。但在旧时,神台上的鱼是用来敬神的,因此这种鱼是绝对不可食用的。但因乾隆执意要吃,堂倌无可奈何,于是便与厨师商议如何处理此事。厨师发现鲤鱼的头很像松鼠的头,而且想到本店招牌的第一个字就是个“松”字,顿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决定将鱼做成松鼠形状,以回避宰杀神鱼之罪。菜做好后,端给乾隆皇帝吃。乾隆细细品尝后,感到外脆里嫩、酸甜可口。他赞不绝口,便重赏了厨师。因此菜的鱼形似松鼠,故名松鼠鱼,后以骨疏刺少、肉质细嫩的鳜鱼替代了鲤鱼,松鼠鳜鱼成为宴席名菜。
苏东坡首创东坡肉
相传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杭州做刺史时,曾为民排忧解难,老百姓都十分感激他。人们私下商议,用什么来报答自己的恩人呢?后来有人打听到,太守喜欢吃猪肉。于是人们为了报答苏东坡,每逢农历过年时,各地老百姓都要抬着猪肉给他拜年。这样一来,苏东坡每年都收到许多猪肉。苏东坡叫人将所有的肉切成方块并烧得红酥软烂,按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花名册给每家发送一份。当地老百姓都感激不尽,便将这种肉称为“东坡肉”。后来“东坡肉”就成了杭州的名菜。
钱牧斋命名叫化鸡
相传在明末清初时期,江苏常熟的虞山一带有个叫花子偶得一鸡。他就近找了一户人家,向主人借了把刀,将鸡宰杀,除去内脏,到山上挖了些黄泥涂于鸡的表面,取来枯树枝叶点起火,将包好的鸡放在火堆中焖烧,待泥烧干,就用棍子敲去泥壳,鸡毛也随泥脱落,顿时香气四溢。
正当叫花子吃得起劲时,明朝大学士钱牧斋散步路过此处,闻到鸡的香味,便差人前往打听叫花子是如何做出这样美味的鸡的。差人打听了一番,并取了一小块鸡肉给钱牧斋,钱牧斋品尝后,觉得味道确实很不平常。回到家中,他令家厨按叫花子所说的方法制作,并取名“叫化鸡”。
张九龄与四喜丸子
据传,四喜丸子创制于唐朝年间。有一年朝廷开科考试,发榜当日,衣着寒酸的张九龄居然中得头榜,皇帝因赏识其有才智,便将他招为驸马。当时正值张九龄家乡遭水灾,父母背井离乡,杳无音讯。举行婚礼那天,张九龄正巧得知父母的下落,便派人接至京城。喜上加喜,张九龄高兴之余,便叫厨师烹制一道吉祥的菜肴,以示庆贺。菜端上来一看,是四个炸透蒸熟并浇以汤汁的大丸子。张九龄询问其意,聪明的厨师答道:“此菜为‘四圆’。一喜,老爷头榜题名;二喜,成家完婚;三喜,做了乘龙快婿;四喜,合家团圆。”张九龄听后开怀大笑,连连称许,又说道:“‘四圆’不如‘四喜’响亮好听,干脆叫它‘四喜丸’吧。”自此以后,逢有结婚等重大喜庆之事,宴席上必备此菜。
大火烧出的烤乳猪
烤乳猪这道菜是以乳猪为主料制作而成,在旧京食馔中应算是“阳春白雪”,是宫廷中达官富绅宴饮时吃的一道名菜。后传到各地,也是广州最著名的特色菜,在誉满中外的广东烧烤中,此菜堪称一绝。
传说上古时有个猎人,平时以猎取野猪为生。他的妻子为他生了个儿子,取名火帝。儿子稍长大后,父母每日上山猎猪,儿子就在家饲养仔猪。有一天,火帝偶然拾得几块火石,引起一场大火。火熄灭后,一股闻所未闻的香味自被烧过的废墟中飘散而至,火帝拣开杂物,循味探寻。发现这诱人的香味发自皮烧焦、肉烤熟的仔猪。自此,烤乳猪开始闻名于世。
鱼香肉丝并无“鱼”
鱼香肉丝这道菜里实则无鱼。相传很久以前在四川有一户生意人家很喜欢吃鱼。对调味也很讲究,所以他们在烧鱼的时候都要放一些葱、姜、蒜、酒、醋、酱油等去腥增味的调料。
一天晚上,女主人在炒另一道菜的时候,为了不使配料浪费,便把上次烧鱼时用剩的配料都放在这道菜中炒,意外地发现这道菜美味异常,这道菜因为是用烧鱼的配料做成,所以取名为“鱼香肉丝”。
宫保鸡丁的由来
宫保鸡丁又叫宫爆鸡丁,用白嫩的仔鸡鸡脯肉和花生米以急火爆炒而成。相传这道菜是因清末四川总督丁宝桢特别喜爱吃此菜而得名。丁宝桢原籍贵州平远,是清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历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他曾被封为太子少保,人们尊称“宫保”。丁宝桢对烹调十分讲究,有一次丁宝桢回家乡省亲,亲朋好友做菜招待他,其中有一花生米炒鸡丁颇受他的喜爱,他便问这菜的名称。有人为了讨好他便说:“此菜专为宫保大人所做,当以‘宫保鸡丁’命名。”丁宝桢颇为欢喜,点头称是。自此,“宫保鸡丁”这道菜便开始流传开来。
麻婆豆腐的由来
麻婆豆腐,起源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约一百多年。当时,成都北郊的万福桥边,有一家专供行人吃饭歇脚的小店,店主人是位脸上有几颗麻点的妇女,因为她丈夫姓陈,人称陈麻婆。有一批挑油篓的力夫,他们每次用饭都要到集上买几块豆腐,割点牛肉,从油篓里舀点菜油,请陈麻婆为他们加工成菜。陈麻婆把牛肉切成末后,在油锅爆炒,佐以辣椒、豆豉等开胃作料。再放汤、豆腐,出锅后再加上调味料。
这道菜很受力夫们的欢迎,麻婆豆腐很快便出了名。
水煮鱼的来历
水煮鱼起源于重庆渝北地区,距今只有十几年的历史。这道菜的创始人出生于川菜世家,并且在一次厨艺大赛中以一道水煮肉片技压群雄,夺得大奖。某日,他的一位挚友来他家祝贺他获奖。这个朋友自小生活在嘉陵江边,每次来都会拎上几条活蹦乱跳的鱼,这次当然也不例外。师傅想让他的朋友来分享一下他的得奖菜品,可是他的朋友不吃大肉,这可让他犯愁了。正在这时,朋友带来的鲜鱼令他眼前一亮,于是萌生了做“水煮鱼”的点子。第一盆水煮鱼就这样诞生了!水煮鱼渐渐成为一道家喻户晓的美味佳肴。
佛跳墙的来历
清道光年间,有一次,福州官钱局请布政使周莲到家里吃饭,席间有一道菜是将鸡、鸭、羊肘、火腿等原料加工后,放于绍兴酒坛中煨制而成。吃起来美味异常,使周莲难以忘怀。回去后,周莲便命家厨郑春发试做此菜,但口味不佳,周莲就带着郑春发到官钱局求教,终于做出了香味更浓、风味更佳的菜肴。
后来郑春发辞去衙厨职务,在东街口开设了聚春园菜馆,将此菜以海参、鱿鱼等十八种原料加陈酒、桂皮、茴香等作料,放入陶制瓦罐中煨制,味道鲜美绝伦,前往品尝者络绎不绝。一次,几个秀才慕名到聚春园品尝此菜,并当席赋诗咏之。其中有句云:“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因诗句生动有说服力,这道原名福寿全的菜就被改称为“佛跳墙”。100多年来这道菜一直风靡全国,饮誉海外。
南京板鸭的来历
在距今1400多年前,我国南方地区处在南朝梁的统治下。“侯景之乱”期间,侯景为了攻下台城,在台城外垒土为山,企图居高临下,占尽优势。而守台城的将士也在城内高堆土山,以抵御叛兵。
由于战事激烈,将士们往往无暇吃饭。当时正值金秋,桂花飘香,肥鸭上市,建康台城内的妇女们便将肥鸭洗净,佐以香料、盐酱煮熟,包上荷叶,送至前线。因为将士多,于是将很多鸭子捆扎在一起抬上山,士兵们再将成捆的鸭子打开,用水一煮,便可食用。士兵们把这种美味且方便的鸭子称为“板鸭”。从此,板鸭便成为建康的名菜。
饮食史话
饺子的发明
饺子史称“娇耳”,据说是由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架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告老还乡后,经过家乡白河岸边时,见很多穷人饥寒交迫,耳朵都冻烂了。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向穷人舍药治伤。
此药方叫“祛寒娇耳汤”,即将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入锅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食用。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喝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食用数日后,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后来,人们称这种食物为“娇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大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
腊八粥的传说
腊八粥历史悠久,腊月初八那一天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成道的佛日,据说古代印度佛教僧徒,鉴于佛祖未成道前,六年的苦行修持每天只吃一麻一素,佛弟子为了永志佛祖成道前一麻一素的苦厄,所以每年腊八用豆果黍米熬粥供佛永矢弗忘,而且说喝了佛粥,可以上邀佛祖庇佑。自从佛教传入中土,各大禅林寺院都在腊月初八那天拂晓熬粥供佛。